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六,传习录。
2017-08-16 本文已影响0人
贇贇的政
八月十六,传习录。
王阳明引用了儒家和道家的本体论思想,把主要是以封建义理为核心的良知上升到本体的高度,他主张,良知和万物一体,万物也都在良知之内,心和良知,天理都是相通的,既是宇宙本原,又是万物主宰,又是内心的崇高德性的标准。治理天下是儒家的目标,儒家是入世的,而佛教既是入世的,更是出世的,佛教的最高目标是治理众生的心灵,使众生都能脱离生死,超出六道轮回,进入一个超时空的最理想的世界。在王阳明看来,儒释两家都旨在存养心性本体,但功夫有所不同,儒家养心不脱离事物,佛教则以事物为虚幻,一概置之不理,从而坠入虚寂。在谈论良知和天地万物的关系的时候,良知被王阳明赋予了普遍存在的意义,强调人类与宇宙万物皆归于良知,统一于良知。良知则是天理中的准则,物体是依据天理准则而运行,变化的,天理主宰着天地,也主宰着人的心性。顺乎天理,就是自然,自然就是永恒。这里虽然讲人与万物有一气相通之处,但总的来说,还是强调灵明,也即是良知是万物的主宰存在的依据。王阳明认为,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也不能离开物存在。人生下来,整个心都是纯净得,安静的,与天体是一致的,受到了外物的感触后,产生运动,在运动中,精神上有了反应,于是人的内心被外物所迷惑,于是便有了要教化人类的愿望和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