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让你更懂我的心

2017-11-15  本文已影响11人  老苹果2

说到多动症,很多父母都不陌生,因为它在孩子中已经越来越普遍,就像流行感冒一样常见。当发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保持对学习的专注,容易冲动,行为活跃,爬上爬下,十分的不安分,很多父母都能大概猜到孩子是得了多动症,于是他们带孩子去医生那里,迫切想要知道答案。当孩子被诊断为多动症的时候,他们又会催促医生尽快开出药方来消除这些症状,让孩子恢复正常。

就诊流程十分的正常,就像看普通感冒一样。很多父母认为既然症状出现了,而且影响了正常生活,那就用药物把这些症状消失,让孩子恢复正常,他们作为家长的责任就完成了。当治疗疾病的迫切愿望压过了理性思考,很多父母已经没有时间去想想多动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

看着孩子令人恼火的行为,深感无能为力的他们十分挫败,一遍遍的想,你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而不是你为什么会这样,又或者你的行为在表达什么。

克劳迪娅.M.戈尔德博士对这些有多动症的儿童有着更多的了解,她是心理杂志的专栏作家,同时也是美国医学委员会认证的儿科医生,有着25年儿童行为治疗经验,她根据自己行医多年治疗多动症等问题儿童的经验写成了《倾听,成就孩子健全人格》这本书。

她告诉我们,孩子的很多不良行为不是病,是对复杂生活环境的反应,他们也不是故意挑衅或惹麻烦,他们只是不擅长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他们深陷在痛苦中,急切的渴望被倾听,被了解,并获得父母们的支持与帮助。而父母给孩子们贴上多动症儿童的标签,把他们当病人看待的行为则关闭了与之交流的大门,更是加剧了他们的病情。

也就是说,父母们虽然竭尽全力想要治愈孩子,却用错了方法。他们没有接收到孩子们发出的求救信号,不能认真的倾听孩子内心的感受,再怎么努力都是治标不治本,他们其实不懂孩子的内心。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倾听,成就孩子健全人格》这本书都说了什么。

一、孩子的行为背后是对交流的渴望

在书里,很多带孩子来看病的父母,他们的孩子都很小,大的十几岁,小的才几个月大。年纪虽小,却已经被精神科医生诊断为抑郁症或者多动症又或者焦虑症等等,有的甚至不到四岁就已经在服用药物了。

这些孩子特别闹腾,让人烦恼,他们或者哭闹不停,或者行为叛逆,冲动,不讲理,怎么约束都不见效果,还有的失眠或者焦虑,情况都不乐观。这些忧心忡忡的父母对克劳迪娅说的最多的就是“他到底有没有得多动症”。他们急切的想要知道答案,并且做好准备给孩子服用精神类的药物。

而克劳迪娅从来不认为孩子们在行为上表现异常是因为他们真的病了,所以她不像大多数的儿科医生那样,草率的就给出了诊断并且开出药物。她心平气和的和父母们聊天,让他们放松下来,鼓励他们说说他们家庭的事情或者养育孩子的过程,并且只是认真的倾听,不给与任何评判,这时候她通常都能得到很多关键信息,从而确定孩子们真正的问题在哪里。

有个叫雅各布的小男孩,他的父母认为他得了躁郁症,因为他特别闹腾,注意力不能集中太长时间,脾气暴躁,行为很有攻击性,甚至打自己的爸爸妈妈。在和他父母聊天的过程中,克劳迪娅邀请他的父母和他一起玩游戏,听他喜欢的音乐,通过细致的观察,她发现他的情绪不是不能平稳下来,只是他的情绪容易随着注意力的减退而变坏,行为才变得有攻击性。

她让雅各布的父母认识到,雅各布不是得了躁郁症,他只是注意力不够集中,他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只要用不同的办法吸引他的注意力,他的情绪就会平静下来,攻击性的行为也就会减少。

在克劳迪娅的帮助下,他的父母不再觉得无助,他们知道了孩子的问题所在,也知道了如何应对。

雅各布的脾气暴躁和攻击行为是在传达交流的信号,他在说“我的注意力不能很好地集中,我需要你们的帮助”。只要他的父母认真倾听,就能理解他的信号,能够及时给予帮助,他所有看起来像躁郁狂的行为就会渐渐消失。

很多孩子在行为上表现出各种问题,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得了多动症这种病,而是他们在面对生活的时候遇到困难,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的应对。所以克劳迪娅给父母们的建议就是,不要急着给孩子们贴上各种病症的标签,也不要总是想着尽快解决问题,而要适当的放松,认真的倾听孩子们发出的信号,进入到他们的世界,从而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帮助,帮他们渡过难关。

二、孩子行为上的问题与父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有个叫奥利弗的三岁小男孩,他的妈妈带他来克劳迪娅这里就诊,想知道他是不是得了多动症。因为他的行为特别叛逆,越是不让他做的事情,他就越是干的起劲,总是和妈妈故意对抗,为此他的妈妈每天都要把他送进房间反思好几次,而且有时还会愤怒的对他挥手踢脚,他的妈妈已经被他的叛逆行为逼到了快要崩溃的地步。

他的妈妈十分困惑,为什么他就不能乖乖听话。当克劳迪娅和他的爸爸妈妈聊天的时候,发现了他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他的妈妈患有抑郁症,并且一直服药,奥利弗的出生让她缺乏规律的睡眠,她的抑郁症变得严重了。

当奥利弗的行为刺激到她的情绪的时候,她就会控制不住的愤怒起来,冲奥利弗大喊大叫,并且把他关到房间思过。由于妈妈不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没能给奥利弗做良好的示范,这导致奥利弗受到了强烈的刺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且他还要接受惩罚,因此脾气更加暴躁,行为也更具叛逆性和攻击性,而这样的行为又刺激他的妈妈更加愤怒,于是母子两个陷入了恶性循环。

可以说,他的叛逆不是他本性就如此,也不是因为他得了躁郁症等等,而是他妈妈影响的结果。

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母亲本身就有情绪控制的问题,或者父母之间交流不畅通,经常吵架,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们的负面情绪就不能得到积极的引导,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叛逆或者多动,焦虑或者失眠或者饮食问题等等,可以说,他们是用行动来表达他们内心的困惑与难过,而这些行为却会被父母和老师认为是有病了,这根本就是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当父母们认为孩子表现不正常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不是认为孩子出了问题,而是要自我反省,是不是自己哪里没有做好,不能给孩子们安全感,让他们感到被关爱。父母们最该学会的技能就是通过倾听来抵达孩子们的内心,和他们建立情感上的连接,认识到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对症下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三、倾听要从婴儿时期开始

有个叫本杰明的孩子,才八周大,就得了顽固性肠绞痛,经常日夜啼哭,他的妈妈怎么哄都不能让他安静下来。很多医生都无能为力,认为他应该住院治疗。他的妈妈带着他来到克劳迪娅这里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克劳迪娅跟本杰明互动,用安静的方式和他交流,她发现本杰明不是不喜欢交流,只是不喜欢过于强烈的刺激,所以才一直哭个不停。在和他妈妈交谈的过程中,克劳迪娅知道本杰明的哥哥是个很活跃的小男孩,在家里很闹腾,经常制造出各种噪音,他们的家庭环境比较吵闹,这些刺激对于本杰明太过强烈,所以他才会一直哭个不停。

知道了本杰明经常啼哭的原因,他的妈妈开始有意识的调整家庭环境,过了几个月,本杰明的症状明显减轻,啼哭的次数和强度都减少了。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就知道,本杰明哭闹不止,不是说他真的有顽固性的肠绞痛,而是他喜欢安静的氛围,忍受不了强烈的环境刺激。他的哭闹是在向他的母亲传递信号,好像在说“我受不了总是吵吵闹闹的环境,请减少噪音”。只要他的妈妈理解了他的感受,并将环境进行调整,他的病症也就会慢慢减轻了。

八周大的孩子,他不会说话,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他用行为代替语言和我们交流。他的啼哭是在发出交流的信号,让我们关注他,但我们却认为他生病了,需要用药物来治疗。先不说药物对孩子的副作用之大,只说我们的行为就相当于用药物来堵住孩子的嘴,让他沉默。

由于我们的无知,不能倾听孩子内心的感受,无法满足他的真正需要,让他一直处于强烈的痛苦之中,他怎么能变得正常呢。

很多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婴儿时期的行为障碍,比如经常啼哭、睡眠不足、饮食困难等等不能得到解决,会造成儿童期的行为问题。难带的婴儿会由于不能被满足需要,而变得更加难带,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会更多,渐渐变成不好管束的儿童。

而如果我们能从婴儿时期就能认真的倾听他们,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满足他们的需要,就能安抚他们的负面情绪,减轻他们的不良行为,让他们免于多动症、焦虑症等的困扰,从而回归正常,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所以,我们不要小看了婴儿的社交能力,也不能低估了倾听婴儿的重要性。

身为父母,我们爱孩子的心是毋庸置疑的,但正因为我们对孩子安危的深刻担忧,才让我们很容易迷失,向能够快速消除病症的药物妥协。再加上社会文化的影响,我们焦急的寻找解决之道,不能保持镇静,冷静的想一想,自己的孩子到底在经历什么。如果我们能够放慢脚步,不那么急切,就可以通过倾听孩子来让孩子走上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

《倾听,成就孩子健全人格》这本书也提到,倾听也需要为人父母的我们做好准备。在我们自身还有很多情绪问题需要解决,或者我们自身孤立无援缺乏支持的时候,我们很难专注的倾听孩子。所以,我们不能硬扛,要主动的向我们的亲人、朋友或者医生寻求帮助,让我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与孩子建立深刻的情感连接,真正懂得他们的内心,这样才能感受到养育孩子的幸福与满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