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物演通论》
所有的哲学问题说到底最终都是同一个根本问题在不同层面的展开,此根本问题即:存在。唯心论与唯物论是对存在的不同解释路径,认识论是对主观规定性的追问,而宗教神学乃是对何以存在给出的不得再作追问的终极解释,以及以此作为不可追问的前提而进行的一系列推演所形成的解释体系。也正因为此所以宗教神学必须要以信仰为前提,否则无效。这方面佛教似乎是个小小的例外,佛教的唯识学对于存在几乎建立了一套严密周备完全自洽并与现代科学互相兼容的解释体系而且无需事先以信仰某一不得再追问的预设为前提,只不过作为一种宗教理论仍未能逃脱宗教思想的宿命,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审之,这一套解释体系仍须建立在如阿赖耶识(注1)等不可证伪(注2)的概念基础之上。如果排除了信仰对人类主观理智不可及处的安顿效应,试图以纯主观思维与理智思辨去处理主观所不能及处,即所谓哲学,其本身就像是一个悖论:哲学就是要用主观理性试图去连接主观理性以外的存在。然而人类唯一堪用的工具却正是自己的主观理性。所以,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非独上帝,佛陀亦然。佛所不予回答的“十四难”(注3)通常被认为是哲学及宗教最为根本的四大类问题,若换种角度观之,其实也正是对于存在这一“元问题”的多维设问。细述之,第一类世有常无常问题是对存在的时间效度提问,第二类世有边无边问题是对存在的空间效度提问,第三类如来死后有无问题是对作为生命体的存在提问,第四类命身同异问题则是对主观与客观存在的区别与同异而提问。再者,若简要考察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以我拙眼观之,可以看出大致也就是按照对“存在”的层层追问而演进。若以通俗的生活语言来表述,想必大抵如此(尽管使用生活语言必定会失去一些精确性和严谨,但为了生动简明稍微放弃一些精确性料也无妨):最初的西哲思考的是世间纷繁的具体存在是否皆具有某种共同的本质(如泰勒斯“世界本源是水”,仅此一句奠定泰翁西哲第一人地位。毕达哥拉斯“世界本源是数”,德谟克利特“万物由不可再分的原子构成”等),此即古代本体论,可谓为“我思”的阶段。类似于“(我认识到)存在就是这样这样的存在”。然后是近代的认识论哲学,如康德,黑格尔等人,因他们忽然发现前人的“我思”颇存疑问,除非能先搞清“思”本身是否可靠,此即“思我思”的认识论阶段。康德等人的惊天一问“人类的主观认识到存在如何如何,但主观可靠吗?有无先于主观经验的先验存在?”,至此西方古典哲学顿时危如累卵,分崩离析,也正是古典哲学的高峰。然后西方哲学百家争鸣,纷繁林立,各种“主义”目不暇接。然就本人所已知者而要言之,大致分为人本哲学与实证哲学(或曰科学哲学)两大类。此后即复归为西方现代人类学哲学大系。此阶段或可谓“思思我思”。
再反观我华夏本土,若仅以著作而论,哲学,或谓狭义哲学,实际上从古至今皆为空白。先秦仅老子《道德经》真正提出“道”这一哲学概念解释存在之世间万物,后名家墨家对于逻辑学有过点到为止的探索,而儒家之“气”、 “理”、 “心”等基本仅作为一玄想之概念而未加深究,本意似重在道德说教及调停人际关系。儒道皆注重“修证”而无著作以作哲学思辨阐发论证。造成此局面的原因之一,或许是如王东岳所说,中西文化的原初素质及生存结构即有巨大差异,西方重逻辑思维,主张个人意识,东方重形象思维,主张集体和谐,毕竟道德说教更符合集体和谐的原则,而且道德说教永远无误,在一代一代的历史朝代更迭中到最后恐怕也只有这种内容保险观点无误永远政治正确的著作容易留存(我称之为文化的进化论,见注4)。较之西哲求真爱智慧的特色,我国似乎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求存,或者如何和谐地存,所爱的智慧也更多体现为与人斗争,避免斗争及调节人际关系使之纲常有序的智慧。所以我国从古至今真正提出一个具有可证伪性的哲学观点的哲学家及哲学著作几乎是凤毛麟角。更有人调侃中国的哲学家只有一个半,老子算一个,庄子算半个。即使现代,诚如钱钟书在《围城》中所说,中国从来没有哲学家,中国只有“哲学家学家”,中国的哲学研究者大抵是在研究其他哲学家的哲学,述而不作,作也仅是述,此指转述,自己并不提出有意义有创见的哲学思想。对于西方哲学连学习和理解都跟得很吃力,而传统的中国古典哲学又几乎断代,毫无继承,反被日韩等奉为瑰宝详加研习继承留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近年似颇有所谓“国学复兴”之象,然实不过乃商家、政党政客及社会活动家们夹带私货的鼓噪而已,挟国学以令诸侯,故不值一论)。
但是,现在,这种遗憾的局面有了改观的迹象。王东岳著《物演通论》,通过对“存在”这一根本哲学问题的重新思考,从现代人类已知的宇宙诞生之初(奇点)一直到今日社会之演进全程的考察,提出一种新的观察角度,并尝试提出一种“递弱代偿”法则。其主要建树,在于通过比较存在物(含非生命体及生命体)的稳定性(王定义其为“存在度”)与演进的序列关系,得出已知宇宙的演进序列遵循存在度递减,即越后衍者越失稳,而代偿越显。对于向来争论难休的唯心与唯物说,王先生根据其理论顺势得出主观与客观实际为一,因人乃是最后衍生之存在,人之主观感受思维(或曰“心”)实际与宇宙演进序列前端原始客观物质如基本粒子(质子与电子)之相吸引之感应本质上无异,仅处于演进之不同阶段而已。在存在的演进初始表现为正负电荷相吸凡此种种的感应现象,在演进的高级阶段则代偿为人类之复杂“主观感受”现象是也。照此逻辑,存在度递减,稳定性递减,即后衍物代偿愈显著(本领愈大),但却愈趋失稳(愈脆弱),如此演进的终极必然是存在度趋于零,因此作为演化的最高级形态人类最终必将毁灭(不少人甚至据此攻击王为悲观主义者,邪教末日论者,如此大字报句式也真是醉了)。
当然,要尝试提出如此重大如此紧要之课题,必然要对于存在的各种维度和属性作一番详尽之考察推究。为此王先生洋洋洒洒写了三大卷,分别为自然哲学论——自然哲学的递弱代偿衍存原理,精神哲学论——精神哲学的感应属性增益原理,社会哲学论——社会哲学的生存性状耦合原理。读者若能结合达尔文进化论,《时间简史》,《自私的基因》,照此顺序依次读来,必定会对此世界,对科学,哲学,及文化现象之所以然有一个全然一新的理解方式。因为,进化论提出了一个“物种由生存竞争优胜劣汰进化而来”的假说,扬弃了神学的唯信仰论,而且至今为止已被科学共同体所普遍接受。实际上进化论的深远意义远未被大多数人体会到,甚至可能达尔文本人也未曾料到。《时间简史》对客观世界即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属性从科学的角度进行了解释,对奇点进行了推演。《自私的基因》则详细考察了生命体的诞生和演进过程与演化的机制,通过数学模型量化研究的方法严谨地推演生命体的发展序列。而《物演通论》则更进一步,对于一切“存在”的演进(王谓之“演运”)过程提出了一种足以自洽的解释体系。如此,按照“物种的进化——客观世界的演进——生命体的演进——存在的演进”这一脉络读下来,基本可以建立对世界的一种完整的理解方式。对于初涉哲学的读者,王先生还另写了一本浅近易懂的随笔集《知鱼之乐》,可作为一种有趣的暖场读物。
不过,由于最近《物演通论》开始在一些小圈子内传播,渐渐闻于读书人,各种质疑批判也开始陆续出现。但,可惜的是,我还没见到过对此书能够形成真正有效的批判文章。至于网上的喷子与键盘侠们,恐怕理解此书尚属困难,何谈质疑与批判。中国式喷子现在已然成为一个现象。不知是否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实在太大即使仅1ppm的喷子浓度由于网络的沉淀作用而使得喷子好像无处不在(凡喷过必留下痕迹),还是确实人心难测,无论是何事,都必然有些喷子键盘啪啪,喷完而后快,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像《物演通论》这样的作品,真希望我国的学者能够多出一些。
[注1]阿赖耶识:唯识宗佛学所建立的概念,认为阿赖耶识是变现世间万有的“种子”,唯识宗认为无论唯心还是唯物皆无法圆满地解释世界,所以创立“唯识”论,阿赖耶识类似于形而上哲学的本体。依据阿赖耶识和三性理论(即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性),唯识学建立了完整周备逻辑严密的解释体系和世界观。唯识思想集大成者在《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根本经典在《解深密经》等,合称为唯识六经十一论,但《阿毗达磨经》,《分别瑜伽论》等不少经论均未传译汉译本。玄奘另有合译十大论师的著述选辑合成《成唯识论》,言说甚详,可供细阅。近人则太虚《法相唯识学》可作参考。
[注2]可证伪性: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最先提出的概念,后来为科学共同体所普遍接受,也成为甄别科学命题与非科学命题的重要依据。其基本思想是,一个命题无法被证明为真(证真),而只可能被证明为伪(证伪)。因为要证真则必须遍历一切的时间和空间广度皆真,否则均不确证,而证伪只需要在任一时间及空间效度内发现一个与命题不符合的反例则证伪即告实现。所以任何的“真命题”,“客观真理”,仅意味着暂时为真,只不过其反例暂未被发现而已。同时,这一发现对于实证科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如果一个命题不存在被证伪的可能(即不具备“可证伪性”),那么这种命题则不具备科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故不属于科学研究的范围,这对于界定科学的边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后来,可证伪性就成为甄别科学命题与非科学命题(如玄学,神学,伪科学,艺术,情感抒发等)的重要依据。比如,万有引力定律就具备可证伪性,因为一旦发现了存在物体间引力不符合万有引力公式则此定律即被证伪。而诸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界由阴阳构成”,“人死后轮回”等命题,则不具备可证伪性,因为无论发现什么证据都不能证明此类命题不正确。
[注3]十四难:又称十四无记,十四不可记,《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都有记载。即佛陀所不予回答的十四个问题,具体如下:
1.世界恒常存在(“世有常”)。
2.世界不会恒常存在(“世无常”)。
3.世界既恒常又不恒常(“世亦有常亦无常”)。
4.世界既非恒常亦非不恒常(“世非有常非无常”)。
5.世界有边际(“世有边”)。
6.世界无边际(“世无边”)。
7.世界既有边际而又无边际(“世有边无边”)。
8.世界既非有边际亦非无边际(“世非有边非无边”)。
9.佛死后存在(“如来死后有”)。
10.佛死后不存在(“如来死后无”)。
11.佛死后既存在又不存在(“如来死后亦有亦无”)。
12.佛死后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13.生命(一说心灵)即是物质身体(“命身一”)。
14.生命与物质身体并非同一(“命身异”)。
[注4]文化进化论:以物种进化的视角研究文化现象的一种假说。一种文化现象,思潮,宗教等(即道金斯《自私的基因》所创设的概念“觅母”Meme,或称弥母,模因)能够继承留存下来,则必定具备有其可以代代继承留存的特征,各种“觅母”在纵向的历史长河中也必定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留存的规律。比如,宗教必须要具有促使同代发扬和隔代传承的因素,如鼓励扩展信徒,鼓励抄写印刷宣讲传播宗教经典,反对异教思想等,否则这种觅母将难以长久被留存。假设有某一信仰的信条是自杀,且不鼓励扩散其教义,那么此信仰将很快就会因为信徒的自杀而不再留存于世为人所知。儒家思想支配我国历史数千年,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儒家(或者说是经改造过的儒家)通常更容易迎合执政者的意愿,也便于农耕社会的稳定统治,具有天然的政治正确性。其他如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较少具有这种特征,按照文化进化论,不具有相对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英]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牛津大学出版社,1976
[2] [美]斯蒂芬·霍金. 时间简史.[M].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原著牛津大学出版社),1988
[3] [德]伊曼努尔·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M].
[4] 释太虚.法相唯识学.[M].商务印书馆, 2011
[5] 解深密经,
[6] 瑜伽师地论,
[7] 百法明门论,
[8] 成唯识论,
[9] 五灯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