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这点事儿想法心理

舒适区真的需要”逃离“吗?

2019-01-11  本文已影响22人  五荷

近几年在职场一直很火的一个观点是“走出你的舒适区”,尤其对于一些在某领域已做得很成熟、但在互联网浪潮冲击下纷纷期望转型的人士,“舒适区”甚至成了大家头顶的达摩克斯之剑,每天醒来第一眼看到的不是灿烂的朝阳,而是迟迟无法离开的“舒适区”。

这不禁让我去思考一个概念,究竟什么才是“舒适区”。

“舒适区(Comfort zone)”还被称为“心理舒适区”,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最早由Bardwick于1995年提出并定义:

舒适区指的是一个人所处的一种环境的状态,和习惯的行动,人会在这种安乐窝的状态中感到舒适并且缺乏危机感。它是一种精神状态,导致人们进入并且维持一种不现实精神行为之中,这种情况会给人带来一种非理性的安全感。(转自维基百科)

而“舒适区”这一概念的发扬光大则是源自美国管理大师诺埃尔·蒂奇(Noel Tichy)提出的个人成长模型:

个人成长模型

大师告诉我们:最内部的舒适区是我们精通和专长的区域,但如果我们长期驻留此处,我们便会变得沾沾自喜,拒绝成长,但这种故步自封不利于人的成长与发展。

于是很多人得出结论:走出你的舒适区,不走出来你怎么进入学习区、怎么成长?

然而更多的人迷茫了:离开自己投入了十几年精力做到的专业领域,自己还能否在其他领域获得同样的价值回报?需要再投入的时间、精力都是成本,亲人的期望、家庭的重担等都是压力,说离开就离开,哪有那么容易?

不难理解,走出“舒适区”对这些迷茫的人而言代表着离开稳定的可观收益,而不得不面对无法衡量的未知,人们面对未知会自然而然地感到恐惧,因此不愿离开“舒适区”并不是一个人不追求进步的体现,而是人们的正常反应。

但对于一个已经因意识到“舒适区”而焦虑的人来说,不离开要面对“焦虑恐慌”,离开要面对“对未知的恐惧”,究竟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呢?

其实事物的正确答案从不只有一个。虽然大师告诉我们长期驻留“舒适区”不利于发展,可大师还说了:人们需要不断地向学习区扩展,不断扩大舒适区并让恐慌区相对缩小,才能一直保持成长的状态。

那么重点来了:“走出”与“扩大”,稍有不同的两个词,真的是一个含义吗?

对于那些活跃于时代前沿的科学家们而言,他们所精通的专业领域算不算是他们的“舒适区”呢?按“知识技能熟练掌握”的定义来看也许他们是在各自“舒适区”呆的最长久的人了,但他们真的沾沾自喜、故步自封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些在我们看来处在各自“舒适区”的大咖们,却一直在向着“学习区”不断前行。

让自己的内心保持着“学习区”的状态,不断扩张自己在现实中的“舒适区”疆土,才是个人成长的秘诀所在。面对”舒适区“,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味的“走出”、“离开”、“逃离”,而是区分内在与外在,内在走出“舒适区”心态,外在让自己的“舒适区”更加丰富多元,已经精通专长的是我们已得的财富,我们需要的是用已得的财富去发现创造更多的财富。

2019.01.11 金曜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