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家运动&健身心理

冥想的生理心理学原理

2017-03-21  本文已影响443人  ActorThinker

A.应激反应及其危害

1、应激反应生理学定义

应激反应是由有害的或威胁性的情境所导致的生理性反应。这是一个过程,有害的或威胁性的情境,心理学中称之为应激源,个体的反应称之为应激反应。

举个简单例子,过马路时,突遇一辆汽车失控冲你而来,于是你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反应灵敏,以最快速度躲过危险。在这个过程中汽车失控是应激源,你的身体状况就是应激反应。

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应激源大部分不会威胁到生存,而是有可能影响我们的利益,这类应激源叫压力应激源。

比如说领导对你的工作不满意,把你叫去谈一谈,领导的批评要影响你的利益,你担心领导会因此改变你的看法,会下意识的紧张,同时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这就是你的应激反应,整个过程就是应激,应激源就是领导的批评。

应激反应往往是与负面情绪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对应激反应控制不力的话,就造成了负面情绪。

2、应激反应的危害

应激反应会短时间提升你的身体状态,但是同时损害你的身体健康。具体表现如下:

①激素刺激心、脑血管在应激反应时扩张,造成心、脑血管应激性损伤;同时刺激心、脑短时间提高功能,造成功能性损伤。

②应激反应激素抑制副交感神经兴奋,造成肠、胃、肝、脾等器官缺血性损伤。

③激素抑制免疫系统,致使免疫能力下降,容易患病。

④应激激素抑制组织健康细胞再生,影响创伤愈合。

第三、第四条危害造成一个事实,经常处于负面情绪中的人患癌症的概率会大很多。说到癌症,从下面调心的内容可以发现,命运对癌症患者来说并没有什么明显不公。克服癌症的根本途径是调节情绪,减少应激反应,提高身体免疫能力,靠手术和化疗不能根本的解决问题。

⑤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造成性欲减少,性功能下降。

⑥最大的损害,损害了脑的海马、下丘脑、杏仁核等重要部位,这将使我们迟钝、衰老,严重的会造成各种神经性疾病。

因此,应激反应会抑制人的免疫力,使身体的抵抗能力下降,因此应激反应在每种疾病中都或多或少的充当了内因。

明白了应激反应对身体的危害,明白应激反应是各种疾病的根本内因,那么如何降低应激反应呢,我们从应激反应的几个变量开始分析。

B.应激反应的变量

1、动机;

动机可以理解为我们做事的目的,是应激反应最关键的变量。因为之所以会有应激反应,就是因为我们所面临的应激源妨碍了,或者有可能妨碍我们的动机。

保持一个明确而且切合实际的动机是很有必要的,它是我们行动的心理动力。我们不要因为干扰而忘掉自己的动机,也不要因挫折轻易放弃自己的正确追求,没有坚定的动机,将一事无成。

小猫和妈妈到小河边钓鱼。一只蜻蜓飞来了,小猫放下鱼竿就去捉蜻蜓,蜻蜓飞走了,小猫空着手回到河边一看,猫妈妈钓了一条大鱼;一只蝴蝶飞来了,小猫就去捉蝴蝶,蝴蝶飞走了,小猫空着手回到河边一看,猫妈妈又钓了一条大鱼。小猫说:“真气人,我怎么一条小鱼也钓不着?”我来替猫妈妈回答:“小猫咪,你要有坚定的钓鱼动机,不要轻易受到其它干扰。”小猫听了我的话后开始专心致志的钓鱼……小猫终于钓上来一条大鱼,真让猫高兴。

对于那些不切和实际、不正确的动机,要及时的改善,以减少应激反应。

狐狸用尽各种办法,最终还是没吃到葡萄,于是说葡萄是酸的,离开了葡萄树。这就是放弃了不切实际的动机。狐狸很聪明,它做的很正确,既然努力了也吃不着,说明本来就不该属于它,用“葡萄是酸的”告诉自己没必要太沮丧,然后放弃。这样就减少了不必要的应激反应。

例如工作,不能不讲效率,但更应该注重质量,遇到麻烦时不要去想赶紧完成工作(动机),而要仔细想想怎么解决当前的麻烦(动机)。当然,从后面的心理调节内容来看,想到怎么改善动机很容易,甚至会觉得很自然,但是要在实践中成功使用的话,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佛教通过持戒、调心等手段,告知大家“要知足 要行善”,从而降低人的各种欲望,这一点在心理学上就是通过改善动机来减少应激反应。

“要知足”的意思就是放弃不切合实际的动机,减少不必要的烦恼。

“要行善”减少应激反应的一个原因是,当我们面临应激源时,表达善意往往能避免应激反应。

我们的大脑的杏仁核可以清晰的发觉他人的善意或者恶意情绪。我们会本能的欢迎善意情绪,抵制恶意情绪。
生活中所遇到的大部分事情,如果一方出现负面情绪,例如气愤、厌恶,而另一方出现抵制情绪的话,一场争执很容易就发生了,应激反应就开始了。但是,如果一方有一颗善心,能报以善意(动机)的话,另一方很难再维持恶意情绪,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本来会出现的应激反应很可能就消失于无形了。

“要行善”另一个减少应激反应的原因是,我们往往都喜欢对我们抱有善意的人。

因此,一个善于表达善意的人在工作、生活中往往因为“人和”而较少遇到挫折,从而较少出现应激反应。

动机是冥想调心中的重要环节,如同前面所说,好多应激源我们当时未必能意识到动机问题。在冥想中,大脑难免会想到这些应激源。在保持心静的情况下,大家一定要仔细剖析一下自己在应激中的动机是否是切合实际,是否正确,如果动机有问题,要下决心调节自己的动机。

2、性格;

心理学家认为,性格的差异会改变个体的应激反应。比如说,一个性格乐观的人在面对同样的打击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要好于一个性格忧郁的人,这个差异显而易见,因为它本身就体现了心理学中关于性格的定义。

性格的形成有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我们没有必要去埋怨或者炫耀先天因素,应该把注意力重点放到后天因素上。

大脑相关皮层已经习得的情绪控制的经历,是影响性格的后天因素。

我们日常所见到、听说,或者亲身经历的所有事情,都会在大脑中留下“痕迹”,这些“痕迹”是通过对相关的神经元环路进行物理改造来实现的。这些“痕迹”又会形成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影响我们的行为。

此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性格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特别是成年以后,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冥想的调心有助于改善人的性格。

冥想中每一次成功的调心,都会在大脑中留下相关的“痕迹”,每一个良好的“痕迹”都会使你向良好性格走进一步。对于一个性格良好的人来说,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对于一个性格有缺陷的人来说,需要付出异常艰苦的努力,制止自己走向已经形成的不良情绪轨道,要做千万次调心,留下千万次良性“痕迹”,才能最终改变自己的性格

为有助于大家进一步理解冥想对于降低应激反应的作用,也为了大家能明白后面所讲的关于冥想调心的内容,我从冥想调心的角度把性格影响的其它变量拆成敏感度、控制力两个变量。

(一)性格敏感度;

大脑的敏感程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①是边缘系统特别是杏仁核的敏锐程度,②是相关皮层已经习得的经验。

边缘系统在感受负面情绪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边缘系统是由一些互相连接的脑结构所组成的一个环路,主要功能是情绪和动机,其中最重要的是海马和杏仁核,位于大脑颞叶侧脑室附近。

边缘系统在应激反应中起到认识、组织,并根据应激程度及眶额皮层的指示发布相对应的应激反应命令的作用。边缘系统能形成来自外界的应激。当有突然的威胁时,边缘系统会自主的产生应激反应;边缘系统还能识别、感受别人的情绪。
可以说边缘系统就是佛教、道教所说“心魔”的物质基础,大脑中正是这些结构的存在,我们才感受到各种欲望和负面情绪,前文所说的应激中,应激刺激的主要脑部位就是边缘系统。

如同其它脑部位一样,边缘系统也有敏锐与迟钝之分。例如,如果一个人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受到破坏,他将不会识别别人的情绪表达,不能发觉别人对他的敌意、善意、生气、微笑、厌恶等情绪,也不再能感到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

对于同样的刺激,不敏感的人可能不注意,而敏感的人可能会处于应激状态。比如老师以同样的语气批评两个孩子,尽管老师已经尽量做到让自己心平气和地说话,但敏感的孩子还是能够发现老师的不满,如果这个孩子控制力差的话,可能就会出现沮丧、担忧等应激反应;不敏感的孩子可能不会觉察到老师的不满,也就不会出现应激反应。

②大脑相关皮层已经习得的经验是另一个引起应激反应的变量。

《农夫和蛇》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习得的经验使他们对毒蛇产生恐惧、厌恶或者仇恨的情绪,于是会选择愤怒的杀死毒蛇或者心惊胆战的离开危险;对那个农夫来说,由于对毒蛇的危险性认识不够,他没有感到恐惧、厌恶或者仇恨的情绪,或者说即使感觉到了,也并不深刻,从而导致了一场悲剧。大家可以看出,敏锐的感知应激源是有利于我们生存的。

(二)前额叶皮层特别是眶额皮层的控制力。(这条内容很重要,请仔细读下)

生理学家发现,对于边缘系统产生的应激反应,前额叶皮层特别是眶额皮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它的作用是计划与谋略并付诸实施,通俗的说,就是实现你的意志。

前额叶皮层的核心部位,叫做眶额皮层,获知周围环境所发生的事情及自身的需求。眶额皮层的传入纤维实现对其他脑部位的控制,使意志得以实现,同时使我们能感到我们自己的存在。

不同的人眶额皮层的控制力度是不同的,控制力有先天因素,更多的是后天锻炼。

可以说,边缘系统是你的本能反应,眶额皮层是你意志的体现,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可有人要说,边缘系统起到的作用不好啊,是不是应该抑制它或者干脆切除它。这个认识是不对的,边缘系统受损会导致社交存在重大缺陷,你可以想象一下,你无法感知别人对你的态度,即使是敌意的,你可能也会去亲近他。你也无法感受某种事情可能带来的危险。我认为边缘系统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不断刺激眶额皮层的功能进化。眶额皮层接受边缘系统刺激并作出反应,就能得到强化。

从实践中看,一个生活丰富多彩,经常面临不同应激源,且没有陷于过度的应激反应的人,脑功能明显强过一个平时百无聊赖、无所事事(边缘系统接受刺激较少)的人。

与普通人认识不同的是,敏感的性格并不是弱点,敏锐的感知到周围的各种应激源是对的,错误的是没有与敏锐的感知相匹配的控制能力,不能控制因此而产生的应激反应。

3、生理上对抗应激反应的能力;

面对负面情绪,人可以通过自身的生理活动来对抗应激反应形成的生理反应。

比如说,感到紧张时,我们呼吸会变的浅而急促,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可以用深呼吸来对抗;同样,如果因气愤而导致血液集中流向头部,我们可以采用气沉丹田、意守丹田、意守手心脚心等方式,把意识从头部引向其他部位,从而使血液不再集中流向头部。

对于降低应激反应,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还给出了很多种方法,比如转移注意力、正确评估压力、自我欺骗等等,这些方法的实施都离不开应激反应的控制。

以上是通过分析应激反应的几个变量,讲述冥想在降低应激反应中起到的作用。

是的,很幸运,古人通过几千年的实践,发现了应激反应造成的损害可以在冥想的入静中被修复。在大家经过持之以恒的冥想练习后,会体会到一种很美妙的状态。这种状态,道教称之为“入静”,佛教和瑜伽冥想称之为“大欢喜”,两种称呼其实是一回事,尽管几个主流冥想教派在冥想的认识上、方式上各有区别,但在这个境界的描述上是一致的,这绝不是巧合,这是各主流教派都认识到、体会到的事实。

有人可能要问你讲的冥想方法是道教的还是佛教的或者瑜伽的?你本人信什么教?可以明确的说,我不信教,我信科学。所以,对于冥想,我的观点是不管是佛教还是道教,怎么有道理怎么做,怎么符合科学怎么做,不要局限于派别。这里重提我那句话,我们要在生理心理学的指导下练习冥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