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脾肾需要调理吗?请看以下这四点!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又主统摄,胃主受纳腐熟,为多气多血之腑。而冲脉又隶于阳明。如脾胃调和,谷气盛而营养充沛,则血海满而月经如期,胎孕正常。脾与胃的关系非常密切,脾主升清而胃主降浊,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
脾与胃互为表里,相互资生,共同完成生化气血津液的功能。若脾胃失调,受纳运化功能减弱,或使生化之源不足,或统摄无权,或使水湿停滞,进而损伤冲任,更会发生月经、带下、胎产、哺乳等方面的疾病。故调理脾胃亦为妇科病重要治法。特别是老年妇女经断前后,肾气已衰,气血俱虚,全赖水谷滋养,此时调理脾胃以资化源,就更为重要。
(一)脾胃虛弱,化源不足,则宜补益脾胃。常用药物如党参、白术、茯苓、山药、扁豆、陈皮、莲肉、砂仁、大枣等。以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为代表方剂。临床常用于闭经、月经过少等。若脾胃虚弱挟食滞者,当配山楂、谷芽、麦芽、神曲、鸡内金等健胃消积之品。
(二)若脾气虚弱。中气下陷,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常用药物如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柴胡、升麻等。以举元煎和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剂。临床常用于阴挺、崩漏等。若因气虚不能摄血者,当于补气摄血中略佐止血、涩血之品,如仙鹤草、棕榈炭、乌贼骨、五倍子、赤石脂、禹余粮、藕节等。
(三)脾胃不和,胃气逆者,当辨其寒热。胃热而逆者,常用药物如竹茹、黄芩、黄连、代赭石等。代表方剂如苏叶黄连汤。若伴有胃阴不足,宜酌加沙参、石斛、麦冬、玉竹、芦根之类,以益胃生津。胃寒而逆者,宜温中降逆。常用药物如砂仁、蔻仁、千姜、生姜、吴茱萸、丁香、藿香、半夏等。代表方剂如小半夏加茯苓汤。临床常用于妊娠恶阻。
(四)若脾虚夹湿,痰湿阻于胞络,而出现闭经者,可用健脾化痰、理气调经法,方用苍附导痰丸;脾虚生湿下注带脉,则出现带下阴痒,用健脾益气、化湿止带法,方用完带汤。若心脾两虚而致崩中漏下,身疲体倦、心悸怔仲、失眠多梦等证者,宜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当于补气健脾药中,加入酸枣仁、远志、龙眼肉、茯苓之类,常用方如归脾汤。 总之,调理脾胃之法,仍须根据不同病情,采用虚则补之,实者泻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的原则辩证施治。用药补益不宜过于滋腻,温脾不宜过于辛燥。更不宜妄用克伐之品,即使病邪未伤脾胃,亦当注意治肝之病当先实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