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家庭的财务管理方式
这是个很重要的话题,可是很多婚姻内的人却难敞开心扉去讨论,一个家庭采取什么模式管理财务,和原生家庭的财务管理模式有很大相关性。
我的父母青壮年期不算特别有钱的人,可在六七十年代,靠两个人的工资养活一个老人、四个孩子,还能出远门旅行的家庭不多,这主要得益于奶奶和妈妈的勤俭持家,父母远离故土,自己无依无靠也不用接济亲戚朋友,只要过好小家庭的日子,再能攒点钱,早日回到家乡就更好了。
印象里不曾有母亲要求父亲必须把钱统一交给她管理的说法,倒是经常听母亲说起从前事的时候,她总会说:“你爸问我要不要寄点钱给外婆和舅舅……”大抵是父亲比母亲年龄大些,考虑人际交往等更全面,而且父亲是家族长子,母亲却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她小时候经常和大舅舅的孩子们一起玩耍,花钱用度母亲没有操心过,所以和父亲结婚后,只要衣食无忧,她也不计较钱用到哪里,用的多还是少,家里的开支用度总体说应该是父亲在管理的。
我在金钱方面的概念像父亲,总是乐观,从来不为钱发愁,需要大项开支时一般都能应付过来,而且喜欢情绪消费,不像母亲那样精打细算。虽说我情绪消费,但还是有大原则的,面子工程和无谓的人际交往我是避而远之的。因此在我自己的小家,我也没有特别强的控制全盘的欲望,孩子爸爸也有一搭没一搭地给些家用,或者有大项收入他也会主动交代给我。这二三十年,我们很自然地分房、买房、升级买房、孩子教育一样不落地完成了,也没为赡养双方老人操心过。
反观我同学,那些从一般积累到特别有钱的家庭,倒在意双方收入彼此的公开,共同使用,这样牢固的集中管理金钱观更有利于财富积累,和整个家族关系的稳固、壮大。
如今孩子们也将有自己的家庭,我想着这方面是不是应该给些建议,于是格外留意身边同事的家庭财务管理状况。
这一留意,再联系平时的观察还真有些规律。
原生家庭是广州市民的人,按理是有些家底的,这些人自有一套他们市民交往的互不亏欠原则。比如有事相求必有答谢,平时为了一些长期融洽的关系,会细水长流地时不时给赠送一点家乡特产,或者带两个苹果橙子类似的小随意(礼品)。这里的两个不是虚指,就是两个,维持着一种不经意的比其他人多一点的似有若无的好感。这点不像移民城市的珠海深圳,人的感情来得更直接热烈一点。
这些市民组建的家庭夫妻间分寸明晰,财务负担AA,父母也少有和孩子们同住的,即使帮带娃也像上下班一样,说好老人管哪些时段,帮做什么,除非孩子和父母都很愿意不分彼此地大包大揽代管一切。
这样的模式避免了代际关系摩擦,夫妻间也能有彼此独立空间,如果经济条件相当的话比较容易维持家庭平衡;但如果一方经济略差,又有所期待的话,在婚姻里稍微有点压抑。
那些夫妻经济收入差异稍微大些的,比较容易采取家庭收入统一集中由某个人主控支配。这种结构的婚姻,家庭关系反而更容易趋向牢固。
社会学家把婚姻比作一个联合体,合作双方能够放心地把自己的收入完全交给对方,就好比一对背靠背共同抵御外界的战友,双方因为信任,无条件地把自己的后背交给对方防守,从而两人更能心无旁骛地对抗外界的一切,因此也更容易取得更大的成就。
我想,两夫妻能够集中统一管理家庭财务应该是家庭财务管理的最理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