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七九:心不在焉
《传习录》七九:心不在焉
“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言语无序,亦足以见心之不存。”
阳明先生说:“学习就是时时在当下的事情上存养本心,过去和未来的事,考虑那么多有什么益处呢?只不过是丢开本心于不顾而已。”
“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这话说得实在是妙。这个“此心常见在”,说到底就是“自家心体”在,就是在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上存养自家心体。这个“常见”,或许还有点“常情、常理、常道”的意味,人欲起作用时,人难免生贪求之心,一旦好色、好名、好利之心起了作用,人总希望有更有效的捷径可走。现实中,哪里有那么多的捷径好走,反倒是老老实实肯走常道、循常理,守常情的人,步子更坚实一些,也更长久一些。
孔子的弟子子夏,被称为“河西孔子”,他曾经讲“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在孔门先进弟子中,子夏以“文学”著称。后来,子夏的儿子不幸早死,子夏过分悲痛,哭瞎了双眼。也算是“一语中谶”吧,在子夏眼中“可观”的小道,最终以哭瞎双眼的方式变得“不可观”了。
做人,还是“只存得此心常见在”才好。
据说,台湾有个有名的企业家,在管理自己的干部时,他从来不提“赚钱”二字,只要求干部把眼前的事情做对、做好。反复强调做事情的问题,对“赚钱”缄口不谈。事情做对了,做好了,该来的如影随形,不求而得。后来,这家企业果然做得风生水起、蜚声内外。
某位领袖讲“工人做工,农民种地,学生学习,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话说得何等朴素,何等睿智。工人做工于工人而言就是学习;农民种地于农民而言就是学习。工人做工时,把工做得漂漂亮亮,效率高、次品率低,就是学习“学”得好;农民种地时,把地种得漂漂亮亮,五谷丰登、颗粒归仓就是学习“学”得好!
至于学生学习,在今天看来,好像看书、听课才叫学习。这实在是一种误解,难不成农民好好看书、听课,地就能种好?工人好好看书、听课,工就能做好?为什么到了学生,变得只有看书、听课才叫学习?学生也有个在当下必须面对的事情上存养“自家心体”的问题。王阳明讲“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这大概便是读书人日常间存养自家心体的法子。
笔者曾经遇到一个朋友,看起来特别爱学习,在“学习”这件事上,也特别舍得投资。明明有一本几十块钱的书摆在那里,他偏要花上几百块钱注册个会员,听人解读那本书。明明一本书便说清了全部,他非要报个大几千的线下课程,听一群人集中交流学习心得。外人对他的行为百思不得其解,他自己讲“自己就是懒读书”。
倘若阳明先生泉下有知,不知会不会认同这种方式,会不会将“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改成“绝懒看书,且花个几千大洋请人讲书”。书的内容的确可以通过听讲的方式得来,关键是“觉懒看书,则且看书”中“去人欲”以存养天理的功夫,也是花钱能够买来的吗?
过去已逝不可追,未来未来不可求,不过是我们丢开当下“自家心体”于不顾的干扰而已。用这样的视角去看那些我们经年累月刷过的短视频,甚至翻过的书、随意说过的话,何尝不是“自家心体”的干扰呢?
《道德经》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与为道何尝是对立的?倘不懂得在当下事上磨,在当下事上存养心体,哪里有什么日益的“为学”?不过是心不在焉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