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心陶,一个闪光的名字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陈心陶教授等科研工作者积极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的伟大号召,从海外学成时报效祖国的意气风发,到广州解放时报效祖国的毅然决然,再到齐送“瘟神”时深入疫区的义无反顾,席地破屋鼠为伴、呕心沥血驱“瘟神”,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三水大地上同血吸虫病进行顽强斗争,在消灭和防治血吸虫做出的卓越贡献。
陈心陶是我国著名的寄生虫学家,1904年生于福建古田。1934年,年仅30岁的他凭借《怡乐村并殖吸虫》引起国际寄生虫界的重视。1950年,回国不到一年的陈心陶临危受命,带领有关人员到四会、三水、曲江等地实地调查当地的“大肚子病”。
目睹疫区饱受瘟魔折磨的生活现状后,陈心陶毅然改变人生的走向,与疫区人民群众一起“战小虫,斗瘟神”,为广东消灭血吸虫病立下辉煌功勋,其经典著作《医学寄生虫学》获全国科学著作一等奖。
他通过科学论证,首次发现并确立三水肆虐多年的“大肚子病”的根源在于血吸虫感染,当地遍地生长的钉螺就是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据此,一场以消灭钉螺为主,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生产的“人虫大战”在三水、四会交界的六泊草塘,以及迳口草塘相继打响。
1956年,三水成立县级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兴修水利、开发草塘、消灭钉螺、根治血吸虫病,正式启动三水血防水利工程;1958年10月,三水率先对迳口草塘进行整治,至1960年4月,先后建成孖岗水闸、孖岗排水站、长坑水库、樽口水库等;1966年12月,当时的六和公社组织1500多名社员,在一个冬季开挖4条排水干渠和13条支渠,灭螺面积621亩;1972年春,当时的六和公社建成以灭螺为主的蒲坑水库;1976年,六和草塘地区、芦苞安乐围内水利工程完成,过去的洼地变成能种早晚两造水稻的良田。同年冬,迳口农场东洲河完成疏浚……陈心陶多次到三水指导血防工作,与三水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69年,陈心陶到当时的重疫区村六和公社乐屋村,坚持走村串户,访贫问苦,调查研究,将一份长达11页的《消灭血吸虫病建议书》交给当时的三水血防站。三水血防站据此进一步制定了围绕血防水利工程与农田基本建设为中心的《灭螺工程方案》。在1970年~1974年,三水发起七次“万人血防水利大会战”。
1974年6月26日,广东省探索开展根除血吸虫病工作,当时六和公社重疫区成为试点。陈心陶多次到三水指导血防工作。1976年9月,以三水六和公社为试点开展的根除血吸虫病研究课题,由原来的广东、广西、福建三省(区)扩大至全国11个有血吸虫病流行的省、市、区。
1983年10月,三水消灭血吸虫病考核验收通过,广东省人民政府宣布三水消灭血吸虫病。1985年10月,省人民政府宣布全省范围内消灭血吸虫病。
今天,这些血防水利工程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昔日钉螺遍布、毒水横流的草塘,在数代人的开发建设下,先后获得“中国绿色名镇”“全国乡村振兴十大示范村镇”等殊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诗和远方。
陈心陶以“战天斗地送瘟神,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精神气概,将一生奉献给了我国的血防事业,让几代人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自己却因常年在疫区工作,不幸患上血吸虫病。1971年,陈心陶接受脾脏切除手术,后被确诊为淋巴肉瘤白血病,于1977年在广州病逝。
陈心陶的科学成就在于创造性地从生态学的方向,确定以改变环境为主要手段,消灭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进而彻底消灭血吸虫病的技术路线;并领导血防工作人员结合实际,研究和总结出一系列高效、环保、省工、省时的防治配套技术措施,为广东率先在全国消灭血吸虫病并巩固下来,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
陈心陶特别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上世纪50年代,三水人民已经在防治实践中观察到筑塘蓄水可以使钉螺死亡的事例。陈心陶对此十分重视,他所领导的教研室进一步从实验室和现场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观察,对水淹灭螺的方法进行科学论证,使其完整。
在陈心陶“以改变环境灭螺”的指导下,三水对草塘低洼地采取围塘或垦种水稻、对大片竹林地区采用河沙铺盖等因地制宜的方法,在消灭钉螺的同时,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正是陈心陶的谦逊平和以及他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赢得了三水人民的真诚爱戴。
斯人已逝,但陈心陶的学人风骨与严谨的治学精神交相辉映,成为烛照后世的精神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