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族诞生
在地球上,在动物界,在灵长类哺乳动物界(无一例外都是群居动物),任何动物的群体内成员数量都有一定的限制。
黑猩猩以及倭黑猩猩的群体成员数量一般不超过二十只,大猩猩一般不超过三十只,长臂猿(目前发现共有16种)一般不超过五六只(一个小家庭),狒狒(有五种)及许多种类的猴子一般在十几只到百余只之间。
可是,我们从未知道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一个群体内大概究竟有多少只(或个)。
目前,我们尚未发现是哪些具体的复杂的因素造成同为灵长类动物的大家族内部不同种类的群体成员数量的差别。不过这也并非我们今天要诉说的主题。
事实上,大多数具体的种群内部的成员数量都不约而同的受到了所在区域的资源是否丰富的影响,意为资源多则群体内成员数量多,资源少则成员数量也少,这很好理解。可是当我们假设某一块足够大的区域内资源足够丰富,那么群体的数量也可以无限增长吗?
答案是否定的。迄今为止,在大自然里,在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里,极少有突破一百只的群体存在。因为随着群体内成员数量的增加,种群就势必分裂,总会有一些成员离开原先的群体另组家园。
一百多,就是一个难以逾越的上限,显然,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已经和资源的多少毫无关系,那么,究竟是什么不为人知的原因呢?
交流!
而智人语言的出现,打破了地球上的这一规则。
不过,绝大多数情况下,自然界不存在“单位区域内有无限资源”的地方,而一百多个人也不可能一股脑儿在一起进食,然后在几天之内把资源很快消耗完毕,之后迁移到另一个资源充足的地方。大多数情况下,随着成员数量的增加,由于资源的不集中化,一个智人群体也许会分化为两个或者更多更小的群体,每一个小群体的活动范围也会相应的增加,他们在平时各自活动,有“特殊情况”再合并一起。
所以他们的群体形式转化为另一种更为灵活的组织一一氏族。
氏族内部的两个或以上群体,可能有相同的血缘,共同的祖先;有共同的语言,各自的活动范围,他们之间或许会时不时的交换一些工具、食物等,或许存在一定程度的联姻,当其中某一个群体受到天灾时,他们或许允许到自己的地盘上采集打猎,如果遭受别的人类群体抢夺领地资源,他们会彼此合作、强强联合、共同抵抗。当然,他们也有可能在食物不充足之时,联合起来,共同抢夺其它群体的领地和食物。
语言,是群体得以“抱团”结合成氏族的关键因素。也因此,直立人时代(没有成熟的语言)以及之前的时代永远不可能形成氏族。即使血缘同源的两个或者更多的直立人群体,也许刚开始分开后,彼此之间的人们还互相认识、熟悉,可是仅仅一代人之后,仅仅几十年时间,那些同胞兄弟姐妹相继死去,他们的后代已经不知道旁边的那个群体和自己有什么关联,而用不了几代人的时间,即使他们有着相同的血缘,可他们已经成为两个全新的独立的群体,早已老死不相往来,甚至相互忌惮。
因为直立人没有语言,难以沟通、交流,建立信任。
而智人氏族间的群体之间,推一步讲,如果假使在和平年代没有太多的交流,自然也不可能互相玩耍、帮助对方抓跳蚤等,甚至即使氏族内群体之间的几个人可能连面都没照过,但是,只要一说起他们共同的祖先、某个首领的光辉事迹、某次重大的事件……他们便滔滔不绝,彼此惺惺相惜、相见恨晚……
没有语言,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氏族“历史”意义:
氏族是一种新型的群体模式,它打破了生命“历史”中几千万年乃至一两亿年中群居哺乳动物以群为单位生存的传统自然模式。
氏族影响:
一:氏族不仅仅是群体内成员数量的增加。在语言诞生之初,交流信息与思想都是以群体为单位,而氏族(一般情况下成员数量要比群体多)的产生,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播范围,促进了一些需要许多人的共同智慧碰撞才有可能发明的工具,帮助每一个人了解到更为丰富的语言世界。
二:如果说有了语言之后,智人群体在自然界动物地位显著提升,那么氏族的形成,毫无疑问,使智人成为地球上最为强大的团队,此时,在动物界,除了智人的不同队伍之间,在整体上而言,这一物种已经没有了对手。(当然,落单的人除外)
很有可能,此时的智人已经处于地球上食物链的最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