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乎时空的阅读大问——《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
藏书票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海莲·汉芙
美国纽约到英国伦敦,20年,约6000公里,跨越了大洋,链接了两座城的最诚挚的告白,这是一场关乎时空的阅读大问,被一场电影轻易的撩开,牵出对这本书深深的爱恋。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剧照电影是《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电影结束时对《查令十字街84号》的作者海莲·汉芙致以崇高的敬意,因为2016年是她诞辰100周年。这部电影,是跨越太平洋的两座城市之间的关系纠葛,不急不缓的叙事方式,温文尔雅的制作风格,像是在秋日的午后,将一则平淡却古老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不用任何词藻的修饰,却为观影者呈现出了最平实的感动。
安静的一角好读书然而,我并不觉得,《查令十字街84号》是关于爱情的一本书,很是正常,凡是美好的东西,都或多或少的被贴上爱情的标签。在这部电影中,这本书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道具。对一位爱书人而言,尤其是对海莲·汉芙这个有独特品味的爱书人而言,这座小店,盛下了自己的全世界,也是因为不经意间的书信往来,随意洒脱的写作风格,为她赢得了整个个世界的敬重。在信息高度发达,计时单位逐渐以分记,以秒计的时代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因为缺少了太多的寄托而变得寡淡,正如“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人情的寡淡使人与人之间没有了足够的耐心去讲述,去表达,去沟通,亲人之间尚难去谈什么理解与包容和交流,更谈不上横亘在跨越大西洋之间那么漫长的距离。
二战后的英国,百废待兴。1949年的英国,虽然也在接受着美国战后“马歇尔计划”的资助,着力恢复着经济,但是二战内耗太大,再加上战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原有殖民地逐渐寻求民族解放,寻求独立,使英国这个本来依靠殖民地生存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雪上加霜,市场上正常生活用品交易难以为继,出现了食物需要配给的现象,这也是加深海莲·汉芙和查令十字街84号这家书店之间的交流。在书中,你或许发现,海莲提到最多的字眼就是攒够了钱去伦敦,而弗兰克和书店的伙计甚至受到海莲帮助的邻居老太太都邀请她到伦敦后,到自己家里来住。很可惜,这样的话语被翻来覆去的在信中讲了二十年,作者仍旧迫于囊中羞涩没能成行。她在书信中自嘲说自己是“甲级贫困户”一个,从字里行间也可以读出,她基本是一个月光族,但是却想方设法的不去拖欠书费,及时为处于饥饿边缘的书店伙计以及弗兰克全家和其邻居寄送上不可多得的食物,这是一种广义的爱的释放。记得在读《红楼梦》的时候,说绛珠草化身的林黛玉的一世泪水,是用来还宝玉的前世情缘的。
如果说,此生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还前世的情缘,那么海莲和查令十字街84号的情缘,便有了那么看似对等的交换。一方是源源不断的爱心食物的送达,拯救饥饿的生命,一方是苦苦找寻的图书的寄送,拯救饥渴的灵魂,但海莲对弗兰克这份独特的“宠爱”受宠若惊,“查令十字街84号,如果你们恰巧经过,请代我献上一吻,因为我对其亏欠良多”,在她的眼中,她寄给弗兰克的吃食,顶多一个星期就吃光抹净,而弗兰克寄给自己的书,却是与自己朝夕相处,至死方休。海莲的满足感,在于对书的挚爱,一个从来不买没读过的书的人,拥有了一本好书,对她来说,就拥有了全世界。
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书不在多,心悦即可。好的书籍就像是真爱,可以一见钟情,可以生死契阔,可以与子成说。海莲一生未嫁,将全部的精力放在读书和写书上,好书,就是她的世界,而通过查令十字街84号这扇窗,海莲不断发现新大陆,在精神的世界里,她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富翁。
书影如果没有最初报纸上广告的遇见,便不会有后来二十年间的书案前一笔一画的锦书来往,和感动了整个世界的文字集锦。如果您有机会,站在查令十字街84号时,斯人已去,此地空悠,希望你还记得这本书带给你的无限感动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