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别人能够一周读一本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3520627/ed1e49ec1fb563bb.jpg)
“为什么别人能够一周读一本书,甚至一天一本?”
“因为他读书多,脑子转得快!”
这是一位朋友给我的解释。细想之下不无道理,“刀不磨不成器”,脑子也该是越用越灵光的嘛。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似乎博览群书,学富五车的人领悟能力也很强。对他们而言,一目十行似乎已经内化为一种本能一样。
但是,我觉得那样“大师级别”的人物,绝非是读书求快“练”出来的阅读神速,而是长期积累而来的“技能”。
谁不想自己是满腹经纶的呢,于是会焦虑自己读书为什么那么慢,其实,有时候,我们之所以读得慢,其根本原因还是心不静。
心态平和,心无旁骛,注意力集中,看进心里去了,自不会太慢。如若三心二意,心中有事二三,不能专注,大脑定会分工在三三两两之事上一些,此时若还想顺畅地识字知义懂其涵义,定是会有些困难的。似乎脑回路都被拉长了好多,其因只不过是没有专心致志,两三事由在干扰你而已。此刻不妨想想没有专心读书时的情景吧:眼睛盯着一行字好久了,猛一回神儿突然意识到就在刚刚我脑子里想的是那天我与好友去某地玩的场景,并没有在想书中句读字词之事。通俗讲就是我们读书跑神儿了。
我个人一直这么认为,读书是一件培养心性,愉心静神的事情。读书,会让人由心而生发出一种幸福感—— 满眼皆风景,满心皆美好的惬意与悠悦。读书不能一味求快,凡事“欲速则不达”。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不能说我觉得自己读书太少,知识匮乏,就昼夜不息囫囵吞枣地读上成千上万本,那完全是白费功夫,收效并不大。我想,是有这么一类人存在的——觅得一本好书,爱不释手,百读不厌,坚信“读书在精,不在多”,一本书“读百遍”,每遍都会有不一样的体会。手执一书,如遇一生的知己。他们读书也很慢,精读细品,甚至密密麻麻做旁注。然而,就这么一本一本的读,获得的东西定然会是扎扎实实的,收获的也并不只是书中文字,个中道理了,还有充盈饱满的内心以及人生大道,生活体悟吧。
读书该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而不该是为了某种目的去读,越是这样越会焦虑,就像你想从书中获得某个问题的答案而翻书阅卷,找到答案自是欣喜若狂,遍搜不到,便会些许焦虑不安。读书多了,容颜自会改变。读书,也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若一个人因读书变得酸腐孤僻、自视清高,才是对书最大的亵渎。读书越多,理应越来越宽容,越来越仁爱。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无须强求自己一周读很多很多书,也无须纠结于自己读书太少,读一本收获一本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