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安全感最大来源是妈妈的陪伴
班里有个孩子叫小宝,已经来了将近一个月了,还是每天哭哭啼啼喊“妈妈”,虽说跟刚开始的时候比有改善了,但成天像个“轰炸机”一样“嗡嗡嗡”,不仅很影响班里其他孩子的情绪,还影响上课的气氛,班里的三个老师甚是苦恼。
饶是我们用足了耐心去安慰,但是“收效甚微”,小宝小朋友融入集体生活的状况并不是很好。除了吃饭睡觉偶尔玩一会儿蒙氏教具,大部分时间都是沉浸在自己的小情绪里,嘴里会一直念着“妈妈接,爸爸接”。
这样看来,这个孩子应该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之前了解过小宝小朋友的家庭情况,他还有个一岁多一点的弟弟,而他的妈妈大部分时间都是关注弟弟比较多,对于小宝小朋友的日常生活多数是他的奶奶在照顾。
有一天早晨,小宝来上学是他妈妈送过来的。刚开始的时候小宝小朋友情绪还算平稳,但是当他坐在椅子上开始换鞋子的时候,他的情绪就开始有波动了,眉头一皱脸一拉,他就带着哭腔嘴里开始念“妈妈、妈妈”。他的妈妈蹲在他面前,一边给他换鞋子,一边有些不耐烦地跟我抱怨:“真是的,都上了这么久了,也不知道有什么好哭的。”听她这么一说,我挺尴尬的,于是也只能安慰她:“孩子刚入学有情绪是正常的,过段时间会好的。而且这几天小宝已经有进步了。”
小宝妈妈听了我说的也没再多说什么,我接过孩子的书包和水杯,然后引导孩子跟妈妈告别,孩子孩子一边哭一边念,也没多少心思告别,然而他的妈妈只是匆匆地说了声“再见”然后就转身离开了。小宝站在门口看着妈妈的背影,哭得更大声了,无奈我只能先将他带到教室里,放下书包水杯再安慰。
看着小宝妈妈对小宝的态度,我觉得有点一言难尽。
每个妈妈应该都是爱孩子的,但是对孩子的爱是多是少,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却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的。我想小宝的妈妈应该是爱小宝的,但是却没有小宝想要的那么多,所以一旦他离开妈妈或者离开熟悉的环境,他就会焦虑,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见到妈妈,当妈妈离开他的时候,妈妈也没有告诉他什么时候会回来。根据这一次小宝妈妈送小宝上学时的态度,也可以看出来,像小宝这样的性格他的妈妈或许也并不太喜欢甚至是有点“嫌弃”。
然而,孩子的性格有一部分是天生的,也有一部分是受后天影响的,而后天影响的最大一个因素来源于孩子的母亲,母亲的关爱,母亲的陪伴,以及母亲的榜样,都将影响孩子的成长。
有妈妈高质量陪伴的孩子,会比较独立、开朗,因为他从妈妈身上得到了足够的安全感,他知道妈妈一直都会陪伴他,哪怕暂时看不见也知道妈妈马上就会回来。妈妈的高质量陪伴,还包括了妈妈带着孩子去探索未知、寻找新鲜,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环境,满足他的好奇心,鼓励他去发现,只要他见识得足够多,那么他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就越强。
我知道小宝小朋友总有一天会适应集体生活,但是却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现在我能做的就是在能力范围内给这个孩子更多的拥抱,带着他慢慢尝试接触不同的事物以及身边的人,给他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更重要的是有足够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