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架,是看清一个人心理黑洞的捷径
【R·阅读原文】
我弱我有理
4种典型的吵架“套路”
“游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Eric Berne提出的一种“套路型”沟通模式,其中蕴含着大量程序性的套路:在争吵中,一旦对方开始“玩游戏”,那么形势就一定会按照套路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倒向对方。不懂套路的我们,在身经百战之后往往会有这样的感觉:听到对方说这句话,我就知道我说什么也没用了。
那究竟有哪些经典的隐蔽套路,你可能曾经钻过并爬不出来呢:
第一招:“因为......所以我才这样......”(我弱我有理)例如:男生在某件事情上反反复复伤害了女生,当女生尝试让男友做出调整时,男生却以“破碎的家庭”、“心理疾病”、“人格缺陷”等理由使自己处于弱者的位置,并借此道德绑架对方:我来自一个非常糟糕的原生家庭,所以我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我就是一个这样的人,我改不了。我知道这样做不好,但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我就是没有能力控制我自己。
第二招:“看我已经多努力地试过了!”例如:女生认为男生不够关心自己,于是男生为对方买了一份昂贵的礼物。之后女生抱怨对方不够关心自己的时候,男生就会反复向很多人提及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我明明为她花了那么多钱!”
第三招:“或许你可以这样做……” “嗯嗯是的,不过——”例如:两人之间发生争执,女生尝试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后,男生却用看似赞同的方式拒绝了所有的建议,使想要解决问题的女朋友感到非常挫败:你的建议很好,但我(开始千百种理由)……
第四招:“一切的错都是因为你!”例如:一对情侣一起出去旅行。在衣食住行上,一方总是口口声声地说着“随便随便”、“都行都行”,让对方做所有事情的决定。但最后一旦有意料之外的情况出现,总说“随便”的一方就开始站在一个无懈可击的立场上攻击和指责对方:“瞧瞧你又把我们带进沟里了!”
在这些看似“公平”的互动中,其实满满的都是套路和防御。
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你老是吵不赢对方了吧?
为什么会有人喜欢用套路来吵架呢?
【I·讲解引导】
这四种吵架的金句模式,其实背后都是“我不愿意做出改变”的心理信念在作祟。因为我不想改变,是有某种原因的,所以我才会这样的(归因于外部环境);因为我不想改变,所以我努力也是没用的,而且每次努力后的失败已经证实了(行为自证);因为我不想改变,所以就算你说得对,我也有理由不在执行(自我辩解);因为我不想改变,所以改变中出现的问题都是你造成的(推卸责任)。这种信念的根源都是把不愿意做出改变的责任推卸给外部环境或者他人,却从来没有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去探寻自己内在的心理创伤。因为直面自己内心的伤口是非常痛苦的,所以很多成年人会故意把这道伤口给遗忘了或者说逃避这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大部分人都喜欢待在自己思维的舒适区,不愿意走出来,冒险去发现那个更真实的自己。
现在有一个名词非常的火爆,就是“原生家庭”。很多人的理解原生家庭就是现在自己一切的不好事情和行为,都是自己原生家庭,自己的父母或者童年时期重要的抚养者所造成的。结果就是把问题归结于原生家庭,这样自己的内心或许就能得到麻痹,不用那么痛苦了,这也是当代巨婴思维盛行的根源。回到亲密关系中,当你不愿意改变,那么两个人出现问题时,你一定是会把问题和责任都推卸给对方。那么争吵也肯定会在所难免,而且这种争吵,就变成了千方百计的要去争个输赢,因为赢了就意味着取得了关系中的掌权,这事你就得听我的。殊不知,有多少亲密关系,就是在这种赢了争吵,而输了感情。两个人在这样的吵吵闹闹中渐渐地感情消失殆尽,走向悲剧的结局。
【R·阅读原文】
02
有些人吵架不为解决问题,只为让自己心里好受。
当一个人使用套路来进行争吵的时候,ta想要的往往不是解决问题,而只是让ta的心里“好受”。每一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对世界和对自己的基本信念,比如“人性本善”或是“人性本恶”,“我很有能力”或是“我很软弱”。当事情的发展和我们的基本信念一致的时候,我们才会感觉好受。这种基本信念在每个人很小的时候就会形成,而此后的人生不过是让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强化这种信念。
比如一个人从小一直被父母训斥、责骂长大,形成了“我很无能”的基本信念之后,就很有可能在每个“非常接近成功的关头”突然崩溃、放弃、感到无法继续。这是因为他一旦成功,就会打破自己内心最深处关于“我无能”的基本信念。为了维护这个信念,他不惜放弃真实的成功。套路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它总是能引导向一种注定的结局。这样人们使事情能够按照自己的基本信念去发展。
① “看我已经多努力地试过了”
ta 的基本信念是“我很无助”和“我没有错”。这个游戏最早应该源于小时候ta和父母之间的互动 —— 因为如果一个孩子是无助的,那么父母就需要帮助 ta ;如果孩子没有错,父母就不能惩罚 ta ;
② “嗯嗯是的,不过——”
ta 的基本信念是“每个人都想支配我”。在一遍又一遍地“倾听建议又拒绝建议,让对方开始表露不爽”的过程中,ta 就成功地印证了这种内在信念。
③ “一切的错都是因为你!”
ta 的基本信念则是“我是无可指责的”。通过逃避做出决策,ta 也就避免了决策失败的可能。
显而易见,他们既不想解决问题,也并不真的想提升和对方的关系,而只是通过“套路”来迫使对方做出他们早已预料到的行为,从而达到巩固自身基本信念的目的。
在这场互动中,只有套路,没有沟通。无法与对方建立起亲近、理解的关系,也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肯定和连接。Berne 认为,面对“玩套路”的人,无论是接受还是抨击ta的借口,都不是最好的方法。就像上面提到的,用“我就是不擅长对别人好”为理由,拒绝向恋人提供关心的男生一样:如果女朋友接受他的理由,就无法改善两人之间的关系,只能放任男生进一步强化自己的基本信念,无奈地一退再退;如果女朋友不接受他的理由,男生就有可能直接终止关系,形成“因为我不好,所以我又失去了一段亲密关系”的故事逻辑,同样强化了他的基本信念。
【I·讲解引导】
日本著名的设计师山本耀司曾经说过: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只有我们撞上了某些东西,当它反弹回来时,我们才会了解自己。所以恋人之间的吵架,其实也不一定就是坏事,在争论的过程中,就是拿“自我”的信念或观点去撞恋人身上的信念和观点,然后在思维碰撞之后,接收对方回馈给自己的信息,从而去发现那个未知的、真实的自己。那么在每次你和恋人争论时出现了“我就是这样的;我努力过了;是的,不过;都是你的错”这样的话语时,就需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在逃避责任,自己的内心是否很软弱;害怕自己被他人掌控;害怕做出决定要承担责任。因为这些都是你内心深处的伤痛,害怕自己会触碰到,是自己不愿意也不敢去面对的心理黑洞。但这个黑洞其实是你自己制造出来的,如果你没有勇气去直接面对它,它会一直的存在于那个位置,那么你的生活、感情都会被这个黑洞会吞噬,无法与自己的爱人产生链接,也无法建立起亲密关系。“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R·阅读原文】
为了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Berne 为我们提供的结束这种“游戏”的方法是 —— 当对方讲出:“对于一个像我这样的人,你还能期望些什么呢”时,我们最应该回答的是:“我不期望任何事。问题是,你对自己有什么期望?”如果一个人是无力给予爱的,我们就无法只是要求ta对我们付出爱,而更应该去提醒ta审视自我:我真的甘于做无法给予爱的自己吗?我要一直玩这个指向着“我是不好的”游戏一直到最后吗?我可以相信“我是好的”吗?
记得告诉他,人类所经历过的一切困境和创伤都是可以被超越和改善的。但问题首先是你记得你还有改变问题的机会和能力。一个人要先决定去好好待人,才有可能学会好好待人。使用毫无建设性的“游戏”来吵赢对方以维护自己的基本信念,无异于饮鸩止渴。
无论赢得多少次游戏,都不能改变你没有为身边的人、也没有为自己带来幸福快乐的事实。如果你也在和你的恋人争吵,或者有一天将会面临争吵,记得要“赢”。但不是去赢你的恋人,而是去赢得一个更好的自己。
【I·讲解引导】
其实原生家庭给我们造成的创伤,是完全可以被疗愈的。当我们开始觉察到自己内心的这个心理创伤给自己带来的困惑时,也就是鼓起勇气去面对它的时候,疗愈之旅就已经开始了。接着是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曾经受到的伤害,知道童年的自己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没有得到内心需求的满足。同时开始探索自己现在的行为模式中到底会被什么因素所激发,产生愤怒或者逃避的情绪。最后,是与自己和解,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当你接纳了自己,知道自己有这样的缺点,也就不再恐惧承担责任,开始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最终产生改变自我的动力。或者说当你敢于面对自己的问题时,那么在与对方的交流中就不会出现“我不愿意改变”的信念,而是愿意与自己的爱人探讨改变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且付诸行动。所以恋人之间的争吵,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关键在于争吵不是为了赢得两人之间的掌控权,而是为了探索一个更好的自己,不要赢了口舌之争,而输掉整个世界。在争吵中去找到自己内心的害怕或者逃避的东西,去勇敢面对和接纳这个心理阴暗面。因为只有这样你才有肯能成就更好的自己。记住,婚姻不是一场修行,爱一个人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好,才能给予对方更多的爱。
关键词:不逃避责任,直面自己的缺点。
适用边界:在亲密关系中,觉察自己内心的心理黑洞。
what:在亲密关系的争吵中,自我探索,看见内心的黑洞,勇敢的去面对和接纳。
why: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在亲密关系中将幸福长久的维持下去。婚姻是修行,不是完成任务。
how:第一步,当你在争吵中出现这样的话语:“因为有这样的原因,所以我才这么做的;我努力了也没用啊;是的,不过我有自己的原因;都是你的错”时,请你就立刻停止争论,让自己平静下来。
第二步,开始直面自己,觉察内心中,到底是因为自己的软弱,害怕被对方支配失去掌控权,还是为了逃避或是推卸责任呢?
第三步,接纳自己的不完美,鼓励自己去行动,去实践,从而改变自己的现状,走出自己思维的舒适区。
【A1·联系经验】
作为一名入会拆书帮很久的拆书家,却从未定级,而且很少拆书。的确是因为自己当初几次不成功的拆书经历导致自己内心产生逃避的心理,每当看到别的拆书家在周六周日拆书,我也会产生拆书的冲动,但同时内心也会发出:是的,拆书固然是提升自我,但是我拆的那么糟糕,会浪费学习者的时间的。于是我就放弃来线下拆书的渴望,那么这样内心也就不会有挫败感了。这也算是“不愿意改变”的一种表现吧!属于“是的,不过我有自己的理由”和“我努力了没用的”两者合一吧,都是想要逃避责任的心理黑洞。
【A2·规划应用】
自从8月初,我开通了简书之后,已经累积写了十几篇拆书便签了,这也算是作为线下拆书的一个准备和积累,并且计划在年内定级一级拆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