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成为我们自己讨厌的那种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讨厌的人和事。比如对喜欢给员工穿小鞋的领导鄙视,对公司里那些三八妇女的不屑,对投机倒把的奸商的痛恨,对喜欢溜须拍马的同事的厌恶。可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你经常鄙视讨厌的那些人大多数都闷声发大财的成功了。更可怕的是,往往最后都会成为自己当初讨厌的那种人。
这话,说的没错。
用墨菲定律来解读:事情往往会像你所想到的不好的方向发展,只要有这个可能性。你讨厌他,自然拒绝成为他,但你最终还是会成为他。当然,这里说的“成为”是指人意识层面的变化。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通常是在别人交往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但优点和缺点难道就有明显的界限么?不是,你看可能是优点,别人看可能就是缺点了。比如说话直接,有人会点赞活“你果真率性不虚伪”,也有人会认为“你不经大脑傻不拉几”。
人一旦被他人同化了,就不得了了,基本上就只赞同赞扬自己的,排斥批评自己的。这一点,看明星对非议的时候便可知了。不好听的充耳不闻,或关闭评论,或直接反驳对骂。但这不怪他们,因为这是人性,几乎每个人的本能反应都这样。
再面对批评之声的时候,几乎每个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这样的:这货根本不了解我。然后或多或少会对批评之人产生抵触情绪,若是批评之声激烈,或者批评次数多来自同一人,变会衍生出厌恶之情。接着,就会给批评之人加各种神憎鬼厌的标签,诸如“矫情”“虚伪”“假正经”“心机婊”......
就好比今日,我批评下属,指出他明明做错了事情还不知悔改,态度恶劣冲撞上司,待人接物像个白痴,情商低心理素质差......
当我看到下属错愕而无辜的眼神,一脸忿忿不平却又极力压制,我确信自己一下子洞穿了他此刻所有的心理活动。因为他就是当年的自己,而我最终成为了当初自己讨厌的那种人。
在《我的少女时代》里,有句话这么说的:“没有人告诉我们,长大以后我们会做着平凡的工作,谈一场不怎么样的恋爱。原来长大后,没什么了不起,还是会犯错会迷惘,后悔没对讨厌的人更坏一点,对喜欢的人更加珍惜。”听起来听悲伤的,但却很真实。
进入社会后,你有没有发现,你已经变得陌生了。人与人的交往就是影响力与影响力的较量,不是你影响我就是我影响你。
就像马云这样成为了一个时代的风云人物说,最后悔的事情是创立阿里巴巴。其实大多数时候,要得到一些东西就必须舍弃另外一些东西,都是选择了自己更想拥有的一种生活。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从来不曾是去过自己,而只是越来越成为真实的自己。
其实,很多人因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庸俗,所以才会有“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人”的感伤。就好比买房前恨房价涨的快,买房后却希望快点涨,这是大部分人的真实内心;不满意安于现状的自己,却又鼓不起力气去突破舒适区,这是大部分人的真实生活。
《致青春》里最令我有感想的一句台词是:“我们终究要曾为我们曾经讨厌的那种人”。谁能说不是呢,现在人这一辈子,有太多的无奈,身不由己,因为生活终将要“伪装自己”变成自己讨厌的一种人。不要怪人性扭曲,只怪这个社会太残酷。
我始终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人天生就想做坏人或者天生就是坏人。当然也没有绝对的好人,你再怎么优秀,再怎么的“不可一世”,你也逃不出这世间的人情事故,物欲得失,别说自己“身不由已、无可奈何”,如果这样,杀人犯贪污犯都会这么说,人人都有自己成为坏人的苦衷。
所以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称为坏人的标准。
好人就是把自己变得有点像自己讨厌的那种人;坏人就是那种把自己变得很像自己很讨厌的那种人。
正如《老友记》里所说的:“欢迎来到现实的世界,它糟糕的要命,但你会爱上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