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教育孩子,谁来教育我们?——《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了解一下
我们为人父母,不管是早有规划,还是纯属意外,不管是饱读诗书,还是大字不识,当面对眼前那个不受你控制的小生命时,总觉得处处充满挑战。尤其是过了3岁以后,熊孩子本性毕露,到了青春期,更是让人欢喜让人忧。
当出现亲子问题需要解决时,大多数人本能想到的,是自己小时候,我们的父母是怎样教育我们的。比如一个从小在棍棒下长大的孩子,当他为人父母时,也会本能想到用武力解决问题。
可是,我们父母的育儿经验又是哪儿来的呢?多半也是跟他们的父母学来的。如此溯源,我们大多数人的育儿方法,已经有整整上千年的历史呢!在职场上,我们常听到一句调侃的话,说一个人不是有10年工作经验,而是一个经验用了10年。对照大多数人的育儿经验,那就是一套经验用了上千年啊。
难道我们祖祖辈辈的育儿方法就是完美无缺的吗?我们虽然也长大成人,可总忘不了小时候受的各种委屈,比如挨打、面壁、关小黑屋、嫉妒“别人家的孩子”、父母这不让动那不让碰、父母对我们威逼利诱、耳提面命、严厉指责、贴上“乖孩子”和“坏小孩”的标签、说话不算数、限制我们自由、规划我们所有的路……这说明,从效果上来说,祖上流传的育儿方法,也有很多缺点。
所以,在育儿这项技能上,父母跟孩子一样,也需要教育,需要训练,需要成长。相比于儿童教育资源的丰富多彩,父母教育大多取决于自学,主要学习渠道是书籍。在众多的育儿书籍中,有一本《父母效能训练手册》,它既是书籍,又有线下培训课程,被誉为全球最权威的父母培训圣经,风靡全球40多个国家,书籍出版数十年,仍长盛不衰。
我们教育孩子,谁来教育我们?——《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了解一下
这本书的作者,托马斯•戈登博士,是国际著名心理学家,被美国心理协会授予“终身成就奖”,曾三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他创建的“戈登模式”,适用于所有人际关系,被广泛用于父母、教师、领导效能的训练。他所倡导的,不仅是人际沟通的方法套路,更多的是思想的解放,价值观的重新审视。
在《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中,戈登的核心观点是:父母需要活出真我,给孩子充分的尊重,通过积极倾听、传递“我-信息”、利用“没有输家的冲突解决方法”,构建平等、互信的亲子关系。
许多人当了父母以后,感觉自己多了一个新的身份,有了深深的责任感,总想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让孩子服从,听话,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行事。有的时候会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为了孩子做出个人利益的牺牲。有时父母两人一个扮红脸,一个扮白脸,在孩子面前演戏,而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却跟扮演的角色相距甚远。
戈登博士认为,父母是人不是神,他们也有自己的需求,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当然也有自己的独立想法。父母不需要在孩子面前假装扮演各种角色,美其名曰为了孩子好,可实际上自己并不快乐。
其实,父母对孩子行为的反应可以分为两类,接受和不接受。亲子问题也可分为两类,属于孩子的问题和属于父母的问题。父母接受的行为,是属于孩子的问题。而父母不接受的行为,是属于父母自身的问题。父母常常会把问题的归属搞错,把属于孩子的问题抢来自己负责,这不但剥夺了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还给自己徒增烦恼。
举个例子,孩子说,家庭作业太多了。这个问题本身没有影响父母的个人利益,是父母接受的行为,是属于孩子的问题。这时,如果父母越殂代疱,帮孩子想解决办法,那就让孩子失去了一次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机会,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产生依赖,缺乏责任心,没有自信。而孩子的这些缺点,其实都是父母惯出来的。
而如果孩子晚上吵闹,打搅了父母看书,那这个行为就影响到了父母的个人利益,是父母不接受的行为,是属于父母的问题。
以上两种问题,要分别如何解决呢?书中分别有对策。对属于孩子的问题,父母要用“积极倾听”来回应。对属于父母的问题,父母要传达明确的“我-信息”。而在父母和孩子产生冲突时,要用“没有输家”的方法来解决。
以下,就详细介绍这3个方法。
我们教育孩子,谁来教育我们?——《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了解一下
1.积极倾听
首先,当孩子抛出一个属于他自己的问题,父母通常会有12种错误的回应:命令、训斥、规劝、建议、说服、评价、赞扬、羞辱、解释、安慰、质问、转移。这些回应方式,都带有主观思想,没能促进孩子真正自己解决问题。
而“积极倾听”,就是不带评判,放下自己的情绪,客观正确的把孩子传达的信息“解码”,同时将心比心,感受孩子的情绪。
比如,一个孩子问:“爸爸,晚饭什么时候做好呀?”这时,如果爸爸带着评判,带着情绪,可能会说:“急什么急,我不是正在做吗?”而如果爸爸用到积极倾听,就会对孩子想要表达的真实想法进行猜测和解码,他可以问:“你是不是想赶快吃完出去玩呀?”这时,如果猜错了,孩子会马上纠正他。孩子会说:“不是不是,我肚子咕咕叫了。”这时,爸爸可以再表达理解:“我明白了,你很饿。”这个过程,就是积极倾听。
积极倾听,也需要避开一些雷区。比如,别把积极倾听当成鹦鹉学舌,机械的复述孩子的话。而是要感受孩子说话的态度,体察他们的情绪。再有,别把积极倾听当成变相的指导,这样又是越殂代疱,帮孩子解决问题了。另外,积极倾听也要注意时机,有时孩子想一个人静静,这时别用积极倾听;有时父母在赶时间,没那么多时间倾听孩子的心声,这时也别打肿脸充胖子;还有,在紧急情况下,孩子就想让你帮一把,或者孩子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就想得到回答,这时,简单问题简单解决,就不用积极倾听了。
我们教育孩子,谁来教育我们?——《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了解一下
2.我-信息
讲完了归属孩子问题的积极倾听,下面我们来看归属父母的问题怎么解决。归属父母的问题,有三种解决办法。一种是改变孩子,一种是改变环境,另一种是改变自己。
改变孩子,要用到前面讲过的“我-信息”。这次,父母需要站在编码者的位置,传递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高高在上,指责孩子的错误。具体的做法是:先描述不可接受的行为,再讲自己的感受,最后说出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具体影响。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晚上把音量放的很大,没有学过“我-信息”的妈妈,会说:“你好烦啊,快把音响关掉,还让不让人睡觉了”。而学过“我-信息”的妈妈会说:“当听到隔壁很响的音乐,我的头好疼,没法好好睡觉,明天上班要昏昏沉沉一整天了。”这种“我-信息”,没有评判孩子的行为,只是站在父母的角度,讲了父母的感受,以及孩子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影响。这种沟通方式,没有伤到孩子的自尊,更容易被他们接受。
当然,“我-信息”也需要避免伪装成“你-信息”。这需要父母注意区分首要情绪和次要情绪。首要情绪是父母最真实最本质的情绪,而次要情绪往往是表面上属于维护父母权威的情绪。比如,孩子很晚回家,父母的首要情绪应该是担心、见到孩子的如释重负,这才是应该用“我-信息”传递给孩子的,而不是责备、气愤等次要情绪。
改变环境,指的是给环境做加法或减法、做好安全防护、用一种环境代替另一种环境等。
改变自己,指的是父母应该让自己充满自尊自信,有独立成就,不依赖于他人。承认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另外,父母也会犯错,父母的价值观也不一定都正确,所以更没有理由去苛求孩子。还有的父母,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忽略了爱自己,爱配偶,这也是许多父母不能接受孩子行为的重要原因。
我们教育孩子,谁来教育我们?——《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了解一下
3.没有输家的冲突解决方法
许多父母,在亲子关系中,习惯了和孩子争输赢,要么是权威的胜利者,要么是妥协的失败者,而这些,都是固有的思想观念在捣乱,因为我们太爱权力,也一直受到权力阶层的影响,还错把“使用权力”当作父母责任心的表现。其实回忆一下自己小时候,有多少人喜欢生活在父母的权威之下?有多少人希望自己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许多亲子冲突,都来自父母对权力的迷信,来自没有看清问题的真正本质。
其实问题的本质,应该从权力的游戏中跳脱,回归到“解决问题”上面。我们都笃信职场上的“双赢”,那为什么不把这种平等互信的理念运用到同样需要尊重需要平等的孩子身上?
这就是“没有输家的冲突解决方法”,它适用于父母和孩子都难以接受的行为,属于双方的问题,需要双方来共同解决。它分为6个步骤:
第一,发现和定义冲突。
第二,产生可能的备选解决方案。
第三,评估备选解决方案。
第四,决定最好的可接受解决方案。
第五,执行决定。
第六,对解决方案的效果进行追踪评估。
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对了,这和我们成人之间,尤其是职场上解决问题的步骤很相似。这就是建立在平等互信基础上的问题解决方法。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定义问题时,把“需求”和“解决方案”区分开。就像我们常说的,他需要一把电钻,是一个解决方案,而他真正需要的,是一个洞。电钻只是实现“洞”的一种方法而已。
其实,没有输家的冲突解决方法,就是“积极倾听”和“我-信息”的综合运用。在孩子提出方案时,不带评判,客观的积极倾听,让他们释放情绪,说出真正的需求。在父母提出方案时,不妥协牺牲,用“我-信息”传达父母的真实需求。在决定最佳方案时,不使用投票,因为,我们需要“没有输家”。当然,我们的方案还需要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效果进行必要的调整改进。要相信,方法总比问题多,不然人类不会发展到今天。
我们教育孩子,谁来教育我们?——《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了解一下
这就是《父母效能训练手册》的重点内容。其实所有的沟通方法,都基于一个共同的价值观:用平等信任对待孩子,用真实忠诚对待自己。对归属孩子的问题,采用“积极倾听”,对归属父母的问题,采用“我-信息”去说,对孩子和父母双方的问题,用“没有输家的冲突解决方法”,将“积极倾听”和“我-信息”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亲子关系,也适用于其他人际关系,因为所有关系的基本价值观都是一样的。
为人父母,从怀孕那一刻起,直到生命的终结,是一个漫长的学习实践过程。不仅我们需要被教育,我们的父母也需要教育,只是大家处在不同的阶段而已。我们对不同的教育经验、方法,需要用批判的态度来对待,同时用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辨别。即使这本育儿圣经,也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断实践,才能得以证实、转化和改进。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而一切教育的本质,都是让我们成长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