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采风——东铁村
这天,阳光灿烂,清风习习。阳城县演礼乡东铁村的村头,围坐着一帮老人正在开心的闲聊着。我拍了片,就感此地老人们的悠然,他们幸福的安度着晚年。
尊老敬老在村上已成风尚,这是一种美德,并已付之为行动。
2016年在外工作人员杨天才、张双会、杨国良等人,发起了一项敬老行动,还成立了“东铁社区爱心志愿者协会”,村籍爱心人士,积极参与,解囊捐助,共收到捐款二十多万元。本着“养鸡生蛋”的原则,让这笔敬老基金不断地发挥着作用。
也就是从这一年起,村里的老年人每年都可以得到一份敬老款,六十岁以上的可得100元,七十岁以上的可得200元,八十岁以上的可得300元。这笔钱不算多,可让老人们心里是暖暖的。
87岁的张月凤,是村里最年长的老人,透过她那历经沧桑的面容,可读出那段坎坷岁月与晚年幸福的密码来。
张月凤一生共生养了五个子女,不幸的是在她46岁那年,丈夫不幸去世,留下了一个残缺的家庭。是她带着一家人度过了一段艰辛的岁月。那时只有大儿子娶了媳妇,其余的一儿三女都还在上学。这位坚强的女性,一生未嫁,她挺直了腰板,以顽强的毅志,撑起了这个家,一手将孩子们一个个拉扯成人。
张月凤是个经历过岁月磨难的女人,七十岁那年,长子遭遇车祸,撒手人寰。人生“中年丧夫,晚年丧子”的最大悲痛,她都遇上了。面对人生的一次次打击,她都坚强地挺了过来。
晚年的张月凤赶上了好时代,过上了一生最幸福的好日子。
她的五个孝心儿女,都不会忘记老娘心酸人生,精心服侍老人,一月一轮,每一家都能做到尽心尽责。老人说,大儿去世后,长媳郭腊味像女儿一样敬奉着我。
这天,正是“母亲节”,这个月她就住在二儿子杨青社家。午时,儿媳妇张彩萍恭恭敬敬地把饭端到了老人面前。
一家三口能围坐在桌前一起吃饭是张月凤最惬意的时刻。
二儿子杨青社16岁那年父亲去世,初中毕业后,因只有母亲一个劳力,家庭极度困难,从此辍学。还是一个孩子的他与母亲共同挑起了这个家庭那副沉重的担子。几十年不凡的人生经历,练就了他的责任与担当,还成了一名村支委委员。
七十多岁的杨来闹,掺扶着妇人田花茹在暖暖的阳光下,慢慢的来回踱步。
田花茹有个好丈夫。自己患脑梗三年了,身边一刻也不可没有人。老杨做到了不离不弃,每天精心照料着夫人。
在这对老夫老妻的身上,可以解读出相濡以沫的境界,更能深刻地理解那“老伴”更深刻的含义来。
刘金娥是个开朗、泼辣、能干的女人,这天她正在给孙子纳鞋垫,侃侃而谈的她,还道起了家长里短的事来。
她把儿媳娶进家门的二十八年来,家务都是由她一手操持着,也从来没有和儿媳红过脸,她带的这个家是和和睦睦。她不说分家,那谁也不敢提这件事,因为儿孙们都离不开她。她的能干,她的担当,她的付出,让一大家其乐融融。
76岁的杨狗臭,是个事事通的能人,在村里没有任过什么职务,也就是当过一个村民小组长。可在村里却有很高的威信。
村里凡遇红白大事,人们都会来找老杨,他也乐为村人办事情。红事白事,不论到了谁家那就都是大事,也都想把这大事办的风风光光,妥妥帖帖的。老杨就能让大家心满意足。之所以他有这个能力,是他了解这些当地的人文风情风俗,是他的话掷地有声,从一九八三年起就承揽起村上的这些事。
三十多年的历练,提升了他的办事能力。就因此,民间遇到纠纷事,也会来找他,老杨都能办的光光将将。
老杨躺在椅上看报纸,他关注国家大事,更关注村里发生的事。这个身板硬朗高挑的老人,还耕种着几亩地,他说,今年谷苗出的不错,长势良好。
村中有一民宅,门前挂着两幅显眼的牌匾,“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 “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走进这个家,便是全村唯一的商店,主人张鲜萍正在带孙女,她说:“这个店开办已有十五年了,这生意是越做越差”。
究其原因是村上常居人口越来越少,村中年轻人大都在外打工,还在城里买了房,村里留下的都是些老年人。加之村离乡里也只有三四里,交通也极为顺畅,所以在此消费的人是越来越少。
张鲜萍说:“我的儿就在城里打工,也在城里买了房,只是把孙子留在家让我照看着”。
老天连着下了几天雨,地里的墒情极好,今日放晴,正是芝麻下种的好时机,村民们正在忙着。
值得点赞的是村民杨来福,他家有个下种的耧,他还有摇耧的技术,所以大家都会来找他。
杨来福给人摇耧下种都是热情的,也是义务的,谁叫他都会到,他受到了大家的尊重……
东铁村因人口不足五百,今年春天与南任村合并了。东铁村名已不复存在。本图文权当是曾经东铁村最后的印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