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中国西北

从西域到长安 | 吐鲁番:多故事的小城

2018-10-08  本文已影响3人  柳贯鱼

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车程只需一个小时。天山博格达峰融化的雪水,向北流淌到天池,向南则顺着坎儿井,流到了吐鲁番盆地。这块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的干燥戈壁,也因此成为了瓜果飘香的绿洲。

吐鲁番不仅干燥,而且还有风库火洲之说,这些独特的气候都与地理条件有关。干旱的沙土吸热后升温很快,而盆地地形又像一口大锅,使得热量无法散开,因此局部地区地表温度常常可以达到六十度,例如著名的火焰山。而吐鲁番又处在东南-西北向的山脉峡谷口,在狭管效应的作用下,吹来的风加速后可达十几级,因此时有“大风吹翻火车”的新闻。

虽然自然条件不算优越,但吐鲁番的人民却用勤劳和智慧把这块土地经营成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干旱少雨,就将天山融水通过地下井道输送道农田;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就栽种瓜果;干燥多风,就将多汁甘甜的葡萄自然晾制成耐储存的葡萄干。

吐鲁番的城区不大,可逛的的景点很多。有葡萄沟、坎儿井、交河故城、博物馆等。市区之外,还有火焰山、高昌古城和鄯善县大沙漠。我们居住在老城区的一处民宅里,旁边就是风干葡萄的晾房,还有清真古寺。行程共两天,主要逛了坎儿井、市博还有交河故城,还吃到了无比美味的馕坑肉和烤包子。

交河故城:完美的地下废墟

故城景区大门,交河二字下面为世界文化遗产标志。今天的交河故城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丝绸之路的实体见证。

《汉书·西域传》中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河水分流而下,故称交河。”交河故城在吐鲁番西边十余公里的雅尔乡。河水在此分流又交汇,故而合抱成一块柳叶形的沙洲,公元前2世纪,车师人在这块高台状的沙洲上“减地留墙”,挖出了一座城市。

故城沙盘。可以看到河流在此一分为二后又合并,因此城池也是河中沙洲。河流既提供了水源,也充当了屏障。故城的三座大门,就开在临河三十米高的悬崖上。

“减地留墙”法,有点像开凿窑洞。吐鲁番地区年降雨量不足20毫米,而故城的土质为高钙黏土,遇水不酥。因此古人利用这种独特的土质和气候,没有选择采土烧砖筑城,而是反其道就地下挖,挖出了一座地平面以下的城池。而挖出的土,简单处理后,又可以向上版筑垒墙,形成地上大型建筑。

交河故城原为军事重镇,安西都护府最早就曾经设立在此,后逐渐成为宗教圣地,成为当地佛教文化的中心。不过由于战乱的影响,这座神奇的城市逐渐衰落,元朝末年毁于宗教战争的铁蹄之下。交河城弃用后,成为被黄沙覆盖的废墟。

大型院落区,建筑一般分为屋顶、居室和地下窑洞。地面以上只剩下院墙基址,地下还有一些窑洞。 地面以下的院落,拾阶而下。虽然阳光酷烈,地表晒得发烫,但地下院落里仍旧凉爽干燥。厚实的墙体是热的不良导体,保温隔热效果都很好。 想来古人也很有禅意,从有中生无,从实中取空。因为是挖掘出的城市,所以街道就像壕沟一样。两旁的墙壁上满是风沙侵袭过的痕迹,很有沧桑历史感。故城街道游客很少,安静地好像走在湖底。 中央大塔。交河故城三分之二的部分都是佛寺,这也是它最后灭亡的原因——信奉伊教的蒙古贵族攻破这里,并强迫当地居民放弃传统的佛教信仰。以佛寺为主体的交河,自然已经没有继续存在的可能了。 骆驼刺与西北佛寺。虽然地面干燥坚硬得有如水泥地,但依旧有植物在此顽强生存。 塔林。故城的北边为塔林,中央为金刚宝座式主塔,四周四区为小塔,都是五行五纵,合为101座塔。它们可能是交河僧人的灵骨塔,遗址中出土有骨灰罐。 大佛寺内景。佛教建筑主要是采用垛泥法,将土放在两块木板之间,再夯实干燥,层层累筑。因此墙面可以看待水平的纹理,就是两次版筑的分界线。而表面大大小小的孔洞,则是木料朽烂后留下的基槽。 大佛寺内景,佛龛中隐约可见佛像残留。

坎儿井:地下的生命河流

吐鲁番高温干燥,下午走在大街上,感觉自己好像一只馕。如此酷热的气候,嗜水的葡萄如何生长呢?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坎儿井。

住处附近就是坎儿井民俗园,园中以博物馆的形式展示了坎儿井文化。这项与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齐名的古代工程,巧妙地利用了地形地势和土壤结构,修建了主要在地下流淌的灌溉水渠,使得干燥的吐鲁番地区成为著名的瓜果之乡。

坎儿井模型图,从远到近依次是天山、火焰山、坡地和吐鲁番盆地,小型带孔的房屋就是做葡萄干用的晾房。吐鲁番地区蒸发量要远远高于降水量,故而地表很难形成河流和湖泊。于是居住在此的先民们在地下挖掘暗渠,将天山的雪融水引到居住的村庄来。 坎儿井的暗渠和流水。挖掘一条坎儿井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大部分都是由当地巴依老爷(也就是地主)组织修建,用水的农民需要交纳不菲的水费。 透过晾房看葡萄架。当地的土壤和气候适合种植葡萄,而高温干燥的空气,也适合把葡萄晾成葡萄干,这样就解决了鲜果存储难题。晾房内并不需要阳光直射,而是靠干燥的热风将水份带走。于是房间四周的墙上,都是这种砖头垒成的十字花孔,以便通风。这样晾出的葡萄干,翠绿如新,不减甘甜。

吐鲁番市博:“天然”造就的博物馆

这座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收藏,也非常具有气候特色:本地出土的多件干尸和文书都展示在此,还有完整的巨犀化石。吐鲁番博物馆通史展厅,主要以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品、故城废墟的考古发掘两大类文物为主,来讲述不同历史时期吐鲁番地区的历史。

吐鲁番博物馆中,阿斯塔纳墓地出土的文物尤为耀眼。文物种类和数量都非常多,并保存了大量精美的木制品、纸制品。在上个世纪前半叶,各国所谓探险家、考察团也纷纷来阿斯塔纳墓地“科考”,掠夺走了大量文物。70年代考古人员发掘时,还曾挖到外国盗掘者使用的火柴盒。

各种木俑·高昌郡时期阿斯塔纳墓地出土。木制的随葬品是馆内一大特色,但有些不得不说,制作得有点随意。 饺子·阿斯塔纳墓地出土。这只一千四五百年前的饺子,经过鉴定,还是牛肉馅的。 出土的文书·阿斯塔纳墓地出土。

馆内有专门的文书陈列厅,不过不让拍照。这件是通史馆的一件藏品,记录了开元十九年西州柳中县高宁乡籍,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当时的户口和土地制度。为何这张公文性质的纸张被裁剪成弧状呢?原因是当时人们将废弃的公文二次利用,剪成鞋样或者做成纸鞋。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文书,都有裁剪过的弧状边缘。

文书长卷·唐阿斯塔纳墓地出土(网图)。

如果问历史学家最重要的考古发现是什么,相对于那些出土了奢华重器的曾侯乙墓、海昏侯墓,他们可能更青睐于吐鲁番文书、西北汉简和敦煌藏经洞。因为这些原始文字资料,忠实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很有可能改写历史。

这张五米多的长卷,是唐代景龙六年一位叫做卜天寿的小朋友的家庭作业,他抄写的是《论语郑氏注》。郑氏注原为《论语》的前五篇,唐代以后就失传了。而吐鲁番地区出土的文书抄本,使得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又呈现在人们面前。

文书长卷·唐阿斯塔纳墓地出土(网图)。

卜天寿抄写完《论语郑氏注》后,还在卷末写了一首打油诗。今天读起来仍觉得非常可爱。诗云:“写书今日了,先生莫鹹池(嫌迟)。明朝是贾(假)日,早放学生归。”看来旧时小学生的心境和今天并无不同。

人物织金锦·回鹘高昌国时期。

锦在几千年来一直是最高级的丝织品,而织金锦又使用了金线,则尤为贵重。元朝时期,织金锦被称之为“纳石失”,很受推崇。

男子图。一块小木板上画着一位握刀扬手的男子,寥寥几笔,却又生动形象。

吐峪沟第44窟的莲花藻井(复原)。馆中复原了吐峪沟石窟中北凉时期的一个窟,非常美。

斗拱·柏孜克里克石窟出土·唐西州时期。

吐鲁番地区有多处石窟胜迹,其中柏孜克里克石窟作为高昌回鹘王国的王家寺院,壁画和塑像尤为精美。但是很多壁画都在上个世纪初被各国“探险家”切割盗走。其中藏在柏林的部分是其中精品,皆毁于二战时盟军的轰炸。

吐鲁番美丽巨犀化石。

巨犀生活在距今两千四百万年前的渐新世,是陆地上生存过的最大的哺乳动物。这架化石骨骼非常完整,没有缺失的部分,极为珍贵,因此它也忝列馆内最重磅收藏名录。

美丽巨犀为了维持体重,每天需要摄入半吨的植物。这也证明了当时的吐鲁番尚且是森林草原覆盖的绿地。后来由于青藏高原隆起,吐鲁番地区才因此变得干燥少雨,失去食物的巨犀也随之渐渐灭绝了。

吐鲁番古金币。

博物馆内的古钱币厅收藏了各个朝代所发行的货币。作为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吐鲁番的货币中也带有各个文明的文化烙印。这几枚金币并不流通,而是放在死者的口中作为口琀所用,目的是「缘生以事死,不忍虚其口」。好像很多地区都有这样的葬俗,口中的钱币可以在渡冥河时作为船资。

公元前的假肢。

因为气候炎热干旱多风沙,吐鲁番地区也出土了大量干尸。天然条件下数千年前的尸体依旧保存完好,有的甚至连睫毛都是完整的。这些干尸及随身物品也是研究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例如这件假肢及病变腿骨的出土,证明在公元前,人们就已经使用辅助器械来弥补缺陷了。

以下是真·干尸预警。

吐鲁番地区地理位置重要,因此各方势力常常在此争夺不休,战争也时常爆发。这具干尸虽然肌体已经干瘪,但仍看出他曾经拥有强健的体魄。从颈部刀伤来看,他可能是位年轻的战士,死于一场残酷的战争。遗体在战场上被风沙所埋,保存至今。

十五岁的少年,带船形葬具。虽然很多干尸出土时身无长物,或是只有简单的葬具和随葬品。但由于本身就具有很高的价值,故而也吸引了很多盗窃者的目光。

干尸展中展出了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多件干尸,就不一一展示,换几张可爱的萌物缓一缓。

唐朝时期的木鸭,一只有眉毛的鸭子。 庄园生活图。一般有壁画的墓葬等级都比较高,但也不是所有的壁画都特别精致,比如这件。作者也知道自己绘画功底有限,生怕别人认不出来所画为何物,因此在图案旁边专门用汉字标注出来「马」、「田」、「树」…… 庄园生活图。这二位可能就是马田树们的主人夫妇了。 木牛车·唐西州时期。车中人物闲坐,安然自得。

美食地图:隐藏在街道深处的美味

烤包子店。博物馆附近有很多好吃的店,店主都是少数民族同胞,来吃的也都是本地的熟客。所以我们去的时候,沟通起来有点尴尬——但这都没什么,食物做得实在是太好吃啦!

也是博物馆附近的一家馕坑肉店,很不好找,室内装修也比较简朴,可能很多年都没有变过。但肉真的好香啊!挑剔的同伴也赞不绝口。

苏莱曼拌面王,就在烤包子旁边。同伴一个人去吃了,也觉得非常好。

农贸市场。了解一个地区的历史,可以去博物馆,而要了解当地人的生活,就要去集市上看一看。博物馆出来后,我们在街上乱逛,就逛到老城的农贸市场里去了。里面主要都是卖小商品,尽头处有一位老太太在卖冰镇糖水,一块钱一杯。说不上好喝,但是在干热的天气里,还是很解渴的。一杯水的时间,桌子边就已经坐满了刚刚采购完的本地人了。

虽然差点被卷轴回城,但在吐鲁番的旅行还是很愉快的。吃到了好吃的,看到了想看的,虽然没有去葡萄沟,也没有去火焰山,但一点儿也不觉得遗憾。宝贵的时间留出来了,是为了给下一站:敦煌。

上一期:从西域到长安 | 乌鲁木齐:离海最远的城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