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想法

你真的逃离了“一眼望到底的生活“吗?

2016-07-07  本文已影响185人  写给自己的救赎
来源网络

1.

什么是一眼望到底的生活?

用北京话来说,一个人到八宝山沿途的每一个路口,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这是《读库》主编张立宪十年前辞掉工作做北漂的原因。

“就是到多少岁我应该是什么职称;到多少岁我应该是什么职务,我混的最好大概就是这个单位的主编或者社长;到多少岁我大概会死去。”

难道这就是逃离体制最坚强的借口?

一定要陷入一场前途未卜、惊心动魄的大冒险才算真正活过?

一定要经历风风雨雨才能好好珍惜平平淡淡?

鸡汤毁三代、励志穷一生。

只有自己形成的判断才最可靠。

我已经两个礼拜没有打开过一些关于“人生速成”的订阅号。

写这篇非记叙文的时候也是斟酌再三,不像原先,想着一礼拜无论如何也要更新三篇。

我要对自己负责,要对读者负责。

所以,还是宁愿多看点书。

谢谢自己有幸读了些好书。

2.

前面的故事还没完。张立宪现在过的还是一眼望到底的生活。编《读库》,编到老,编到死。

这算是人生莫大的一种讽刺吗?不是。

他说,他原先对没有悬念、没有新意的生活理解得太过狭隘、太过外在。十年后的他,对“一眼能望到底的生活”的理解是:

“二十五岁已死,七十五岁才埋。”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一书中也有类似的桥段:“当在生活中得到了几乎是她所希望得到的一切之后,她便得出了生存已失去意义的结论,因为每一天的生活都一成不变。于是她决定自杀。”

什么是“一眼望到底的生活”?

内心的乏味、单调,而不是生活。

我也有过远离体制做北漂的思量。

过不了多久我就会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高富帅走向人生巅峰,现在想想还有点小激动。

我要赚好多好多钱、过买买买、“包”治百病的生活。

追求冒险、刺激、充满挑战的趣味人生。

可是,“包”治百病,若百病因求“包”而起,何须用“包”来治?

无可否认也无须否认,人人都喜欢奢侈品。我也不例外。但喜欢是一码事,拼老命追求是另一回事。

细细想来,奢侈品让自己的喜笑颜开的时间多不过一礼拜。

又没别的方子让自己在平乏单调的日子里翩翩起舞,于是奢侈成性,停不下“买买买”的节奏。

3.

《人类简史》中的一个片段:

于是,种种想让生活变得轻松的努力,反而给人带来无穷的麻烦;而且这可不是史上的最后一次。

就算今天,仍然如此。有多少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投身大企业、从事各种劳心劳力的工作,发誓要努力赚钱,好在35岁就退休,去从事他们真正有兴趣的事业?

但等他们到了35岁,却发现自己背着巨额贷款,要付子女的学费,要养在高级住宅区的豪宅,每家得有两部车,而且觉得生活里不能没有高级红酒和国外的假期。

他们该怎么做?他们会放下一切,回去野外采果子挖树根吗?当然不可能,而是加倍努力,继续把自己累得半死。

当奢侈品变成了必需品,也就产生了新的义务。

我们容易习惯奢侈品的存在。于是,离开奢侈品变得无法呼吸。

我们被那些闪闪发光的人弄得不知所措,觉得这该是我们人生应有的模样。

阅读《岛上书店》,我想不明白,好好的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生,为什么会弃大好前途不要,去一个无名小岛开一家小小书店。住很小很旧的房子,吃速冻食物。

看《飞鹰艾迪》,一个“傻逼”的偏执狂、一个没有天分的乡村泥瓦匠,为什么要冒着被众人的无情耻笑、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挑战90米的高台跳雪。

直到看了《维罗妮卡决定去死》。她说,

“我希望自己继续是个疯子,这样就能按照我所梦想的方式而不是别人所期盼的方式去生活。”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也应当有自己独一无二梦想的生活。

要有勇气去成为与众不同的人。

要有勇气成为岛上书店老板那样的人。

弗洛伊德:当你做小的决定时,应当依靠你的大脑,把利弊罗列出来,分析并做出正确的决定;当你做大的决定,如寻找终身伴侣或寻找理想时,你就应该依靠你的潜意识,因为重要的决定必须由你的心灵深处的最大需要来作为依据。

问问你的心,想要什么。

4.

如何才能逃离“一眼望到底的生活”?

张立宪答:

我想只要我们希望自己摆脱这样的状况,能够允许自己对新鲜事物拥抱,对新鲜事物容忍,对风险不畏惧,有这种信心,生命都会变得格外好玩。

我们现在很少静得下心来,阅读一本书。

我们总想用最少的时间去走最直的路。所以我们更倾向“读屏”。

寥寥几句话便概括一生。指引我们方向。

张立宪在回答读者提出的,关于孩子该阅读什么书时:“一个孩子的成长,他的阅读习惯、知识架构、人生观的形成,是要用无数本书喂出来的。这方面,不可能速成,不可能代劳,不可能顺理成章,不可能永远走直路。”

何况,阅读本身也是一种最接近冥想的行为。让人宁静。让人喜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