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之大者,唯悦己矣
今天终于如愿以偿地看到了《百鸟朝凤》,一部各媒体公众号都在出文强推轰炸朋友圈却真的没有排片量今天之前钦州各影院都找不到直到制片人下跪后舆论造势越来越大才终于能在我家的院线看到的电影。简单粗暴地说,这是一个吹唢呐的人的故事,一部通过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讲述以唢呐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艰难求生的电影。
我从来不觉得,“匠”是一个不好的词,最近看了《我在故宫修文物》后,更感受到这个字背后内蕴着的专业精神,一种在自己的领域内发挥到极致的精益求精。能被称为“匠”,应该算社会和他人对你专业能力的一种认可吧。
唢呐匠,曾是一份非常体面的职业,是能享受坐太师椅待遇的。影片一开始,有唢呐梦的父亲绞尽脑汁死缠烂打地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唢呐匠焦师傅的门下当学徒,跟儿子说起《百鸟朝凤》时,就和焦师傅在箱子里捣鼓出自己珍藏的道光年间的唢呐一样,眼神里俨然有光。游天鸣在学吹唢呐的前几个月里,连唢呐都没见着,只是用一根比一根长的芦苇管吸河水,也许是勤能补拙吧,没有天分的游天鸣比悟性超高的蓝玉更能得到师父的青睐,成为了焦家班的接班人。
时间一晃而过,成年后的游天鸣独自带领自己的游家班,世道却已大变,唢呐匠不再是婚丧寿礼的座上宾。影片中最后一次凑齐的“八台”是在一次寿礼上,唢呐匠们只能缩在角落里默默吹着自己的曲子,却被突然闯入的洋乐队打断并抓走了所有人的视线,“民乐队”不服输地和洋乐队打擂台,同一场寿礼,既有唢呐又有吉他,像在看一场过瘾的闹剧。
打斗中,匠人们的演奏工具都被摔在地上踩扁弄坏了,年迈的焦师傅喝停了这场群架,默默地俯下身捡起地上残破不堪的唢呐,那都是他的师祖们传给他再由他传给弟子们的宝贝,这一幕让我鼻子发酸,这一地的狼藉不就象征着唢呐匠们在现代社会的命运吗?
在整个后半段叙事的低迷中,县文化局领导出现说要为唢呐申请非遗,仿佛为无路可走的唢呐带来了一丝希望,可那也很快就被“姓傅的正局长”这个梗消解掉了,唢呐的传承问题直到影片结束还是无解的状态。我们会叹息,会扼腕,但除此之外也做不了什么。现实中读唢呐还是无人问津,曾经红白喜事都离不开唢呐吹走、主人一家都围着唢呐师傅磕头感谢的大势日子已经一去不回了。焦师傅那一句“没规矩了”让我脑海里蹦出经常说的几个字,“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是多么悲凉的词啊,却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被频频出现而成为了搞笑的标志,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影片结束,游天鸣在师父焦三的墓前吹响了百鸟朝凤,敬送亡人。在这首曲子里,他看到了师父,老人家依旧端坐在太师椅上,微笑着听他吹奏,最后背手离去,留给天鸣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以一个高贵又高傲的匠人形象完成了对这个世界的告别。天鸣身上背负着师父沉重的嘱托,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要让唢呐一代代传下去,不能断!可是这又谈何容易,仅靠天鸣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别说游家班的师兄弟们各种受伤,就算他们都四肢健全身体健康,也留不住渐渐流散的人心啊。当年逼迫儿子学唢呐以圆自己梦的父亲,竟也对儿子说“都没人听了还吹这玩意儿干啥”,最难过的不是别人的不理解,而是曾经热爱唢呐的同行们也一个个流失掉了。唢呐吹响时真的很动听,可理想和现实的落差,让游天鸣成为了蚍蜉撼大树式的悲壮人物。
“百鸟朝凤”是一曲悲歌,《百鸟朝凤》更是。唢呐只是传统技艺中的一种,有幸被搬上了大荧幕获得了更多人的关注,但有更多的民间技艺和文化还来不及被抢救,已经悄无声息地消失了,我们甚至不知道它们的名字。面对唢呐的冷遇,焦师傅只能留下一句“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更以啼血的唢呐绝唱来护住唢呐匠的最后一点尊严。可这种啼血的代价,似乎不该由他们独自承受。如若我们只是冷眼旁观,任其曲高和寡自生自灭,这样的“自己”只会越来越少,直至消失。我们到底能为他们做些什么?这是在《百鸟朝凤》除却赚得人们的一点同情和叹息外,更需要我们做出的思考和实际行动。
可能我的毕业论文选题刚好跟民俗有关,写作过程中,发现传统的民俗事象还是有很多可爱的地方。虽然我出生长大的文化氛围让我对传统的民俗文化了解得不多,谈不上有多么喜爱推崇。但我选择尊重,尊重民俗文化在当今多元的社会中保有一席之地的权利,更尊重那些在时代大潮中以一己之力守护一门技艺的匠人们,他们坚持的东西在旁人眼里视若草芥,于他们而言,却是可以倾尽一生去捍卫和守护的无价之宝。没有他们,若干年后的我们不知是否坐拥金山银山,却只剩一片文化沙漠。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匠人一生的大业不为君心只求悦己,但付出的代价却难为我们所想象,他们的力量如蝼蚁,形象却是参天大树。
文 | 壹话(五象限新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