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生命与《金刚经》——张玉林先生《金刚经》讲义(16)
通过六祖口诀我们看看,现在的人类社会和那些信佛的人所走的路子,跟《金刚经》指的路子一样不一样。根据六祖口诀说的:身外觅佛。向外求经。不发内心。不持内经。故造此经诀。你看现在有多少人向身外去求佛呀,恨不得把中国的这些名山、大寺院、和所谓的高僧都拜尽啦,这样做对不对?拿《金刚经》对照一下,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令诸学者。持内心经。了然自见清净佛心。过于数量。不可思议。后之学者。读经有疑。见此解义。疑心释然。更不用诀。
后来的学佛者,当然这是六祖那时候说的,我们就属于后来的学佛者。如果把六祖口诀这个理给理解了以后,我们本着这个理,向内,就是从自心做起。我们发心向善,发心做佛,这个念头从哪起呢?从你自心起的。你起发心向善,起向佛做佛之心,那个起点就是你的心,你怎么不向内看哪?起发心向善、起做佛之心那个心就是佛。所以这个《金刚经》的含义呢,就是令学佛的人持内心经,了然自见清净佛心。我向外,向各大名山,向各大寺院,找高僧、找上人、找法师,这个念头从哪儿起的?你把这个念头收回来,你得从起念头的那个本质上去悟,你就找到真正的佛了。这个《金刚经》六祖的口诀啊,指的是释迦牟尼说的如来心,那是佛的宗旨,那是成佛的本质,也是作佛的种子,所以你不要向外去求。我们解《金刚经》,就是叫你达到这个水平:持内心经,了然自见清静佛心。
如果你明白这个道理,这个经的解释你自然就理解了,你更不用读。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学者就可见矿中金性。释迦牟尼说,佛性:上至佛祖,下至畜生,都是平等的。那还修什么呢?都平等那就别修了呗。但是我们这个佛性,跟佛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呢?佛是已经证得金身了,我们现在有没有金身哪?有,还是矿中金。那么我们学法呢,炼的就是矿中金。那些觉悟者,罗汉、菩萨、佛,他们已经成为纯金了,没有矿。所以矿若成金,永远不成矿。现在我们还是矿中金,炼矿中金还需要法,需要烈火,烈火才能炼金刚。什么是烈火?《金刚经》就是烈火。《金刚经》本身不是烈火,《金刚经》指的是你那个智慧体,智慧火,指的是心。
所冀学者。同见矿中金性。以智慧火熔炼。矿去金存。
知道炼心怎么炼吗?首先你得知道什么是矿?就是我们的喜、怒、哀、思、悲、恐、惊,使你如来心产生波动、起伏、不平、不定、不静,不自如的种种因素,那就是矿。就是你在客观世界所产生的各种思维:喜、怒、哀、思、悲、恐、惊,生老病死离别苦,父母深恩、夫妻儿女这些重爱,乃至于向善之心,什么求佛、求法等等这些心,都算矿,尽管心想的那些东西不同,但只要想那些东西,就是一种追求,都是有所得的这么一个心。所以把这一切的心统称为矿。由于有这些矿的存在,你那个金就不纯。
去矿存金。用什么去矿?六祖说了,以智慧火熔炼。什么叫智慧?如来心本身就是智慧体,本身就是智慧的海洋。所以叫妙觉、叫灵明、智慧海。我们要想开发这个智慧,怎么办?那就得由初级到高级,由不知到知,从见闻觉知的知识下手,开发你自己的、如来心的、本来的那个智慧。如来心本来的智慧,跟我们世俗所说的见闻觉知那个智慧不同。见闻觉知的智慧,是你从语言、文字、文化知识、经典里学来的知识,那个不属于妙智慧。妙智慧就是佛性本身本具的、天赋的良知良能。能解未知,能观测真空内在的这个妙有。六祖说的就是这个智慧,这点我们得分清楚啊。靠后天,靠人的六根、见闻觉知感觉到的,靠从书本的文化知识学到的,这个不属于真参实学,这些统称为有为法。那个妙智慧呢,是你把学来的这些见闻觉知的东西,自然地把它平息了,没有了,那个智慧才产生。所以要想开发妙智慧,那些执着于见闻觉知,文化知识的人,倒成为障碍了。所以圣人才说:贤者过之。因为什么呢?他的文化知识太渊博了,一干什么他首先就想起文化知识上怎么说怎么说,他就不悟一悟,文化知识是从哪个源泉上产生的?从哪个根上才有的呢?他没有悟这点。所以我们把六祖说的这个以智慧火熔炼矿中金的这个智慧,跟见闻觉知的那个知识、聪明要分清楚,不一样啊!那个属于知见。
�"A#�Y`��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