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新机遇:中产阶级的崛起
前两天跟朋友聊天的时候,谈到当下创业一些新的机会,让人最难受的就是,一些明摆的机会,由于当下我们实力不足,却难以参与进去,比如科技创业圈反复谈到的人工智能,当下这个领域处于很基础的局面,而诸如影视作品里的内容,预计需要五到十年才能逐步面世,可是这并不影响到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势。而除了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以外,有些产业明显也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如全球老龄化下的养老产业;还有艺术品的收藏领域,藏品的价格正在快速上升。但无奈的是以上产业,面临着技术或资金的压力,我们一般人都很难进入。
那当下创业,我们到底该做什么,我们得出了一个较为统一的结论,服务中产阶级人群。我一直从事校园这块市场,可是在这个领域内,我接触的诸多公司,都难以面向C端学生用户实现真正的规模化盈利,最终为了资本寒冬生存下来,不得不把盈利方向转到服务B端企业用户上。对比之前我们想尽可能的用一款产品或服务去吸引到足够量级的用户数,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用户瞄准为有真正付费能力的客户。我最近参与的一个项目,做校园早餐的,定位的就是中高端用户,单份早餐的价格10元左右,高于一般平均值,愿意长期预定早餐的学生,基本都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和对个人生活品质的要求,除了直接项目盈利外,这类用户后期实现其他商品及服务的转化率也相当不错。
我们复盘这几年使用巨额补贴的产品,打车和外卖是让人感受最为明显的,然而为了培养用户习惯,竞争对手互相厮杀,抢占用户的认知等原因,“烧钱”也是难以规避之举。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当补贴停止后,尤其是打车软件,日活快速跌落,网约车的竞争对手是出租车,但是此前补贴,却吸引到大量此前使用公交、地铁出行的用户,这部分用户当价格上升后,自然而然的选择了离开,可见网约车真实的用户群体,显然不是大规模的“屌丝群体”,而是有一定付费能力的群体。互联网由于长尾效应,此前一直走着付费模式—免费模式—补贴模式的打法,可作为一直以来鼓吹互联网免费经济的周鸿祎在最近一次演讲中,公开表明新时代的互联网产品,由于边际成本难以做到如想象中一般,随着用户量快速降低,甚至几近于零,因此免费模式存在较大问题。
前面谈了不少个人思考,下面言归正传,关于国内的中产阶级,当下正处于人数快速崛起的时代,这样一批人说的直接点,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也就是付费能力,另外对个人的生活质量有了一定追求,这个点上显然蕴含着机会。罗辑思维团队推出的得到APP中,有一个关于古典音乐的栏目,这是由著名音乐评论家刘雪枫老师开设的,如今有五万四千多人订阅,订阅人数远超其他栏目。这一点最初让我相当费解,古典音乐说实话,我们大多数人其实都不具备欣赏能力,但听一场音乐会比起看一场电影来,格调无疑高了很多,这也正是中产阶级正在追求的。我在得到APP中订阅了一个栏目《前哨》,主要是分享全球科技前沿的一些事,王煜全老师从两个月前开始,将每周末的科技分享改为红酒鉴赏,而现在每周末的文章反而是阅读、评论最多的。提到红酒,大多数人脑海里可能就一个印象,82年的拉菲,其实按红酒的分值,82年的拉菲后面被调低,即使在同一年时间,也不是最好的红酒,只是大家此前都误判82年产生的酒很差,结果出奇的好,于是这个年份被流传开来。除了红酒的历史,还有如何举杯,如何识酒其实都是大多数人所不了解的,而这也是新晋中产阶级想要去了解的。
我国新晋的年轻中产们,随着阶级的提升,他们想要去体验那些过去少数人、某些人才能体验的东西,比如体验探险式的旅游、高尔夫运动、古典音乐、红酒品鉴、绘画艺术、专业健身等等。我们回顾当年LV的崛起,就是因为二战后中产阶级的出现,他们想要去模仿欧洲规则的生活,而LV原本是给欧洲贵族订制皮箱的。我们无法成为顶级富人或贵族,但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模仿去找那种感觉,看清这点,就很好理解那些年轻人为何去追逐明星用的一些产品。可是我们明白以上提到的这些,都是具备一些门槛的,为了满足中产阶级的生活品质或是某种装逼需求,我们的生活中势必会出现大量提高可达性的产品或服务。比如我刚提到得到APP里的几个专栏,只要199元即可订阅一年。另外像高尔夫球被大家所熟知,其实是由于卡罗维高尔夫公司制作“大头高尔夫球杆”,这样让初学者也可以轻易击打到球,否则初学者只能观赏难以去尝试。
所以在当下,我们需要找准目标定位,确定自己产品、服务面向的目标人群,互联网的下半场,一个产品没有必要非得面对所有用户,而崛起的中产阶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作者孙凌,多年校园创业者,业余自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