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86-习得性的攻击行为|20190830

2019-09-14  本文已影响0人  数据产品化

前两天我们讲的都是**基于本能和挫折的攻击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充满敌意的强烈冲动来源于内在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以把体内的攻击欲望释放出来。**但是,社会心理学家提出,学习的过程同样能够引发攻击。

其实我们很多行为和思维方式都是后天习得的,就攻击而言,通过亲身体验或观察,我们能够得知攻击行为会获得什么回报或后果。通过实验,能够把很多原本温顺的动物改造的残暴,也能把原本凶悍的动物改造的顺从。

既然很多动物都能够实现改造,显然人类也应该是可以的。有研究发现,一旦儿童通过使用武力成功胁迫其他儿童,那他/她可能越来越富有攻击性。通过研究发现,这种习得性的攻击行为是因为通过使用攻击,攻击者获得了好处。甚至有理论认为恐怖主义也是通过习得性的攻击,因为一开始是没有现代的恐怖主义的,当你最轰动的是刺杀美国总统,比如林肯和肯尼迪。但是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信息的传播速度超乎想象,恐怖分子随便找一个公共场合杀几个人,第二天全世界至少几亿人就都知道了,人人恐慌。他们就是学会了这样的攻击行为。

除此之外,研究者还发现其他影响攻击的因素,家庭就是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者发现,那些富有攻击性的儿童,父母往往是习惯性体罚的。父母用尖声训斥和拳打脚踢的身体动作塑造了他们的攻击性。暴力的结果往往是滋生新的暴力。

文化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在崇尚男子汉气概的社会中,攻击意识很容易传递给下一代。尤其是那些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发达、贫富严重不均尚武且参加过战争的地区的人,都会倾向于支持或参加攻击行为。

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观察,研究人员得到,攻击行为是由挫折、疼痛、受辱等令人不快的体验激发的,这些体验在情绪上把我们唤醒。但是我们是否选择攻击行为还去取决于我们对结果的预期。当攻击看起来对我们比较有利甚至会带来好处时,我们就有可能这样做了。

我们再来总结,心理学家讲攻击总结为两种形式,敌意性攻击,它是有愤怒等情绪引起并以伤害为目的;工具性攻击,是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

关于攻击有三种主要理论,本能观点认为攻击的能力会在体内不断积累。第二种认为挫折产生了愤怒和恨意;第三种是社会习得理论,它认为我们的攻击是习得的,通过亲身经历或观察别人的行为,我们会得到攻击的好处和坏处。这种理论认为家庭、亚文化和大众媒体都是影响因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