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效率手册建议
入选「有生之年」的微博被潇洒姐转发后,很多小伙伴提出想看看我提了些什么建议。其实邮件发送之后,我仔细想想,觉得有些建议很粗糙,经不起推敲。本来羞于公布的,但来问的都是「趁早党」,同道中人,难以拒绝。分别发邮件太费时间了,干脆公布出来,满足大家的好奇心。嘿嘿~~
img亲爱的潇洒姐及趁早团队:
看到“有生之年”的征集启事,特别是“终生会员会在有生之年的每一个新年之初,收到趁早团队寄出的新一年效率手册”这句话,感觉热血沸腾,倒不是因为对礼物的渴求,而是源自和“趁早”品牌一起度过有生之年的这样一种“一路同行”的感觉。
我是不折不扣的“趁早党”,认同趁早理念,并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实践趁早精神。效率手册是我随身携带的得力工具,因此,我也希望效率手册能越来越好用,越来越有助于我的时间管理和效率提高。
寒暄的话就不多说了,讲讲我对2015效率手册及趁早APP的建议和期待吧:
一、关于2015效率手册的建议:
1.我用过2013效率手册的厚本、2014效率手册的薄本。感觉各有各的优势和不足——厚本可以记录的内容比较多,但有些重,增加了随身携带的物理负担。薄本比较轻巧,但忙碌的日子或者感悟比较多的时段,篇幅不太够用 。
2.关于手册外观与材料,我非常非常满意,虽然不是真皮,但效率手册的封面漂亮且有质感,我想这也是趁早团队出于诸多考虑和全面考察后选择的结果,希望能一直保持这样的质感,不因物价上涨成本上升而降低要求。
这里提出一点关于封皮或封底内部的建议,能否增加像知名品牌Moleskine 笔记本那样的收纳功能,Moleskine 笔记本的收纳功能很强大,但如果完全仿造,肯定会大幅增加效率手册的成本,我觉得可以仅仅增加封皮或者封底放置卡片或名片的部分(如下图):
不知道增加这一点点收纳功能,是否会大幅增加成本。如果成本不是太高的话,希望趁早团队能考虑。多了这么几个收纳小格,商务人士可以随时收纳名片,为日常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3.关于手册内容及功能,我有三点建议:
(1)引导用户将“一生的计划”表单具体到每一年,在效率手册的“2015年愿望清单”前后增加如下图的“计划表”:
(2)每月表单部分,设置的几个模块已经很全面了,将需要重视的内容都列上了。提一点小意见——“学习计划”一栏,“我将要取得的资格证书”似乎不太常用,而“本月读书计划”的空间又有些少。
最近我在尝试每个月给自己定一个阅读主题,寻找与这个主题有关的书,这个月的阅读时间就贡献给这个主题,比如3月份我的阅读主题是“整理收纳”,4月份的阅读主题是“时间管理”,5月份的阅读主题是“笔记方法”,然后针对这些主题搜集书单,按照书单来准备书籍,然后阅读、做笔记,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密集、系统学习的效果,其实也是一种列出学习计划并实施的过程。
基于此,我建议“学习计划”部分修改为:
本月阅读主题 ---------------------------------------------------------------
本月书单----------------------------------------------------------------------
(留多些空间,因为书单可能会比较长)
本月将要学会的技能----------------------------------------------------------
这里虽然减少了“我将要取得的资格证书”这一条,但考证书都是需要看书准备的,所以完全可以将“XX证书备考”作为“本月阅读主题”,再列出相对应的书单。(我想趁早团队设置资格证书的用意是为了提醒用户多考一些证,自我增值。对此,我表示十分理解。)
(3)每天部分,有三条建议:
A.在每天的日期旁边,目前的版本是潇洒姐语录或空白的两行,建议利用这个空间,设置打卡项,引导用户坚持某件事,例如下图,是我希望自己每天都能做的事,做到了就在前面的方框里打勾:
趁早团队可以讨论希望引导用户每天坚持做的事,并留出空白让用户自己填,比如我设计的“焕新”栏,就是源自#马特焕新#,给自己30天时间尝试一件从未做过的事,有可能会迎来全新的生活。这种“打卡”的方法,趁早年历中已经有了,我觉得可以整合到效率手册中来。
B.在每周日的日期旁边空白处设置“奖励勋章”,潇洒姐可以展示画功,设计几个不同的勋章,用于奖励连续打卡,用户可以自己确定除勋章之外的物质奖励。勋章的名称与打卡的内容一致,确定了打卡内容的,就确定勋章名称;留给用户自己定义打卡内容的,勋章名称也由用户自己设计。
C.无论是厚本还是薄本,希望能在每天的部分,开辟出一个Must方框,与旁边的空白区分开来。
此建议源自Getting Things Done理论中关于“日程表应该是‘圣地’”的理念。
我们记录在效率手册的内容非常多,至少有这三个方面——已经确定的约会和日程、想要实施的计划、需要记录的信息或感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项——已经确定时间、必须按时进行的约会等日程。如果不单独列出来,或是用特殊颜色的笔标记,就会淹没于各种信息中,需要用脑子特别记住,这就又增加了大脑的压力。
如果设置了Must方框,在这个方框中记录确定了时间的事情,与其他内容区分开来,就会一目了然,也不用担心会耽误重要行程。
二、关于趁早APP的期待:
1.同步日程安排。即将“MUST方框”中的已经确定时间的约会等日程安排同步到APP中,并能设置提示音,到点提醒。
2.番茄倒计时提醒。根据“番茄工作法”理论,在趁早APP中设置倒计时功能,促进用户提高专注工作的能力。
3.累计时间功能。按照“四象限”法分类,引导用户每天录入“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不紧急”四个方面的时间消费,系统自动累积,方便用户查询一天、一周、一月、一年的时间消费情况,并以此为依据调整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我非常赞同潇洒姐提出的“‘重要不紧急’的内容指向未来的你”等理论)
这是大的分类,在大类中,可以分为具体的小类,比如健身、英语、阅读、工作、娱乐、社交、睡眠等等,让用户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4、分类存储的功能。对于记在效率手册上的信息、感悟等内容,无需再输入一次,设置拍照存储功能,并能添加标签,方便分类查找。
5、存储书单的功能。想读的书、已经读过的书,都能有地方记录。平时看到好书推荐就记录进去,想读书却不知道读什么时,打开趁早APP,马上一目了然。
目前我能想到的建议就是这些。作为用户,我可能只考虑到用户体验,而无法估算成本,仅供潇洒姐和趁早团队参考。如果能有一点点帮助和启发,也算是我这个效率手册的普通用户的微薄回馈吧。
期待更佳体验的2015效率手册和全新的趁早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