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力——睡眠》读书笔记
作者:苍春波
内容梗概——
说到休息,不谈谈睡眠就是我的失职了。
我自己有一条睡眠法则(不过有些伪科学),我认为也值得你效仿:每失去1个小时的睡眠时间,第二天就会失去2个小时的效能。这个法则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和休息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但我们获得充足的睡眠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知识型工作者来说。牺牲睡眠时间加班工作非常得不偿失。
睡眠不足,我们的注意力空间会缩小60%——复杂的任务需要加倍的时间才能完成,然后我们就会疲乏。我们的自我意识会降低,检查注意力空间的频率也会降低。注意力空间缩小后,做那些不用动脑的任务(如将数据录入电子表格)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要专注于复杂的任务,我们的专注力和创造力就会减弱。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最好减少工作时长、获得足够的睡眠,不要整天疲倦地工作。有些人自认为比其他人睡眠时间短也没有问题,但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工作不太复杂,或者他们如果精力更充沛,本来可以完成更多的工作。更糟糕的是,睡眠不足会让我们误以为自己的创造力比实际情况高。
虽然我们一生中大约1/3的时间基本上都处于昏睡状态,但我们对睡眠知之甚少。原因有很多:我们的大脑非常复杂;大脑扫描设备很昂贵;扫描仪的噪声会干扰受试者后期(浅层)睡眠。不过,现有的对大脑睡眠机制的初步研究是非常精彩的,尤其是对睡眠和发散模式相似之处的那些研究。
将一个在睡梦中的人和一个在做白日梦的人放到脑扫描仪下,你会有一个奇怪的发现:两人大脑的扫描结果竟然非常相似。睡梦与发散模式中的白日梦二者激活的是同一脑区,尽管该脑区在我们入睡时更为活跃。从神经学层面上讲,做梦就是“加强版”的发散模式。
这两种模式是可以讲得通的。睡眠和发散模式都可以让我们恢复能量。不管是睡眠还是做白日梦,我们的意识所到之处很多都是相同的,包括对过去的遗憾、对未来的幻想和对人际关系的忧虑(不过,我们做梦时,意识的跳跃性要大得多)。在睡眠和走神的时候,大脑都可以整理思维碎片,同时整合正在学习和处理的信息。此外,在这两种模式下,大脑还会被随机地激活,从而产生突破性的想法以及某些随机的、无用的想法。许多伟大的想法都是人们在睡梦中产生的,这就不足为奇了,比如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创作歌曲《昨日》(Yesterday)、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以及杰克·尼克劳斯(Jack Nicklaus)改进高尔夫球挥杆动作。
睡眠不足除了造成效能上的重大损失,还会让我们付出其他多种代价。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睡眠不足,就会:
·工作时压力更大;
·专注时间缩短(甚至会低于40秒);
·更频繁地点开社交媒体网站; ·经历更多的负面情绪;
·主动寻求不太困难的任务(杜绝那些因注意力空间缩小而无法再容纳的任务);
·一天中用于上网的时间更多。
对于19~29岁的人来说,情况更是如此:根据统计数据,这个年龄段的人比其他人睡得更晚——通常都是晚上12点左右才睡觉。我们大多数人都需要大约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如果半夜才上床睡觉,第二天的效能肯定不会好,除非你的工作时间很灵活,可以睡懒觉。 要获得充足的睡眠、提升睡眠质量,最好的一种办法是:养成固定的夜间习惯。结束一天的工作后,我们的能量水平消耗殆尽,因此,晚上的大部分时间,我们通常都处于自动模式。要建立固定的例行活动,在上床睡觉前放松自己。我们可以养成这样的习惯:阅读、冥想、断绝外界联系、喝杯药茶或者搬走卧室里的电视机。电视机是很方便的注意目标,肯定比睡觉更令人兴奋。在适宜的时间上床睡觉,就是获得充足睡眠的最佳办法。我们大多数人的起床时间都是固定的,但我们可以更灵活地安排夜间活动。
心得体会——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爱惜身体才能更好工作。充足的睡眠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睡眠和做白日梦的意识所到之处基本相同,都是一种发散模式,能够有效整理注意力空间,提高工作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