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随笔| 失去笃定后的碎碎念

2017-11-17  本文已影响0人  余珺
随笔| 失去笃定后的碎碎念

热情被夺走以后,剩下的空荡荡外壳。

最近发现日子是以周作为单位时间度量的,特别是在内心空荡荡的时候。也一直尝试用各式各样的活动将自己填满,跑步/读书/综艺/演讲/网课。“忙碌”之余只觉得无趣,虚妄仍在心中。常规生活学习之外,稍有一点点闲下来的时间都觉得是罪过的,就像看小说以第一视角带入,和主角历经跌宕起伏地他的一生以后,躺在床上,大脑虚无,整个陷入一种飘渺状态一样。这就是我最近的日子。


这大概是整理物品,翻着摘抄本,依着旧物展开回忆开始的。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是我当时摘录后使用下划线着重标出,中学作文里用无数次的句子。我有一段时间很沉迷于关于生死论述的作品,真的是年纪小,凡事觉得涉及生死的,都是伟大的作品。当时尤爱《活着》。但实际上,并不能准确的说出,这些话背后的意义的,一是岁数尚小,阅历不深;二是不求甚解,不懂追思。 最近老书重读,余华的文笔还是很吸引我,他笔下描绘的关于福贵对活着态度还是很让我觉得佩服。敬佩之余呢,我产生了一些联想,这让我对生命这本身产生了敬畏,深深的,像汪伦款待李白时的潭水。以前觉得福贵只是代表了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集合体,现在却觉得除去历史大背景和当时社会的整个状况后,福贵是一个伟大的普通人。我和他一样普通,却无法向他一样伟大。他是怎么快速从生活带给他的苦难里面出来,再以乐观反击继续走下去?

再陆陆续续看了余华的其他长篇小说,总觉得都和《活着》的主旨很像,其中比较喜欢《兄弟》。一样的历史背景,同样的时代,无论是主角/配角/炮灰,都经历着生死。有自己亲身体验的,旁人演绎的,总归每个人都历经着自己的困苦,默默地,以一种小人物苟且的方式,活着,并且试图活得更好,就像《兄弟》的宋平凡/李兰/李光头/宋钢/林红/炮灰一样。我觉得称不上伟大,但作为社会人的缩影,足够以小见大。我喜欢《兄弟》这篇小说,胜过《活着》。虽然都是生活的荒诞和小人物的不幸,但因为戏剧的安排方式,稍稍让我从生死中间缓过气来,尽管,目前我还没有真正和死亡打过照面,虽听说已久,也不并仰慕。

“你现在不懂没关系,先记着,长大了就明白了。”  我第一次用货币进行交易,是和一位卖豆浆油条的婆婆,她系着花布围腰,用手掏出零钱给我找钱的时候对我说了这样的话。一直都忘了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段琐碎的回忆了,不过我从小老人缘好,爬山的时候见着的老人都喜欢拉着我唠嗑几句,说说他们的生活哲学。这让我很感激,也让我忍不住把嘴角翘起来,仿佛比同龄人参透了点什么。不过我也遇不到有更大智慧的人,这从我那点得意里就可以看出来,我没那份福缘——在一种愚态里遇到智慧人而被点化。这是一种神迹,一种我隐约从小就希冀的降临。按照小概率事件原理,做梦来的更简单,更直接,也更虚幻。都说长大后就明白的道理,是什么呢?是现实还是利益;规则还是套路;是胆小还是懦弱;是鲁莽还是勇敢?

我不知道。小王子告诉我,“长大从来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遗忘”,牧羊少年里的智慧大师说,“幸福的秘密就在于,既要看到世上的奇珍异宝,又要永远不忘记勺里的那两滴油。” 小时候的我,一点都不怀疑长大的意义。毕竟是可以长大意味着获得自由的。一边拒绝打着为你好旗号下的强人所难,一边云淡风轻淡定自若面对不友善。是不是真正的从心?不知道,至少表面装作很强大、无所畏惧的样子,就是我最最敬佩的大人的样子。所以常常具有英雄情结,想要成为一代大侠。在想象里,在只能在想象中。因此,被赋予了勇气,以参照或模仿的方式,轻率的定了一种盲目。这其中隐约藏着的实际情况,是需要探明自己后,仔细地,谨慎地,找到的一种属于自己情怀的崇拜。


最近常常问自己,是什么时候失去了某种笃定的快乐?还是说,从来没有得到过呢?

思考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好像陷入了某种虚妄里面。像是小的时候走错了路,敏锐的发现不对劲,却又不明就里地怅然里;像是很多年之后,意识到之时,发现花了很长的时间正视、承认错误,又不知道该怎么补救的无措里。

于是,就是这样子,失去了从前坚定和自持的。快乐都是短暂的,痛苦却是变着花样轮番上阵。

默默地告诉自己,要慢慢的重拾自己。

听说,面朝大海会使人获得平静。

那么看着大海,捂住耳朵,听共鸣腔内被放大的内耳淋巴液流动声音,内心会不会被抚慰?

随笔| 失去笃定后的碎碎念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