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谋40例:应变-应对大全(五)
中国智谋40例:应变-应对大全(五)
38、旁敲侧击,淳于髡谏齐威王
【原典】
淳于髡是齐威王时候的人。他虽然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却幽默风趣,能言善辩,常常在笑谈之间讽谏齐威王。
齐威王即位后,沉湎于酒色之中,好几年不理国事,左右大臣都不敢劝谏。淳于髡去见威王,说有一个谜语要他猜。威王最喜欢猜谜语了,便催淳于髡快说。淳于髡于是说,“有只大鸟,停在王宫的庭院里已经三年了,既不飞也不叫。请大王猜猜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
威王回答说:
“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这以后,威王开始内治国政,外收失地,称霸天下。
齐威王八年,楚国发兵攻打齐国。威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求救,叫他带一百斤金、十驾马车去送给赵王。淳于髡忍不住仰天大笑,连系帽子的带子都笑断了。威王问他是不是嫌带去的礼物太少。淳于髡说:
“岂敢,岂敢。我只是想到一件好笑的事情罢了。”
威王一听是好笑的事情,连忙叫淳于髡讲给他听。淳于髡于是说:
“今天我从东边来时,看见路旁有个种田人在祈祷。他拿着一个猪蹄子、一杯酒祷告上天保佑他五谷丰登,米粮堆积满仓。我见他拿的祭品很少,而所祈求的东西却太多,所以笑起来了。”
齐威王当然听懂了他的意思,便把去赵国的礼物增加到一千镒金、十对白壁、一百驾马车。
淳于髡到赵国献上礼物,陈说利害关系.赵王发出精兵十万支援齐国。
楚王听说后连夜退兵回国了。
齐威王非常高兴,在宫内设酒宴为淳于髡庆功。
威王问淳于髡要喝多少酒才会醉,淳于髡回答说喝一斗酒也会醉,喝十斗酒也会醉。威王觉得他真有意思,既然喝一斗就会醉了,怎么还能喝十斗呢?因此要他讲一讲这其中的道理。淳于髡于是便说起了他的酒经:
“如果大王当面赏酒给我喝,执法官站在一旁,御史官站在背后,我战战兢兢,低头伏地而喝,喝下了一斗就会醉了。如果父母有贵客来我家,我恭谨地陪酒敬客,应酬举杯,喝不到两斗也会醉了。如果有朋自远方来,相见倾吐衷肠,畅叙友谊,那就要喝上个五六斗才会醉了。如果是乡里之间的宴会,有男有女,随便杂坐,三两为伴。猜拳行令,男女握手也不受罚,互相注目也不禁止,自由自在,开怀畅饮。这样,我就是喝到八斗也只会有二三分醉意。如果到了晚上,宴会差不多了,大家撤了桌子促膝而坐,男女都同坐在一个坐席上,靴鞋错杂,杯盘狼籍。等到堂上的蜡烛烧尽了,主人送走客人而单单留下我,解开罗衫衣襟,微微能闻到香汗的气息。这时,我欢乐之极,忘乎所以,要喝到十斗才会醉。所以说,酒喝过头了就会乱来,欢乐过头了就会生悲,世上的事情都是这样的啊!”
齐威王听了他这一段精采的酒经,沉思了好一会儿,然后说:
“讲得好啊!”
于是戒掉了通宵达旦饮酒的坏习惯。
【新说】
既不同于郭舍人的指桑骂槐,又不同于触龙的循循善诱,淳于髡采用的是旁敲侧击的手法。
指桑骂槐激烈,循循善诱委婉,旁敲侧击则是幽默。
激烈是猛击一掌,是强心针;委婉是细雨滋润,是润滑剂;幽默则妙趣横生,意味深长,是开心果,酸梅汤。
无论是指桑骂槐、循循善诱,还是旁敲侧击,都是一种说话的艺术,应对的计谋。
这种艺术或计谋是相对于直言相告而说的,因此,它的发达的确有君主专制的因素在内。因为它使说话人既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又不至于触犯龙颜。
不过,即便是在高度民主的现代社会里,“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情况依然是很常见的,所以,说话的艺术和应对的计谋依然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发达的时代,公关部成为各家公司必不可少的重要部门,公关小姐公关先生成为少女少男们热中的职业,公共关系学成为热火的学科,既然如此,这种艺术和计谋是不是也会顺理成章地热起来了呢?
【典源】
旁敲侧击:语见《聊斋志异·新郑讼》但明伦评(会校会注会评本):
“事有难于骤明者,有得其端倪而不能以口舌争者,非旁敲侧击,用借宾定主之法,则真无皂白矣。”
淳于髡谏齐威王:事见《史记·滑稽列传》。
39、循循善诱,触龙劝说赵太后
【原典】
战国时代,赵孝成王继位的时候还很年幼,母亲赵太后代行国政。不久,秦国加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请求齐国出兵援救,齐国要求赵国把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去做人质,然后才肯派出援兵。赵太后舍不得长安君,大臣们纷纷劝说。赵太后恼怒地说:
“有谁再来劝我送长安君到齐国去,老娘就要吐他的口水了!”
老臣左师触龙说他想拜见太后,太后不好不接见,但却怒气冲冲地等着他来,看他要说些什么。
殊不知触龙并没有提送长安君到齐国去的事,而是来拜问太后的身体。
他先问了问太后的起居情况,太后告诉他说行动不太方便了,出门全靠坐车。
然后又问太后的饮食,太后告诉他说主要是喝点稀粥罢了。触龙也说了说自己的情况,不外乎是些老年人常见的毛病。同病相怜,同龄人相通,太后的脸色慢慢好起来,怒气没有了。
这时,触龙对太后说:
“我有个孩子名叫舒祺,排行最小,不大成材。但我已经老了,心里总还是疼爱他的啊。我想请求太后准许把他补充到侍卫队里去了,让他保卫王宫。我也就算放心了。”
太后说:
“好啊!他今年多大啦?”
触龙说:
“十五岁了。虽然年纪还不大,但我却想趁自己还没死的时候把他拜托给太后您。”
太后说:
“男人家也知道疼爱小儿子吗?”
触龙回答说:
“怎么不知道疼爱呢?说不定还超过妇女们呢!”
太后不禁笑起来了,说:
“还是妇女们更疼爱她们的儿子吧。”
触龙终于不失时机而又一点不露痕迹地引出了正题:
“可老臣觉得太后疼爱女儿燕后超过了疼爱小儿子长安君呢。”
太后说:
“您错了,我疼爱她可不如疼爱长安君啊!”
触龙说:
“父母疼爱子女,就得替他们作长远打算。当初燕后出嫁燕国时,您老人家非常舍不得,哭个不停,悲伤她嫁得太远了,她走后您也很思念她吧?
可每逢祭祀的时候,您却为她祈祷说:“千万别让她回来啊!”这是因为您替她打算,希望她的子子孙孙永远继承王位,所以虽然想念她还是不希望她回来。”
太后说:
“是啊。”
触龙说:
“可您对长安君就不是这样的了。您想想看,无论是赵国还是其它诸侯国,过去那些子孙后代被封为侯的,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多少在位的呢?”
太后想了想说:
“很少了。”
触龙说:
“这说明他们中间有的是自身遭到了祸患,有的是子孙遭到了祸患。难道诸侯们的子孙就一定不好,一定不能继承王位吗?不是。只是因为他们地位虽高,养尊处优,自己却没有什么作为,没有建功立业。现在长安君正是这样啊。您老人家给了他一切,却舍不得让他去为国出力,建功立业。一旦太后作古,长安君靠什么在赵国自立呢?所以老臣觉得太后为长安君打算得不够长远,不如对燕后那样疼爱啊!”
太后终于想通了,说:
“好吧,就请您安排吧!”
于是赵国为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送他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也就出兵援赵了。
【新说】
触龙可真算得上是一位思想教育工作的大师啊!
杜诗《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正可借作触龙言说特色的写照:妙就妙在“知时节”而又“潜入”“细无声”。
正如《古文观止》编者所评论,触龙说赵太后是“句句闲语,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
他先从闲谈家常入手,用亲切而富于人情味的语言去打动赵太后的心弦,解除了她的防御武装,创造出一种融洽友好的气氛。接着抛出自己儿子的问题,说到父母对子女的疼爱,使太后不知不知觉地落入彀中。然后借着燕后作反衬,不露痕迹地引出长安君来,若有若无,似说非说,最后才苦口婆心,全面陈辞。待太后发觉他的意图时,早已被浸润透彻,心悦诚服了。
这就是循循善诱的上乘功夫。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当然也是一种计谋,一种夺人心志,征服灵魂的计谋,只不过穿上了一件真诚关心的外衣罢了。当然,我们宁可不把它当成一件外衣,不把它看作一种赤裸裸的计谋,而让它保留更多真诚和关心的人情味!
【典源】
循循善诱:语出《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触龙劝说赵太后:事见《战国策·赵策四》。
40、指桑骂槐,郭舍人巧助乳母
【原典】
汉武帝时,有一个很受武帝喜欢的倡优叫郭舍人。作为倡优,郭舍人的职责是以说俏皮话开玩笑等来使皇帝高兴。他说的俏皮玩笑话虽然听起来不怎么正经,但却往往很有道理。因此,武帝对他另眼相看。
武帝小时候有个乳母姓侯,是东武县人氏。乳母对武帝很好,武帝对她也很有感情,虽然长大做了皇帝,仍然称她为大乳母。
大乳母经常去见武帝,通常一个月就要去年次。当然,武帝日理万机,不可能每次都见她。但即使不见也要叫身边的宦官送些衣料等东西出来赏给她,还经常给她一些吃的喝的。有一次,大乳母给武帝上书,说某地有一片公家的田土,希望能同意借给她种植。武帝读到上书后便召大乳母来见,问她是否愿意要这片田上。大乳母回答说愿意,武帝便下诏封给了她。总之,凡是大乳母有什么要求,武帝都是尽可能满足她,以报答她过去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由于武帝对大乳母这样好,当时的公卿大臣都要敬重她几分。但也带来了另一方面的问题,就是她的儿女子孙甚至奴仆都因此而骄横起来了。他们竟敢在京城长安的大街上阻拦人家的车马,抢夺人家的衣服,真是无法无天了。
这些情况被人告进了宫中,武帝知道后非常气愤,但又不忍心治大乳母的罪。常管这方面的官吏知道武帝的难处,便建议把大乳母全家迁徙到边远的地方去。武帝同意了。
诏书发出,大乳母才感到问题严重,只怪自己平时居功糊涂,没有加强对家人的管束。现在后悔已来不及了,但自已又实在舍不得离开武帝去边远的地方。怎么办呢?这时,大乳母想到了郭舍人。对,去求求他,兴许他有办法让武帝改变主意。
说动就动,大乳母立即去拜见郭舍人,见面就哭诉了一番。郭舍人都她临行前去向武帝当面告辞,告辞后便做出舍不得的样子,下殿边走边回头看武帝。
大乳母果然照郭舍人的话去做。她请求临行前去向武帝告辞,武帝同意了。于是,她上殿去见武帝。见完后下殿,她边走还边回头去看武帝,眼里饱含着依依不舍的泪水。
这时,站在武帝旁边的郭舍人突然大声骂了起来:
“嘿!你这个老女人怎么还不快走呢?陛下现在已经长大了,难道还要靠你的奶来养活他吗?你还边走边回头干什么呢?”
武帝一听这话,倒像是在骂自己一样。想想也是,她毕竟把自己喂养大了啊!现在怎么好把她赶走呢?于是,武帝下令叫大乳母回来,赦免了她的罪过,只是要求她加强对自己家里人的管束,不再迁徙到边远之地去了。
【新说】
一般意义上的指桑骂槐,往往是指泼妇骂街的看家本领。这在鲁迅的《狂人日记》里有很传神的描写:
“昨天街上的那个女人,打他儿子,嘴里说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她眼睛却看着我。”
指着桑树骂槐树,指着这个骂那个,这就叫指桑骂槐,同义的说法还有指猪骂狗,指鸡骂狗等。
作为计谋的指桑骂槐当然不只是泼妇骂街那样简单。稍有骂得不合时宜,骂得不艺术,那可是要掉脑袋的呀!
以郭舍人指大乳母骂汉武帝来说,那真是太岁头上动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的。而郭舍人之所以敢这样,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在武帝面前的特殊身分外,还有赖于他对武帝和大乳母之间关系和感情的洞悉。所以,凡为计谋,说到底,都离不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大原则。
做到了这一点,又抓准了时机,所以才有郭舍人那起死回生的一骂啊!
具有这种起死回生的骂人本领的,在历史上不乏其人,著名的如战国时代有淳于髡、优孟、优旃,与郭舍人同代的也还有东方朔等,他们被《史记》作者司马迁称为“滑稽”人物,实际上是一些非常了得的特殊人才,所以,司马迁不仅为他们立传,与王公贵人们同列,而且还赞叹他们,“岂不亦伟哉!”
嬉笑怒骂,皆成伟人。
由此看来,骂人也的确大有学问可钻研,大有艺术可讲究啊。难怪荣宁二府里那些难缠的管家奶奶们个个都练就了这一身本事:“错一点儿她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她们就指桑骂槐。”
【典源】
指桑骂槐:“三十六计”第二十六计:“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语另见《金瓶梅》第六十二回:“他每日那边转桑树骂槐树,百般称快。俺娘这屋里分明听见,有个不恼的?”
郭舍人巧助乳母:事见《史记·滑稽列传》后附褚少孙补。
41、激而行之,苏秦气张仪入秦
【原典】
苏秦和张仪都是鬼谷先生的学生,他们从鬼谷先生那里学成后,便各自去游说诸侯,希望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张仪先到楚国去,结果不仅没有游说成功,反而被楚相手下的人诬陷,说他偷了楚相的玉璧。他们把他捆起来痛打了一顿,然后驱逐出国。
张仪回到魏国自己的家后,妻子责怪他不该去读书游说,以致遭此侮辱。
他却伸出舌头问妻子自己的舌头是否还在,把妻子惹得笑起来了,告诉他舌头还在。张仪说:
“只要我的舌头还在,这就够了!”
那时,苏秦经历一番磨难后己在赵国立稳了脚跟,正致力于联合纵向的六个诸侯国共同抗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苏秦希望有一个合适的人到秦国去掌握大权。想来想去,他想到了自己的同学张仪。于是便派人到魏国去找到张仪,并叫这人怂恿张仪到赵国去求见苏秦、以便得到高升。
张仪正在家里闷闷不乐,听了来人的鼓吹后,心想也是:既然同窗好友已在赵国执掌大权,自己何不去拜访拜访?说不定可以有所作为呢?
于是张仪便到赵国去拜见苏秦。殊不知苏秦命令手下人既不引见,又不许放他走了,就这样拖了好些天才接见他。接见时,苏秦只让他坐在堂下,到吃饭时竟然赏给他仆人们吃的东西。张仪又羞又怒,正想发作,苏秦却先斥责他说:
“以你的才能,却让自已落得这样困辱。我难道不可以推荐你而使你富贵吗?只是你值不得让我推荐罢了!”
说完便叫人赶张仪出去。
张仪完全设想到过去的同窗好友竟然如此翻脸不认人,恨得咬牙切齿,发誓要找一个强大的能够战胜赵国的国家去立住脚,然后来报这奇耻大辱。
这个最强大的国家当然就是秦国了。
张仪一离开苏秦,苏秦马上就找来一个心腹,对他说:
“张仪是当今天下难得的人才,就连我恐怕也不如他。我之所以羞辱他,是以此来激发他的心志,使他一怒之下到秦国去争取掌握大权,而不沉溺于一些小的利益上。现在你赶快去设法接近他,与他一起到秦国去,尽全力支持他接近秦王,掌握秦国的大权。事成之后再告诉他我的好意,这样,他就会设法让秦国不做对我们赵国不利的事。”
苏秦又向赵王报告了自已的计谋,请赵王拨出许多金银财宝供暗中支持张仪使用。
苏秦派去的人与张仪同住在一个旅馆里,慢慢接近他,尽全力支持他,二人结拜为生死之交。张仪得到帮助,又竭尽自已的全力,终于得到秦惠王的信任,被拜为客卿,大权在握。这时,苏秦派去的人向他告辞回国,他坚决不许,说是正要报恩,岂可离去。苏秦派去的人这才向他说明原委,尤其说明了苏秦羞辱他的好意。张仪听后恍然大悟,不禁感叹说:
“唉!我已在苏君的计中却还一点也没察觉,我不如苏君是很明显的了啊!请你为我谢谢苏君。有苏君在,我怎么敢奢谈攻赵呢?有苏君在,我又凭什么去攻赵呢?”
【新说】
激而行之就是运用激将法使人激动,使人感情冲动而按刺激发出人的意愿行事。它是一种驾驭人,调动人的计谋手段,所以又称为激将计。
俗话说:“请将不如激将。”如果苏秦正面请张仪到秦国去如此这股,张仪未必肯听他的。相反,采用激将法挑动,他就完全按苏秦的意图去行事了。
刺激手段可以是言语,也可以是行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挑起被刺激人的激动。这种激动可以表现为气,可以表现为怒,也可以表现为羞辱。无论他气也好,怒也好,羞辱也好,只要他按照我的意愿去行事就成。所以,行激将计的人有一种暗中操纵人的快乐。
享受这种快乐的人往往是老谋深算,沉得住气的,他看着你激动,看着你跳,看着你含血喷天,自己心中却暗自好笑。而那种给他提供快乐的计中人则往往是性情急躁的人,心高气傲的人。当然,遇到惯于激将、煽动的一流专家,像苏秦、诸葛亮一类,你就是不爱激动的人,你就是精明过人的人,就像张仪、周瑜那样赫赫有名的谋略家,也难免被激得死去活来,乖乖地做了计中人还不自知呢!反过来也有另一种情况,遇到那些“死猪不怕开水烫”
的“死皮”,任你是苏秦,任你是诸葛亮,也把他无可奈何,像司马懿那样的人,你诸葛亮就是用女人衣服去羞辱他,刺激他,他反而把它穿上跳起舞来,你有什么办法呢?不但激将不了他,享受不到操纵他的快乐,反而气坏了自己。
除了性格的原因外,还有更重要的一条法则,就是决不能让被刺激的人看出你的意图,一旦看出,计就不成为计了。很明显,无论是苏秦激张仪入秦,还是诸葛亮激孙权、周瑜抗曹,都是在没有被看破的情况下成功的,而诸葛亮激司马懿出兵之所以失败,还不是因为司马懿看穿了诸葛亮的企图。
【典源】
激而行之:语出《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苏秦气张仪入秦:事见《史记·张仪传》。
42、束緼(藴yùn)请火,蒯通迂回荐隐士
【原典】
蒯通是西汉有名的辩士。他曾为韩信出谋划策,劝韩信自立为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韩信没有听他的劝告,后来果然“兔死狗烹”,被刘邦处治。韩信临死前悔不该没听蒯通之言,刘邦因此把蒯通捉来要处死。蒯通对刘邦说:
“人各为其主,以前我跟韩信就只知为韩信考虑而不会为你考虑,那时大家都在争霸天下,你难道能把所有曾经反对过你的人都杀死吗?”
刘邦听后,赦免了他的罪过,蒯通便列齐地去了。
当时,刘邦的长子刘肥任齐王,以曹参为相国,礼贤下士。蒯通到齐地后被曹参待为宾客,经常探讨治国用人等问题。
齐地有两个隐士,一个叫东郭先生,一个叫梁石君。原来田荣做齐王时,起兵反抗西楚霸王项羽,逼迫齐地所有的士人从军,不服从的便通通杀死。
东郭先生和梁石君也被迫从军。后来田荣兵败,二人感到非常羞耻,便一起隐居深山
有人劝蒯通向曹相国推荐这两个人,请他们出山。蒯通却先向这人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村妇与邻里的太婆们关系很好。有一天夜里村妇家里丢失了猪肉,村妇的婆婆怀疑是她偷了,一气之下便把她赶回娘家去。村妇有口难辩,只好委屈地离去。她离开村子前先去见那些与她要好的太婆,告诉她们事情的原委,并向她们辞行。有一个太婆对她说:
“你慢慢走,别着急。我会让你家婆婆来追你回去的。”
送走村妇,那个太婆便找了些乱麻来搓成一根引火绳,然后到村妇的家里去对村妇的婆婆说:
“昨天晚上有几条狗不知从哪儿叼来一大块猪肉争夺撕咬,斗得好凶。
有条狗被咬死在我家院子里,我来向你讨个火种,回去把这畜牲的尸体烧了。”
那婆婆一听就意识到自己家里丢失的猪肉正是被狗叼去的,自己错怪了媳妇。于是马上叫人去把媳妇追回来。
故事讲完后,蒯通感叹说:
“那村里太婆并不是什么能言善辩之士,搓了乱麻去讨火种也并没有提到追回冤枉的媳妇,但是,物有相感,事有相通,她那样做反而起了大作用。
让我也去向曹相国讨火种吧!”
蒯通于是去见曹参,对曹参说:
“有的女人丈夫死了才三天就要改嫁,有的女人丈夫死了就在屋里守寡,不再嫁人。相国如要娶妻纳妾,会选哪一种女人呢?”
曹参笑着说:
“那就选不再嫁的吧。”
蒯通说:
“是啊,我也以为如此。不过,选取贤士也是同样的道理啊!那东郭先生和梁石君是齐地的贤士,隐居深山不出,就像女人不再改嫁一样,相国何不以礼相待,请他们出山呢?”
曹参于是采纳了蒯通的意见,派人请二人出山,待为上宾。
【新说】
緼(藴yùn)请火,胜于强辩。
想想看,假如那村里太婆不是束緼请火时不经意地说出狗抢猪肉的事,而是直接去为媳妇辩解,请婆婆去追她回来,那不仅会越说越不清,说不定还会被那恶婆婆赶了出来,惹起一场邻里大战哩。
其实,生活中这类事情是很常见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遭遇到。人言可畏,有人说你的坏话,飞短流长是难免的。阴差阳错,有时候也的确会像那村妇一样遇到无端的冤枉。你不可能逢人就去辩白,甚至也不可能向当事人解释得清楚。而且,说不定还会越辩越不清白,越解释越令人怀疑。这时候,你不妨向那村里太婆学习学习,来它个緼(藴yùn)请火,使谣言不攻自破,涣然冰释。
这是一种迂回的谋略。
正如蒯通所说,那村里太婆不是什么能言善辩之士,也不会懂得什么迂回的谋略,但她却如此巧妙地解救了那村妇,为她平了反,申了冤。她的这种巧妙一点也不亚于冯谖为孟尝君凿二窟、三窟,司马喜为阴姬争谋王后。
异曲同工,都是以迂为直,事半功倍,只不过她的这种巧妙,这种智谋没有抽象到理性的认识,而是一种在生活中经验性地悟出的智慧罢了。
【典源】
束緼请火
緼(藴yùn)请火:“緼”即乱麻。语出《汉书·蒯通传》:“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緼请火于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
蒯通迂回荐隐士:事见《汉书·蒯通传》。
43、笑里藏刀,李义府青云直上
【原典】
唐朝人李义府家住永泰,虽然出身寒门,但是会写文章。贞观八年,剑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推荐他做了一个小官。接着,他又受到黄门侍郎刘洎、御史马周等人的推荐,不断升官,后来居然做了右丞相。
他的官运为什么这样亨通呢?
除了会写文章外,还有一个最大的秘诀,这就是他面慈心黑,笑里藏刀。
他的外貌温良恭俭让,对人说话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内心里却是阴险毒辣。任何人只要顺从亲附他便好,稍有得罪,必然加害于你,置之死地而后快。了解的人都知道他“笑中有刀”,又因为他做出一副温柔善良的样子害人,所以背地里都称他为“李猫”。
李义府很会逢迎拍马,政治上善于窥测风向,见风使舵。李治做太子的时候,他写了一篇《承华箴》,表面上是劝诫文,实际上极尽奉承拍马之能事,因此而得到赏赐重用。李治继位为高宗后,他又顺理成章地得到升迁。
武则天做皇后,李义府又暗中上书效忠,于是又晋官加爵,连家人也鸡犬升天,荣宠达到极点。
一次,李义府得知大理寺监狱里关着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女犯人,他居然不顾国法,要求监狱长免了她的罪供他玩弄。此事被别人告发后,监狱长吓得上吊自杀,他却一点事也没有。御史王义方感到不平,直接向高宗控告李义府,竟被贬官为菜州司户。李义府逍遥法外,反而还笑嘻嘻地去问王义方是否感到惭愧。
这件事后,李义府的胆子越来越大,贪欲越来越不知满足。他一方面在皇宫里谄言媚语,尽一切努力得到高宗和武则天的欢心,另一方面在外为非作歹,营私舞弊。他不仅自已想方设法敲诈勒索,而且还指使亲属出面卖官鬻狱,许愿帮人求官,帮人打官司,以致到他家里送钱财的人像上市场的人一样多。他总是一边微笑,一边接受各种贿赂。
有一次,他在皇宫里看到一份任职名单,上有长孙无忌的孙子长孙延。
于是,他叫儿子把长孙延叫到家里来,自称为他谋得了一个官位,几天后就有任命下来。果然,五天后任命下来了,封长孙延为司津监。李义府为此又勒索了一大笔钱。
可是,这次他终于惹下了祸。长孙无忌是皇亲加元勋,虽然因反对武则天为皇后而遭到流放,但毕竟在朝中故旧众多,加之满朝文武平时就恨李义府,只是敢怒不敢言。这一次,查有实据,数位大臣一起上告,高宗不得不严厉查办,处以长期流放。后来死于流放地。
【新说】
俗话说:“笑官打死人。”
笑里藏刀的李义府和唐朝另一个宰相,口蜜腹剑的李林甫都是历史上著名的笑官。
笑官为什么能打死人?
因为一笑掩百恶,一笑解除你的所有武装,使你在不知不觉中束手就擒。
所以同是唐代的诗人白乐天要有感而发:
“海底鱼兮天上鸟,高可射兮深可钓。唯有人心相对时,咫尺之间不能料。君不见李义府之辈笑欣欣,笑中有刀潜杀人!阴阳神变皆可测,不测人间笑是嗔。”
当然,这种笑不是那种出于人类本能的天真流露,不是真正喜悦的笑,而是假笑、奸笑、谄笑、媚笑、皮笑肉不笑对我们一般人来说,困难正在于分不清他到底是哪种笑啊!
如果说,李义府之辈的笑里藏刀还有道德品质和性格的因素在内的活,那么,说到智谋,“笑里藏刀”就不一定非“笑”不可了。
只要是外表温柔敦厚,内里暗藏杀机,都可以叫做“笑里藏刀”。
正因为如此,“三十六计”才把它作为“刚中柔外”的一条取胜计谋向我们广为推荐。并提醒说:“凡敌人之巧言令色,皆杀机之外露也。”
这不正是圣人所说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吗?所以,凡是有人对你莫名奇妙地嘻嘻哈哈,亲亲热热,如四川人生动描绘的那样——“一脸笑得稀烂”,你可就要当心了啊!
【典源】
笑里藏刀:“三十六计”第十计:“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
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语出《旧唐书·李义府传》:“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权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
李义府青云直上:事见《旧唐书·李义府传》。
44、党言允谐,子产明智保乡校
【原典】
春秋时期,郑国都城新郑的乡间有一个公共场所乡校,人们经常来这里聚会游玩,议论国家政治,品评政府官员。
有个叫然明的朝廷大夫,对乡校十分不满,担心人们的议论批评会危害国家,打算把乡校拆毁,以防止人们群聚议政。于是,他对执政的子产说:
“把乡校拆掉,您看怎么样?”
子产反问道:“拆掉总得有原因,你的理由是什么呢?”
然明回答说:“人们在乡校说长道短,批评政府官员和政治,这对国家和您都很不利。”
子产不以为然地说:“人们利用早晚的闲暇时间到乡校聚会,议论治理国家的好坏。他们认为做得好的,我们就做下去;他们认为做得不对的,我们就加以改正。他们的议论能帮助我们治理好国家,为什么要将乡校拆毁呢?”
子产担心然明想不通,又接着说:“我听说以忠诚善意对待人,可以减少怨恨批评,而没有听说可以用权势暴力来防止怨恨批评。用权势暴力当然可以马上制止人们的议论,但是,正如防止河道决口一样,防止大水会造成大决口,必然伤害很多人,我们不可能挽救得了。不如打开一些小的决口,疏通水道。我们听了人们的议论,可以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然明听了这番话,认为很有道理,说:“从今以后,我知道了您真的是个可以担当国家大事的人!我实在没有什么才能。如果真把乡校保留下来,那么郑国就实实在在有指望了,哪里只是对少数大臣有利呢。”
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评论说:“从子产的这些言论看,说他寡仁少德,我不相信。”
【新说】
所谓“党言”,是指直率恳切的言论和意见;“允谐”,是说倾听容纳。
党言允谐,即对直率恳切的意见采取尊重和容纳的态度。
直率恳切的意见、听上去往往都不大顺耳,有时甚至很不顺耳,正如人们都愿意吃蜜糖,而不愿意吃药一样。这个毛病,大概源于一般人都爱自以为是,都认为老子天下第一,你算老几,胆敢对我指手划脚!
不妨把这个毛病叫做“自恋情结”。当没有了外在的崇拜偶像时:比如当上了天子和国王,人们很容易转向自我,把自我当作偶像来崇拜,把自我神圣化到完美无瑕的地步。现代人几乎是不可能当天子和国王的,我们也不见得比古人更聪明,可是“自恋情绪”几乎成了一种通病,人人都变成了“大哥大”、“大姐大”。
凡人小子自以为是倒也罢了,充其量少几个真心朋友。独自顾影自怜而已。手握权柄者的自以为是,则会祸及他人。人的言行是否正确,是否合乎实际,不能以权力的大小和地位的高低来衡量。掌权者的所作所为如何,也得由他人来评说。这一点是掌权者主宰不了的。他可以杀人放火,置百姓于水火之中,却无怯不让人发表意见。
所以,真正聪明的掌权者,真正有所作为的掌权者,真正受人拥戴的掌权者,将真正地听取和接受正直而恳切的意见。正如生了病要吃药,而不是吃糖一样。
不过,他们也知道,同样重要的是,盲从别人的意见,也是愚蠢的。要加以选择,作出自己的判断,择其善者而从之。
【典源】
党言允谐:语出晋·夏侯湛《张平子碑》:“爰登侍中,则党言允谐;出相河间,则黎民时雍。”
子产明智保乡校:事见《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图文均来自网络 涉及版权 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