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更1207‖《教育情调》共读

2022-03-29  本文已影响0人  爱于心敏于行

简更1207‖《教育情调》共读

01.什么是教育的情调?

我认为所谓教育的情调,该是指教育者应具有的一种教育情怀,一种教育信仰,更是一种教育格调。也就是说当教育者带着敏感、机智与爱走进孩子的世界,知道什么对孩子合适、什么不合适,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关注孩子的独特之处,关注孩子的个体生活世界,懂得如何“看”孩子和“聆听”孩子,从而真正读懂孩子的内心,把准教育的基调,让教育和成长变得更加美好而充盈。这,就拥有了一种独具魅力的教育情调吧!

02.如何保持教育的敏感和机智?

长期以来,教育研究的理论化、抽象化使得我们失去了对孩子生活世界的敏感性。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共性,却忽略了孩子的个性。我们带着有色眼镜,用评判的语气,去回应,去甄别,去衡量,去管理。但实际中,“知识”是需要通过体验和感受来获得,而不是通过思考和推理。那么,我们该如何保持教育的敏感和机智呢?

一是拥有儿童立场,看见孩子。

无论是练琴的孩童,还是四岁的小乔,亦或是上幼儿园的马克,我们发现,体验到被大人“看见”的孩童更容易被“点亮”。这也再一次启示我们拥有儿童立场,去看见孩子,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世界。

教育亦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儿童,是一个个有思想的鲜活的生命,都有着独特的尊严和个性,这就是决定着这一个个生命体都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可能性。为人之师,应时时刻刻警醒自己:曾经,我们也是个孩子。当我们俯下身子,蹲下来,让自己也变成孩子,才是真正的教育。当我们以儿童立场的走近孩子,从教育学的角度去看孩子,去探寻孩童的生命世界,解读孩童的生命密码,把握孩童的生命需求,也许才能激发孩童的生命潜质,实现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

同时,“教育学就是一种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范梅南),教师需要通过现象学式的 “听”、“看”和对具体情境的“关注”,让孩子随时感受到老师的“在”,也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看见”。

二是怀揣仁爱之心,共创浪漫。

教育是一场师生彼此的“爱恋”,如果爱,请深爱;如果不爱,请走开。因为教育之爱与其他的爱不同,它是非功利性地指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一种悦纳。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被关注,被呵护。当孩子真正体验到被尊重、包容、关爱,真正享受到爱的感觉,才会幸福地生活和成长。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无论我们的举动多么充满善意,我们的言语和行动所表达的情境,仍然可能与孩子体验到的那种情境根本对不上号。”正是基于此,教育者需要耐心地聆听和观察,以爱和同理心去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刘慧教授如是说:“教育之爱不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是必须能满足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教育现象学最大的魅力在于让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对孩子的认识突破了对‘物’的视角或立场,回归到‘人’。

因此,范梅南认为教育情调的核心在爱,这与好教师要有“仁爱之心”、陶行知主张的“爱满天下”、顾明远提出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等观点是一致的。因此,为人之师,应时时充满人文主义情怀,举手投足之中都流露出无限的爱意。如能这样,教育活动就有了美好的情调。

三善于读思研行,演绎情调。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课堂上,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微笑,都会被孩子敏锐地捕捉到;日常中,你的习惯,你的爱好,你的文章,时时刻刻被孩子模仿。于是,彼此间越来越默契,文字也越来越有力量,幸福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露。教育需要激情洋溢,也需要沉默是金;需要摆渡生命,也要不断救赎。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摒弃“成年人对孩子的独裁统治”,关注并承认孩子的感受,甚至向孩子学习对生活和世界的感受力。

教育不仅是遵循规律的科学活动,还是充满智慧和艺术的情感活动。为人之师,当我们的脚步无法抵达,就让阅读去拓展视界,让反思去深化认识,涵养情感,优化实践。如果阅读是输入,写作就是输出。它是最好的教育行走方式,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路径。写着写着,又倒逼自己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生活体验和实践反思,从而使教育智慧在“写”和“思”中不断生成和沉淀。

这就是读思研行的力量,这就是师生共创的境界,这就是师生彼此赋能,彼此完善,彼此教化的情调。于是,每一个孩童的天性、潜能、特长均得到充分展示,成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一个有自尊感的人,一个用大写的“我”宣告存在的人”。

03.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为人之师,惟有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读思研行;惟有立足孩童,施以真爱,滋养灵魂;惟有乐学好施,笃行不止,共创佳境,真正成为有智慧有情调的教育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