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后,你会因为「非名校」被人把简历扔进垃圾桶吗?
【长文预警】
本文有5000多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我写了将近一个星期,因为实在是太宏大了,后半截全是干货,各种真实案例。
虽然会比较累,但是我希望你看完它,因为对你真的非常重要。我费心巴力地写这玩意儿,就是想让读者看到「全局」、少走弯路、过得好一点儿啊。
本文适用于专科、本科、硕士在读人群,以及工作3年内的职场人士。
看过本文开头故事的同学可以直接跳到第二部分。
1、一个二本毕业生的故事
我来描述一位大四学长,他叫小何。看完描述请告诉我,你觉得他怎么样。
尤其是,告诉我你认为自己大四时跟他比,怎么样。
高考分数接近985,由于志愿填报失误,进入最好二本院校的“热门专业”(金融)。
担任学院学生会主席,负责人员方面的统筹、调动、安排,接受多家电视台采访。
还行吧?
学校不算差,专业还不错,大学过得也挺风光的。
这样一位同学,想进入一家大公司,通过努力奋斗过上想要的生活,不过分吧?
嗯,他大四找工作时的处境是:
参加过150多场招聘会,
每场投100份简历(也就是说投了15000多份),
得到1家心仪公司的面试机会,
获得0份工作。
虽然境遇凄惨,但是小何并没有失去信心。他觉得社会不太公平,想要讨个说法。
于是他参加了安徽卫视的《学霸是怎样炼成的》节目,与一家大公司的HR正面交锋。
【注】HR:Human Resource,人力资源,你就暂且理解成面试官吧。
先来看一段他们的对话。
小何:像我们这样都是大学毕业的,都没经验,985也没经验,您为什么只用他们不用我们呢?
HR:就比方说刚才我问你英语水平,你说你英语过了四级,那如果同样的问题问985的同学,他们会怎么跟我讲呢?
首先他们肯定不会用四、六级来评判他们的英语水平,他们会说雅思、托福多少分。
其次这个计算机水平,你的计算机国二刚过,也就是刚刚开始学编程的水平。但是像我们技术部新招来的,他已经非常精通计算机语言了,大部分985同学也是这样子。现在我们公司让他做一个APP,他组织三四个人就可以做出来。
还有你说你这个学金融、投资的,在学校里面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外面接触具体的实践操作。那我想告诉你,985的同学,他在大三大四的时候已经参加了大型的金融集团的实习,而且最少是六个月,比如说渣打银行、花旗银行、东亚银行等等。
所以你觉得你这个条件来和他们比,你有优势吗?
主持人:“还有没有其他考核的?比如说我们在校,积极参加活动啊,非常活跃。”
HR:在你大学的这四年中,你觉得你最骄傲的,最让你觉得成功的经历是什么?
小何:我做过我们学院的学生会主席,接受过很多电视台的采访。
HR:你这个学生会主席,都负责做什么?
小何:人员方面的统筹、调动、安排,还有一些协作方面的事情。
HR:也就是管人、管事对吧?
那我来告诉你,在你的竞争者985大学这些同学中,在面临我们的面试录取环节时所展示出来的,他们感觉骄傲和成功的经历是什么。
第一,有的人很专业,他可能在这个行业尖端的杂志上发表过他的见解;
第二,还有很多人,在踏入这个专业开始就规划好自己要在这个行业上如何去发展,他们经常会参加一些国际性的关于行业的交流;
第三,甚至有一些同学,他们非常有闯劲,在学校的扶持下,在国家培养大学生创业的扶持下,还会向社会去寻找一些天使投资基金,他们已经开始在这个行业里创业了。
所以在这个行业里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思维。
如果我们把这些人招来的话,你觉得他们是不是会更上手一点呢?
你现在把你的这些在学校里管事的经历放在你的简历上,然后跟我讲这是你最骄傲的事情、最成功的事情。
我觉得你的人生……其实也是蛮苍白的。
网友评论也非常难听:
唉,看了这么多闹心的东西,说点儿开心的吧:
我是211毕业的,但是挣得很少。
开心吗?
2、为什么大公司会出现“学历歧视”?
我先帮有些人把话说了:
重点大学的也不一定就有能力。
普通学校也有能力很强的。
我同学隔壁王叔叔家的外甥大学都没上,现在开宝马。
北大博士还有卖猪肉的呢。
写这篇文章的作者不也是个穷屌丝吗?
这帮土老板就是有偏见,脑子不好使。
这些我都同意。
但是,如果让我做一家大企业的HR,我也会用学历筛人。
为什么?
特别简单,就一个原因:成本。
网友们说得好:
HR招聘的目的,是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金钱、最保险最省劲儿的办法,找到老板需要的人。
再激烈的学习无用论者恐怕也不会否认重点大学毕业生成材率更高、在他们中间找人才更容易更省事这个事实。
如下图所示,2015年的中国富豪11强,有7人毕业于985院校。另外,马云和马化腾的成绩换算到今天,进211也绰绰有余。
985、211占大学总数的5%,但其毕业生占据了这张富豪榜的63.6%(把二马算上就是81.8%),这个数据还是很有说服力的吧?
3、非名校毕业生如何进入大公司
假设,名校生的优秀率是80%,非名校生的优秀率是20%。
请问:这和你有关系吗?
没关系。
这只和别人怎么看你有关系,和你自己没关系。
即使你处在一个优秀率只有1%的群体,你的目标也该是优秀的这1%,而不是那99%。
低起点应该是你努力的理由,而不是你放弃的理由。
当你向别人乞讨「公平」时,你在思维方式上已经输给了竞争对手。
我想问读者一个问题:通过节目里HR的话,你发现大企业招聘时最看重的是什么?
一定要自己把这个问题想明白。4年后,「能把这个问题想明白」将成为你的核心能力之一。
这个问题想明白了,你就有很大机会实现「破局」。
ok,那我来公布答案啦。
首先,答案不是「学历」。(答学历的同学面壁3分钟)
然后,答案也不是「能力」,但是接近了。(答能力的同学发一朵小红花)
答案是:「正确的能力」。
原谅我玩儿这个文字游戏,因为很多人真的不知道什么能力是正确的。
不明白的小伙伴,请翻到前面,看看HR到底在夸985学生的什么,是学历吗?
看明白后请思考一下,这些事情一定要985的学生才有机会和能力做到吗?
你能不能做到?
你能不能做到,4年后,真的跟他们只差一张文凭,或者比他们更好?
如果你的答案是「能」,或者是「我愿意努力去做」,那就可以接着往下看了。
我做了大量的调研,结论是:
至少有3种方法,可以让你实现低起点进入大公司的愿望。
(1)本科阶段做对的事情
这是最佳选项。
这个阶段做好了,你不需要考研。
我听了太多令人捉急的大学生活规划。
本文开篇的小何是不是挺符合你对牛X大学生的想象?
这里有个更牛X的。
开篇节目里的小何,和报纸里的这位拿证狂魔小孙,是许多不明真相的新手大学生们想象中的高手。
真相是,小何、小孙求职艰难,共同的问题是:上学时做了错的事情。
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
什么是对的事情?
我们拿案例说话。
看明白了么同学?
重要的是什么?
是你拿了校园歌手大赛二等奖吗?
是你当了学生会主席吗?
是你组织过3次街舞比赛吗?
重要的是你比别人会干活啊。
这才是「正确的能力」。
所以,你大学最应该在什么上面下功夫?
如果你想制作出《二十二》这样的电影,大学就要努力拍片子。
如果你想开发出微信这样的社交软件,大学就要努力写代码。
如果你想研制出iOS这样的操作系统,大学就要努力好吧我编不下去了。
你懂我的意思就ok。
如果你不知道对方要什么,很简单,去求职网站看他们的岗位要求。
总结一下。
什么才是绝大多数「非名校」学生真正的「局」?
根本不是「大公司有学历歧视,所以我努力也没有用」。
有人懒惰地以此为借口,放弃了努力。
有人自卑地躲进自习室,希望通过考研让别人高看自己。
有人浮躁地在低回报的事情上投入(比如功利地混学生会、积累所谓的人脉),求职碰壁后以歧视为由抨击社会、博得同情、聊以自慰。
真正的「局」是:你先搞清楚大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然后努力让自己达到他们的要求。
看清「局」后,我们谈谈努力的方式。
好好上有用的课,多去自习室。
都对。
但是,有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好多大学生没有意识到。
那就是实习。(※)
来看看李开复老师是怎么说的。
还记得前面那个入职小米的专科生吗?
好的实习不仅能本质上提高你的能力,还能直接帮助你找到好工作。
开复老师没提到的是:即使你没有进入实习公司工作,这段经历也足够让你在应聘其他公司时脱颖而出了。
所以大致的4年规划是:前两年努力让自己能够进入大公司实习,后两年努力让自己能够进入大公司工作。
关于实习,以后专门写一篇好好讲讲。
(2)考研
先来看几个案例吧。
我知道有些同学看到这里比较激动:“考研果然好,我就想考研。”
实际上,这很可能不是最佳选项。
请读者思考:一大帮恐惧社会、逃避就业的人扎堆做出的选择,有多大概率是最好的选择?
后两个案例有其行业特殊性,这里暂不展开。
关于考研的利弊权衡,以后我再专门写一篇文章讨论。接下来的第3点里我会先说到一些。
即使你下定决心要考研,你也一定要知道:
研究生文凭并不会直接赋予你工作能力,它提供的只是一个机会,让你有资格站在某些面试官面前。
至于他要不要你,跟你的学历就没啥关系了。
这么说吧,考研相当于再给你3年准备时间。这3年如果你还是像本科那样随意度过,你想象中甩张文凭过去面试官就跪下对你唱《征服》从此以后岁月静好浅笑安然的场景是永远不会发生的。
研究生阶段需要做的事情,和本科阶段是一样的。
(3)先进小公司,然后跳槽
这也是好选项。
你因为能力不行进不去大公司,那解决的逻辑当然就是提高能力。
一个大四学生,提高能力的最好方式,就是去工作,而不是去读研。(这个应该不难理解)
还是解释一下吧:除了个别情况,多数职业需要用到的知识、技能,是在工作岗位而非大学里学到的。
还是来看几个案例。
最后是古典老师的“我有一个朋友”:
举一个我好朋友Andy的故事,他在一家上市公司做CFO。
从一个无名学校的会计系学生到百亿级企业的CFO需要多久?不长不长,12年。
小公司审计2年,四大审计4年,管理者带团队2年,内斗观望又2年,上市公司团队每年带一个合计2年。
【注】CFO:Chief Financial Officer,首席财务官。
现在我们做个对比。
2个没能进入心仪公司的大四学生,分别选择考研和工作。
他们同样优秀和努力,3年后进入了理想的公司,情况如下表所示:
注:
①该图表参照古典所著《拆掉思维里的墙》制成。
②“10%用得上的知识”的意思是,大学学到的知识约有10%能在工作中用到。
关于这张图表,有几点补充:
① 如果你只是为了「找工作」这个比较“庸俗”的目的去读研,利弊显而易见(跳槽全面优于读研入职)。有些同学总想着把本科生挤下去心里美滋滋,其实你的参照对象应该是3年后的他们,以及3年前选择工作现在跳槽进入心仪公司比你强了不少的同龄人。
② 如果你要从事的是技术含量非常高(医生、大数据)或者雇主对学历有硬性要求(国企、公立名校)的工作,这张表不适用。
③ 22~25岁这3年时间非常宝贵,请千万考虑好,不要轻易选择最容易选的选项。尤其是不爱冒险的乖宝宝们,你又想28岁之前要孩子,又想25岁才开始工作,问问自己3年时间足够做好物质和心理成熟度上的准备吗?
④ 这张图表上的两种情况要实现,都需要异常艰苦的努力奋斗,吃不了苦、承受不了挫折的不在讨论范围内。
⑤ 如果你只是想找个安稳工作,不太在乎入职后的发展,那么考研有用,但也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跳槽的具体操作以后有机会再写。
4、小公司未必不好
写到这里,「局」又大了一层。
你可以不愿意去小公司,但是你应该有看懂大小公司利弊的眼界。
你应该是理性判断后选择了大公司,而不是「哎呀小公司是什么好可怕我才不要去」。
甚至,你以后自己创办一个小公司也说不定呢?
转引一下陈虎平《打破自我的标签》中的论述:
00年的优秀毕业生去了外企、四大,土鳖毕业生去了四环边的中关村公司。
05年的好学生进入了风头正劲的诺基亚,土鳖毕业生选择了卖鞋卖袜子的阿里。
10年的优秀毕业生都留学留在美国,土鳖毕业生去了BAT。
16年的优秀毕业生去了BAT,开始自己创业,只有一群人默默被挤进了工业农业电商。
(注:BAT分别是百度、阿里、腾讯)
当然,这段论述有点事后诸葛亮。
比如,某些05年的土鳖毕业生虽然在卖鞋卖袜子,但他们去的不一定是阿里,也有可能是阿外。
不过读者还是应该明白,有一个比公司更重要的东西,叫做行业。
比如1871年,世界上第一家汽车公司「奔驰」成立。如果你选择进入汽车行业,很快就能反杀进入马车行业的优秀毕业生。
再比如,读者可以研究一下,本文所举的逆袭案例,多数发生在什么行业。
这个以后再详写。
再来看两位专业人士的说法。
当然,这事儿还是很复杂的,非常考验眼光。
进入早期的阿里,拿到股份,二十多岁就几百几千万了。
进入早期的阿外,怎么样就很难说,上下限都可能很惊人。
更极端的案例有:
从哈佛辍学创办小公司「微软」的比尔·盖茨,
从哈佛辍学创办小公司「Facebook」的扎克伯格,
从里德学院辍学创办小公司「苹果」的乔布斯,
在上海交大不好好学习创办小公司「饿了么」的张旭豪,
从东风中学辍学创办小公司到现在还欠我3万块钱不还的基友王二狗,
……
加入小公司,或者自己创业,风险和可能的短期回报都远高于大公司。
篇幅所限,今天就不展开了。
总结
今天我们讲了2个「局」。
第一,大企业招聘究竟看重什么?
明白了这一点,专科、本科、研究生、工作头几年分别该做什么,你就清晰了。
即使你输在了起跑线,你还有至少3种方法逆天改命。
第二,有比进入大企业收益更高的选择吗?
明白了这一点,你在思想高度上就和比尔·盖茨、扎克伯格、乔布斯、张旭豪等不务正业的大学生齐平了(水平另说)。
最后我想说,这篇文章确实干了点,以后我尽量写得有趣一些。
但我的出发点还是好的呀。
欢迎我的公众号「小咖挖书」,让我为你搬运一点真知灼见。
也欢迎加我的个人微信号「xuk992」,我想跟你交流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