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想法萌宠

延时服务跨学科学习实践

2022-04-19  本文已影响0人  L信贤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实践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需要对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整合。整合了信息技术与劳技学科,落实每周一节“大综合”课程,同时也在拓展性课程中开发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现在已经有一些学校在做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尝试,但似乎只要涉及几门学科就可以称为跨学科,只要涉及实践活动,都可以归类到项目化,这显然违背了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初衷。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明确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真正内涵,因为这是教育教学实践的起点。课程群,鼓励有兴趣的师生进行学习挑战。

      先从同一个班级或者年级教师联合开始,再进入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教师间的合作,在边实践边总结的过程中,创构了“指向关怀与创造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实践模式”,从人文关怀的需求出发,步步深入,形成“分析”“设计”“建构”“应用”四大学习样式,在此基础上又细化出16种关键的学习行为以及基于学习行为的创造水平四层级评价模型。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创造性地运用这个模型开展跨学科项目化教学。

    如何应用这个模型进行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设计呢?下面以“智能垃圾桶改造项目”为例来进行一次学习过程的“庖丁解牛”。

    1.项目前的“预热”。目标对象为七年级学生,通过一系列前期项目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编程基础知识,了解了3D打印技术与激光切割技术,体验了一些机械原理。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才可能根据需求对以上知识进行进一步的个性化学习。

    2.分析原始需求产生“项目”。垃圾桶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之一。然而要改造垃圾桶,需要找到一个值得突破的重点。不仅是教师准备和设计,还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现不同环境的垃圾桶、不同人群使用的垃圾桶都会有什么不同的需求。让学生们走出教室,去不同的环境地点考察与调研。

    实地走访后,学生们的发现让人惊喜:关于“公园垃圾桶”,游客不愿意用手去开盖子,对于清洁人员而言,垃圾容易满,清运比较麻烦;关于“小区的垃圾桶”,即使居民发现垃圾桶已经满了,还会继续往上放垃圾,对于环卫工人而言,他们是定时清运而不是按照垃圾桶的满溢程度清运;关于“幼儿园的垃圾桶”,小朋友不识字,不能进行正确的垃圾分类,垃圾桶外形也不够可爱、与环境不相容。

    3.围绕驱动性问题设计“方案”。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环境下使用的垃圾桶,梳理问题找准痛点,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从可行度、成本、技术等多角度考虑,挑出最优方案。以“幼儿园的垃圾桶”为例,学生经讨论决定,把驱动性问题放在“如何帮助幼儿园小朋友进行垃圾分类”上。不同的组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一组决定通过可爱的大按键帮助小朋友进行垃圾分类,另一组决定通过语音识别帮助小朋友进行垃圾分类。

    4.方案设计实施与形成“样品”。确定项目、明确要突破的重点后,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实施方案,包括产品功能设计、产品外观设计,为实现产品功能所需的技术,还要明确哪些技术是已有的,哪些技术是需要学习的。除用思维导图来整理与呈现方案外,也鼓励学生用项目方案表来整理。根据情况需要,教师对小组进行嵌入式培训。

    5.样品测试应用形成“成品”。经历3课时的项目制作过程,在具备三个“一”(一个方案、一张设计图、一个PPT)的前提下,所有小组带着自己的样品或半成品上台展示与讲解,其他组围绕“是否实现预设功能”“垃圾桶的开盖方式”“是否为项目拓展了新功能”等方面进行记录与评价,不断改进迭代出“成品”。

    这是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课程“智造生活”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学生经历了“方案实施—失败—查找原因—改进方案—失败—查找原因—改进或改变方案……”无数次循环后,由失败到成功,提升了学生把各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在这场学教方式转型的变革中,师生面对的挑战不小,却也收获了极为丰富的学习体验。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复杂情境,成为终身学习者。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仍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在实践和研究者的不断创造中,我们相信这场静悄悄却又意义深远的学教变革,会在更多课堂里落地生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