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场不断自我完善的修行——读《刀锋》有感文章
|星理学原创作品,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星星
《刀锋》,是毛姆叔叔于1944年70岁高龄时,出版的一部传世之作。至此,也终于能彻底回答《人生的枷锁》中关于人生意义的提问。
1938年《总结》出版的时候,《刀锋》还没有问世,但《总结》中提到的一系列有关人生意义的哲学思考,在《刀锋》中却随处可见。
“我想要尽量获取有关宇宙普遍结构的知识;我想要决定自己必须考虑的仅仅是此生抑或来生;我想要发现自己是否一种自由物质,以及认为自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识塑造自己这种感觉是否是种幻想;我想要知道生命是否存在意义,或者是否该由我努力去为它获取意义。因此,我以一种漫无边际的方式开始阅读了。”
“一个人信仰什么无足轻重,上帝不会因为人们是西班牙人或是霍顿都人就责罚他们。”
“我认真地苦读了卷帙浩繁的学术大作,并得出结论:人的目标只是自我的快乐,如果他为他人牺牲自我,那让他相信自己追求的并非个人满足的不过是种幻象。而且既然未来不确定,那么抓住当下的每一分快乐就不过是个常识。我断定,是非只是个字眼,行为准则也不过是人们服务于本身自私的目的而设定的。除非可以满足个人的便利,否则自由之人没理由去遵守它们。”
“我所寻求的就是这样的书,一本可以一次性回答所有困惑我的问题的书,这样所有的事情都可以一劳永逸地得到解决,我就可以毫无阻碍地寻求自己的人生模式了。”
“最终我得出结论,我永远也找不到所找的这本完整且令人满意的书,因为那样的书只能是我自我的表达。当勇气战胜了瞻前顾后,我决定必须自己为自己写这本书。”
毛姆叔叔写下这几段文字的时候,必定没有想到自己在6年后创作的《刀锋》,就是这样的一本“一次性解答所有困惑”的书。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痛苦的根源又是什么,要如何摆脱?最会讲故事的毛姆叔叔,通过《刀锋》主人公拉里的事迹,解答了这些疑问。同时,也回答了他自己在《人生的枷锁》中提出的问题。还应特别提到的是,在这部作品里,毛姆叔叔使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并且直接用了自己的真实姓名。
拉里·达雷尔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军队里,认识了一个爱尔兰籍战友。在一次遭遇战中,这个战友为了营救拉里而牺牲。拉里因此对人生感到迷惘,不明白为什么世界上会有罪恶和不幸。战争结束后,拉里既不上大学,也不找工作,按照他自己的话说,他在“晃膀子”。实际上,他是在寻找人生的意义。他丢下未婚妻伊莎贝尔来到巴黎,两年之后,又跟她解除婚约,从巴黎出发游遍世界各地,最后终于在印度找到了吠陀经哲学,参透了人生。于是,他把自己所有的财产分给了亲朋好友,返回美国,当了一名出租车司机,并写了一本书。
拉里在跟伊莎贝尔解释暂时不能结婚,要去巴黎两年的时候,说过这样的一段话:
“除非我对一些事情有了一定看法,我将永远得不到平静。这很难用语言表达,你才想说出来,就感到尴尬。你跟自己说:‘我算是老几,要在这个、那个和别的事情上动脑筋?也许这只是因为我是狂妄之徒。按照老一套行事,随遇而安,会不会好些呢?’接着,你就想到一个在一小时以前还是个有说有笑、充满生气的人,直挺挺躺在那里;就是这样残酷,这样没有意义。你没法子不问自己,人生究竟是为了什么,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还仅仅是盲目命运造成的一出糊里糊涂的悲剧。”
两年之后,他们再次见面,伊莎贝尔劝拉里回芝加哥,他拒绝了,并告诉她:
“我想弄清楚上帝究竟有,还是没有。我想弄清楚为什么世界上会有恶。我想要知道我的灵魂是不是不灭,还是我死后一切都完了。”
“我真想能够使你懂得,我向你建议的生活要比你想象的任何生活要充实得多。我真希望能够使你懂得精神的生活多么令人兴奋,经验多么丰富。它是没有止境的。它是极端幸福的生活。只有一件事同它相似,那就是当你一个人坐着飞机飞到天上,越飞越高,越飞越高,只有无限的空间包围着你,你沉醉在无边无际的空间里。你是那样欢乐,使你对世界上任何权力和荣誉都视若敝屣。”
伊莎贝拉无法理解拉里的这种思想,便在一次跟毛姆叔叔的会面中,把拉里跟她说的话告诉了毛姆叔叔,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答案。毛姆叔叔告诉她:
“有些人对做某一件事情具有那样强烈的欲望,连自己也刹不住车,他们非做不可。为了满足内心的渴望,他们什么都可以牺牲。”
“有些人对知识有种无所为而为的欲望。这不是什么下流的欲望。”
“也许他就是如此。也许单单有了知识就是满足,正如艺术家能创造一件艺术品就认为满足一样。也可能知识为了进一步追求什么的准备。”
这就是当时的拉里,对知识有着一种“无所为而为”的欲望。他觉得自己太过无知,所以读很多书,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里。希望能从书中得到想要知道的一切。而伊莎贝尔却是一个贪图物质享受的人,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灵魂,存在在两种迥然相异的精神世界里,是永远没有办法结合成伴侣的。所以拉里和伊莎贝尔解除了婚约,踏上了周游列国、找寻人生真谛的道路。
在小说的第六章,毛姆叔叔通过拉里之口,向读者揭示了人生意义的答案:
“也许就没有什么答案,也许我不够聪明,因而找不到答案。罗摩克里希那把世界看作是神的一种游戏。他说,‘世界就是游戏,在这种游戏里,有乐有忧,有道德亦有堕落,有知识亦有愚昧,有善亦有恶。如果罪恶和痛苦在创世时就被完全排除掉,游戏还能继续玩下去吗?’我将全力否定这种说法。我能提出的最好设想是,当绝对在这世界上表现为善时,恶也自然而然连带着出现。没有地壳灾变的那种无法想象的恐惧,你就决不会见到喜马拉雅山的壮丽景色。中国烧瓷的匠人能够把花瓶烧得像蛋壳一样薄,烧得造形那样优美,点缀上美丽的花饰,着上迷人的色彩,涂上粲然的光泽,但是,由于它的本质是瓷,他就没法改变它的脆弱性。如果失手落在地上,它就会变成许多碎片。根据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这世界上所珍视的一切美好、有价值的事物,只能和丑恶的东西共同存在,你说是不是呢?”
“不急躁,对人随和,慈悲为怀,丢掉一个我字,不近女色。”
“我认为一个人能够追求的最高理想是自我的完善。”
与此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拉里选择此后生活方式的蓝本:
“我喜欢体力劳动。不论什么时候,只要看书看不下去了,我就从事一个时候体力劳动。我觉得这样能使人精神振作起来。”
“我只需要甚少一点生活费;我对住宿的地方毫不在乎;一天只要吃一顿饭就够了;等我把美国要逛的地方全逛到了,我将会省下一笔钱来买一部出租汽车,自己当司机。”
“我有事情要做。我搜集了一大堆资料,预备写一本书。”
“我不在乎有人给它写书评,也不指望出售。书的印数很少,只预备寄给我的印度朋友和在法国的少数可能对它感兴趣的人。它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我写它出来只是为了把搜集到的资料处理掉,而出版它是因为我觉得只有印出来才能弄清楚它是什么货色。”
正如拉里所说的,“一个人能够追求的最高理想是自我的完善。”他最终成为一名禁欲主义者,他的这种禁欲,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放弃色欲;第二是自愿贫苦。于是他不近女色,散尽财产,并选择过一种非常清苦的生活。在书的最后,毛姆叔叔写了一段对他的评价:
“他没有野心,不要名;他最厌恶成为知名人士;所以很可能安心安意过着自己挑选的生活,我行我素,别无所求。他为人太谦虚了,决不肯使自己成为别人的表率;但是,他也许会想到,一些说不上来的人会像飞蛾扑灯一样被吸引到他身边来,并且逐渐和他的热烈信仰取得一致,认为人生最大的满足只能通过精神生活来体现,而他本人始终抱着无我和无求的态度,走着一条通往自我完善的道路,将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就如同著书立说或者向广大群众发表演讲一样。”
如果说《月亮与六便士》里穷极一生追求艺术的思特里克兰德是一种超脱的话,拉里则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一种无我无求的境界。
毛姆叔叔在《月亮与六便士》中表达的思想是:人类痛苦的根源只有通过对艺术的追求才能得以解脱,人生不过是对美的事物的追求罢了。而在《观点》中,又否认了这一点:
“首先,我发现美是个句号。当我想到美好的事物时,我发现自己除了注视和钦慕,什么都做不了。它们给我的情感是强烈的,但我没法保有它,也没法无限地重复它;世上最美好的事物最终都以让我厌倦而收场。”
“我猜想我们说的美,就是指满足我们审美感的东西,或是精神的,或是物质的,而较常是物质的。”
“我们认为美好的无疑会被另一个时代的人嘲笑,而我们轻视的则可能得到尊重。唯一恶结论是,美是和特定时代的需求相关联的,去检视我们认为美好的事物的绝对美则是无益的。”
“艺术的价值不在美,而在正确的行为。”
“一种艺术只有在所有人都可以欣赏的时候才是伟大和有意义的。”
因此,美并不是永恒的,艺术也不一定存在价值和意义,对美和艺术的追求只能暂时使我们得到解脱。只有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达到无我无求的状态,才能真正远离人生的痛苦。
作为一个普通人,很难像拉里那样活着。我想,也只有金庸武侠小说中的那些得道大师,才能真正做到慈悲为怀、不近女色又无我无求吧。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无法逃脱人生的苦难。毛姆叔叔要告诉我们的,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不断自我完善的修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获取知识,认识世界,远离低级趣味,远离欲望,从而,也远离了痛苦。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
记得网上看过的一句话: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错信万事有道、万物有恒。”
然而为什么会错信呢?我认为是因为缺乏知识,我们知道的太少了,总是被这样那样的信息误导。遇到问题,从来都没有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的精神。所以,我们都是“煎饼人”。记得我的父亲曾经跟我说过,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形,当你只知道一点点的时候,你的知识就是一个很小的圆形,周围未知的领域也很小,你就以为你知道的很多;而当你的知识越来越多,你身边未知的领域也越来越大,你就会觉得你很无知。知道的越多就越无知。追求知识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
王小波说: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而我认为,人世间的痛苦都是来源于欲望得不到满足。所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唯有消除欲望,人才能够远离痛苦。而消除欲望的唯一方法就是不断修行、探索,不断自我完善,追求知识,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我们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都不一样,这是因为我们都是天性和环境的产物,也是由于我们每个人的悟性不同。我始终认为人生是一个自我取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你追求的是什么,艺术之美也好,精神生活的富足也罢,都不存在什么意义和价值。你只需要享受这个过程,做那些你喜欢的事情。就像罗曼罗兰说的:
“生命本无价值,除非你选择赋予它价值;幸福也不存在,除非你去创造;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明白人生没有意义,但我依然热爱生活。我热爱读书、热爱写作、热爱跑步,这些看似毫无意义的事却能充实我的精神世界,让我不再愚蠢可笑、不再彷徨无措,也不再惧怕孤独。我总是说,我是一个一直在修行和探索的人,我在读书和写作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而当我读不进书写不出字的时候我就会跑步,享受大汗淋漓带给我的快感,同时,也让我头脑清晰。而我做这些,无非是因为我喜欢而已。
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什么是真正属于我的,唯有我获得的知识,它将伴随我一生,让我远离低级趣味,远离欲望和诱惑,也自然远离了痛苦。
人生就是一场不断自我完善的修行,这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而生活之美在于每个人的行为都应该符合其天性和职分。
愿世界和平。
下面摘录毛姆叔叔的名言:
根据我三十年的经验,一件婚事把地位、财产、双方的处境都考虑到,要比爱情的结合好十倍。
你知道,一个人什么都做不了时,他就成了作家。
我的确爱你。不幸的是,一个人想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却免不了要使别人不快乐。
再没有比勇敢忍受别人的灾难更容易的了。
道德家总想说服我们,把性的本能和爱情看作是两码子事。他们总倾向于把性说成是一种附带的现象。
爱没有情欲,就不是爱,而是别的东西;而且情欲并不是由于满足而是由于阻挠变得强烈的。
情欲是不计代价的。巴斯噶说感情有其为理智所不理解的理由。情欲控制着感情的时候,感情就会发明一些不但言之成理的理由,而且可以充分证明世界在爱的面前可以为了爱完全毁掉。它使你相信牺牲荣誉是值得的而蒙耻受辱是便宜事情。情欲史毁灭性的。如果它不毁掉人,它就死掉。到了那时候,一个人才会废然若失,发现自己虚掷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熬受因妒忌引起的剧烈痛苦,蒙辱含垢,忍气吞声,把自己的全部柔情蜜意,自己灵魂的全部财富,都浪费在对方身上,而对方不过是只破鞋,一个蠢货,是自己制造许多梦想的一个借口,连一块橡皮糖都抵不上。
钱能够给我带来人世上最最宝贵的东西——不求人。
一个作家成年累月地写一本书,也许呕心沥血才写成它,但是,被人随便放在那里,一直到无事可做时才会看它;想到这里,我感到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