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资治通鉴》[762]| 大将军姜维为何逃离成都,要求去种麦
【资治通鉴白话文】
景园二年(公元261年)
冬季,十月,汉后主刘禅任命董厥为辅国大将军,诸葛瞻为都护、卫将军,共同管理尚书事,又任命侍中樊建为尚书令。当时宦官中常侍黄皓当政,董厥、诸葛瞻都不能纠正他的错误行事,士大夫们也都依附于他,只有樊建不与黄皓往来。秘书令郤正多年在宫内任职,与黄皓的房屋相邻,周旋共处三十余年,淡然自守,每日以读书为乐,既不被黄皓所喜爱,也不被黄皓所憎恶,因此官职不过六百石,但也没遭受祸患。汉后主的弟弟甘陵王刘永憎恶黄皓,黄皓就在汉后主面前诋毁他,使他十年都不能入宫朝见。
吴王孙休派五官中朗将薛珝出使蜀汉,回来后,孙休向他询问蜀汉朝政的得失,他回答说:“主上昏乱暗弱而不知自己的错误,臣下苟且偷生,只求免罪,不思进取,进入其朝廷听不到忠直之言,途经其田野看到百姓们都面有饥色。臣听说,燕雀处于堂屋之上,子母之间相互嘻乐,认为这是最安定的地方,烟囱破裂屋栋被焚,而燕雀仍怡然自得而不知祸之将至,这指的就是蜀汉目前的状况。”
【点评】
薛珝到蜀国,观察得非常仔细,蜀汉的衰败之像尽在眼中,不过,他这番话也是点拨孙休,借蜀汉之事说东吴,两个兄弟友邦情况差不多。
蜀汉大将军姜维将要出兵征战,右车骑将军廖化说:“兵不止,必自焚,说的就是姜维这样的人了。智谋超不出敌人,力量也比敌人弱小,还要不停的打!以后怎么生存!”
【点评】
对三国知识了解的人,都应该听说过“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句话。文学作品,似乎把廖化的能力水平低估了。
《三国志》对廖化是这样记载的:“廖化,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也。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於秭归。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先主薨,为丞相参军,后为督广武,稍迁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以果烈称。官位与张翼齐,而在宗预之右。咸熙元年春,化、预俱内徙洛阳,道病卒。”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廖化能担任右车骑将军,假节,并领并州刺史,同时还被封中乡侯,“假节”,是在外能代表皇帝的人,黄忠和赵云都没有此殊荣,可见,廖化若没有出色本领或业绩,是不可能得到这些职务与荣誉的。
上面,他对姜维的评价可谓是一针见血。
景园三年(公元262年)
冬,十月,姜维入侵洮阳,邓艾与他在侯和交战,打败了他。姜维撤兵驻扎在沓中。
当初,姜维,一个异乡人归附蜀汉,身受重任,连年兴兵,但没有建立什么功绩。黄皓在宫中掌权,与右大将军阎宇关系交好,暗地里想废掉姜维而树立阎宇。
姜维知道后,对汉主刘禅说:“黄皓奸巧专恣,将要败坏国家,请诛杀他!”
刘禅说:“黄皓不过是一个跑腿的小臣,以前董允也常对他切齿痛恨,我常常为此遗憾,你何必介意他!”
姜维见黄皓的势力盘根错节,担心自己失言,说了几句谦恭的话就出来了。
刘禅让黄皓去向姜维谢罪,姜维由此更加疑惧,返回洮阳,请求留在汉中屯田,不敢再回成都。
【点评】
黄皓,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形象与正史大体相同,但把这个反面人物更加脸谱化了,把姜维两次作战失利的原因直接归罪于黄浩。
第一百十三回,魏国邓艾让党均进入蜀国以重金贿赂皓黄浩,刘禅听信黄浩的谗言,让前线处于优势的姜维班师回朝。
第一百十五回,就是根据上面的史料改写,刘禅听信黄皓之言,沉溺酒色,不理朝政。蜀右将军阎宇身无寸功,阿附黄皓,得到高官厚禄,听说姜维在祁山作战,请求黄皓让他代替姜维,又将战事中处于优势的姜维召回朝廷。姜维十分气愤,请求刘禅杀了黄皓,刘禅不同意,又让黄皓道歉,此事不了了之。姜维为避祸,出朝屯田。
《三国志》作者陈寿说黄浩:“操弄威柄,终至覆国。”蜀汉最后灭亡,有多种原因,如果只把责任推给黄浩,那是对历史的简单化。不过,黄浩是祸国殃民的奸臣小人,是可以盖棺论定的。
有句成语叫“狐假虎威”,刘禅以为黄浩不过是一个跑腿的小臣,但皇帝身边的小人最可怕。因为信息不对称,皇帝获取信息的最多渠道就是近臣。得罪了“老大”身边的人,那肯定没有好果子吃,所以,姜维只好远离京城避祸,跑到汉中种麦子去了,从此再也没有回过成都,把军事一把手、堂堂的大将军都逼成这样,蜀汉的寿命也快走到尽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