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醒的过活》

2023-03-25  本文已影响0人  啊大甘

20230326《警醒的过活》(《晴耕雨读好教师》第三辑)

摘录:

1、 有一句话说得很有意思:手里拿着锤子,就会到处发现钉子。如果我们一直保持一个教师的敏感,就会发现可用到教学中的材料如源头活水,取之不竭。在对教材作充分的文本细读、不喧宾夺主、不满堂灌的基础上,适当引人丰富的高质量的材料,对保持课堂的大容量和新鲜度,会很有帮助。

2、 诗歌的本质:捕捉生命中的诗意一一通过文字的排列和节奏、音乐性等——最终形成诗歌。

思考:

一、 时刻保持敏感的态度

      教师的敏感来自于教育和对学生的警醒,这种敏感源自于对学生课堂的丰富。在当下的课堂几乎是追求统一的模式,也有一部分老师会出一些所谓的“偏方”,把课堂弄得像大型剧场一般,绚丽多彩,令诸多看客神魂颠倒。与其是一场教育盛会,倒不如说是一场盛大的演出。所以现在的教学出现众多怪相。

      不思考学生,思考看客。在我的身边就有那么一批所谓的教研团队(就是一个科组所有的老师),每次磨课后不去研究学生学习情况,却一门心思的去揣摩听课老师们的反应,全然把重点放在了听课老师们手中的那一份评课单上,似乎只有这张单才是课堂的处方可以医治自己课堂诟病和不足。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全然不顾。特别是在一些具有功利性的课堂之上,为了博得评委们的好感,在授课之前,老师不把精力放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却费尽心思的去猜想这次听课的有哪些老师,这次听课的老师喜欢怎样的课堂?每每去听别人上课,我总是回想起当初一位语文老师评课时说的,既然耗费了时间去上这节课,听课的老师都牺牲了自己的上课时间,多少还是要整出一些花样的。或许我们的对于上课的理念不同,我不知道这所谓的花样对于课堂有没有什么价值。或者是说这种花样对于学生的学习到底有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怪相之二,有些学校、有些的班级、有些的学生只要一上开放课,似乎大家都是学神附体(学霸都不够资格),课堂瞬间也流畅了,学生也变的聪明了,课堂纪律也变的高效了,似乎这个时刻所有的学生都是拿到了保送清华、北方的天才一般。老师问什么都会得到回应,且是高超的回应。当然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不懂事的老师,故意整出几个能够凸显教师地位的问题,让学生时刻记住自己的地位。关键是这种课还能够得到所有听众和看客的缪赞。好像这堂课就是读师范的时候教授所指的课堂,也只有坐在这里的学生才配的上学生二字。所以上完之后,大家所赞我认为无非就两个点:老师真厉害,还得是他上,还是这老师厉害,亦或是这些学生真的是厉害,如果是我教我也能达到这种效果。至今我也没有明白为什么老师们会产生这种认识,至少我每次听完这种课我只是暗暗的叹声气……

二、 捕捉生命中的诗意

      感受诗歌的意义就是体会生命的精彩和意义,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望,倘若都能做到如此,那是多么崇高的境界。这或许是教育的价值所向,对于诗歌与生命的融合暂且不说学生能都做到,就以我们自己的身份来看,也是不容易的,至少我与诗歌的情意还未达到你情我浓的地步。对我而言诗歌就是一种把句子缩短了的表达,对于学生而言或许诗歌就是一种咬文嚼字的过程。既然诗歌是赋予生命以美好,那么前提是否应该是满足美好的生活做条件,一个连吃穿都不能保证的人,还如何去体验诗歌赋予生命的美好。

      与其说是去体验诗歌的美好,还不如说是让学生去感受生活的富足。在诗歌教学中我们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大家要学会感同身受。我不知道大家对于“感同身受”这个词是如何去理解的,就像我们那边的人(川渝),在八九十年代时对于榴莲这个词我仅仅是停留在想象中的。第一次在老家听别人说榴莲吃起来就像吃米田共一样,所以我对榴莲的认识就是同米田共一样的恶心。直到自己来到南方第一次尝试了这种物种之后,才知道并不是他们说的那么恶心。至少对于现在的我来讲是一种美味。难倒那时候你也让我去感同身受吗,那只会打开我邪恶的脑洞。所以诗词的美好应该是建立在真实可感的生活之上的。说这么多我想强调的就一句话:不要总是告诉学生这首诗写的有多美,要去教会学生怎么感受自己生活中的美。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