《老人与海》‖ 忘年之交深厚的情谊可以疗愈一切
《老人与海》是诺贝尔奖得主海明威的经典著作,通过讲述老人在海上捕鱼的艰难过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勇敢、坚强、不放弃不服输的的形象。
而我在唏嘘老人捕鱼不易的同时,却对老人与孩子的友情更加关注。
著作以老人和孩子的对话开头,聊天内容从捕鱼、鱼饵、运气、讲到棒球赛,孩子帮着老人拿钓具,帮老人带饭,帮老人打水洗漱。
孩子从五岁就开始跟着老人上船,可以说老人是孩子的捕鱼师傅,他们有着特别的默契,有着超越年龄的友谊,他们彼此关心,在孩子眼里,老人是独一无二的、最棒的渔夫,虽然他被父母管束不能跟着老人一起出海,但他一直惦记着老人的一切。
而在老人独自出海这几天,与这条巨大的“比船还长”的马林鱼进行斗争时,他也不止一次的想到了孩子。
第一次想到孩子,是老人一次次在船上自言自语时,他想到自己以前独自出海时会大声唱歌,而和孩子在一起时,反而话不多,可能那时候,两人之间的默契,比语言的魅力更大吧。
老人认为自己是在孩子离开他之后,才慢慢开始自言自语的,我想,失去了孩子的陪伴,老人倍觉孤单……
第二次想到孩子,是大鱼上钩以后,拖着小船前行时,老人需要用身体拉住鱼线,无法脱身。
“这个时候,真希望那孩子就在我身边,”老人大声对自己说,“我被一条鱼弄得脱不了身,成了系缆绳的桩子。……”
是啊,若是那孩子在,两个人互相帮衬,孩子可以帮老人搭把手。
那天晚上,在大鱼不停歇的前行中,有一丝疲累的老人再一次想到了孩子:“真想有那孩子在我身边!帮帮我,也见见大阵势!”
可是,那孩子没有在身边……
还是那天晚上,老人又有两次想到了孩子,每次他都对自己大声说:“真希望那孩子此时此刻就在我身边!”
然而那孩子并不在我身边,老人想。可惜这儿只有你自己……
第二天,当老人食用小鱼补充体力时 他第六次想到了孩子:“如果那孩子在我身边,再来上一点盐,就好了。”他大声对自己说。
一位孤身老人,驾着一条小船,在茫茫大海上,孤独的与一条大鱼做着斗争,此时此刻,他能想到的人,唯有那孩子,这说明什么呢?说明那孩子在他心中,有着最重要的位置。
又一次想到孩子,是老人的左手抽筋时,“要是那孩子在的话,他就可以帮我揉一揉,从小臂向下,帮我松快松快。不过它自己会好起来的。”
老人的身体已经出现若干不适 ,可是他没有帮手,只能靠自己,这时候,旁观的我,真希望那孩子就在他身边……
老人必然比我更希望那孩子在身边,因为在后续猎杀马林鱼,遭遇鲨鱼偷袭时,他的无奈和无助更多,他想到孩子的频率更高了……
他不止一次的对自己说:“要是那孩子在就好了,要是那孩子在这儿就能帮上忙了!要是那孩子……”
是啊,要是那孩子在,可能大鱼会更早的被猎杀,可能不会遭遇鲨鱼,老人也不会受那么重的伤……
当然,这世间没有如果,这结果不能避免,但若那孩子在,必然能帮老人分担一些,不管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要是那孩子在啊……
可是,那孩子并不在,于是,老人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拼命打到的大鱼,比小船还要长的大鱼,全部落入鲨鱼之口……
八十四天没有打到鱼的老人,成功了吗?成功了,而且战绩不菲,但代价惨重:鱼没了,网没了,叉没了,舵柄断了,自己浑身是伤……
当那孩子看到如此狼狈的老人,他心疼的哭了,他叮嘱其他人不要去打扰老人,自己去给老人要了一罐热咖啡,在老人睡醒以后喂老人喝下。
老人和孩子的对话再次开启,而这一次,篇首那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老人不见了,而是一再强调自己“被打败了,它们真的打败我了。”
而那个依赖老人的孩子,此时与老人进行了角色互换,仿佛一夜之间长成了大人,他照顾着老人,给老人买吃的,买药,打定主意以后一定要和老人一起出海……
合上书页,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我仿佛看到了那个败阵的老人,身边站着一直给他加油鼓气带来希望的孩子,忽然间,就想起了这么一首诗:
只要生命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陷身茫茫沙漠
还有希望的绿洲存在
只要明天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冬雪终会悄悄融化
春雷定将滚滚而来
只要生命还在,一切都可以重来,只要那孩子在,下一次出海,定然满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