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观后感

流浪地球:能战方能止战

2019-02-13  本文已影响0人  英雄姓谢

        在电影《流浪地球》中,人类想借助木星的“引力弹弓”,让地球加速,使之零消耗改变方向、提升速度到达比邻星。

        让人类意外的是,受到木星引力和磁场影响,建造的数千座发动机相继熄火,地球失去足够动力,便不受控制地,被木星引力疾速吸去。

        就在地木两星距离即将到达“洛希极限”,就在地球将被“潮汐力”撕碎而解体的千钧一发之时,人类用智慧、团结和牺牲,最终帮助地球摆脱了这个极限,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洛希极限,天文学中的一个特殊的距离。当两个天体的距离小于洛希极限时,潮汐作用就会使天体本身解体分散。

        电影中的地球,如果真被木星吸引到小于洛希极限,恐怕连最坚硬的岩石也难逃引力差的蹂躏,地球将被彻底撕碎。

        在电影中,这个极限就如同一个临界点、一条分割线、一座分水岭:上一秒,地球仍要依靠木星这位“朋友”,实现变向加速;下一秒,很可能就要把木星当作“敌人”,努力抗争,以摆脱被撕碎的悲惨命运。

        处境“尴尬”的地球,太靠近木星不行,那样会被潮汐力所毁灭;太远离木星也不行,那样就无法借助“引力弹弓”实现变轨。于是,看似偶然的一次救援熄火发动机行动,实则蕴含着,为避免被毁灭而挣扎牺牲的必然。

        朋友与敌人,合作与抗衡,生存与灭亡……这些本是非黑即白的坚决对立,却因洛希极限的存在,成了可以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而转换的条件就在于,是否到达了这个极限。

        思索开来,不禁要问:假如每个“流浪地球”都是一个国家,“球”与“球”之间为避免自身被毁灭,会不会在“洛希极限”边缘发动战争?

        当然,我们最想看到的,是各个国家都能遵守游戏规则,不去碰触这个极限,世界永远和平;但也不得不承认,和平是下一场战争的准备,不经历战争就不能迎来和平。

        曾几何时,一些许久没有打仗的军人们,思想上生了“锈”,行为上沾染了“和平积习”,认为仗打不起来,练兵备战没有用。殊不知,战争与和平,总是相对的。

        “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

        洛希极限就是军人的“胜战线”和“止战线”:“线”外是和平,是训练场,是打赢,“线”内则是战争,是战场,是战败。

        而这个极限本身,则是考验军人打赢能力的标准,当我们在战争之前,就具备摆脱极限的足够动力,就会迎来和平的“引力弹弓”加速,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止战与打赢,反之,则会被拉进战争的泥沼,难逃任人宰割的厄运。

        如今,军人们早已起底了“和平积弊”,一门心思研打仗、谋打赢。

        然而,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面对主席的胜战之问,作为保家卫国、维护和平的军人们,仍然应该深思:当战争真的来临,虽然不可能成为电影中临阵叛逃的莫斯,但是否会沦为只靠急中生智、碰碰运气、死马当活马医而拯救了地球的人类?

        距离打赢,我们到底还有多大差距?对于军人来说,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是天职,能打胜仗、确保打赢是本事。

        军人,必须时刻保持战争随时来临的清醒头脑,始终拥有忘战必危的忧患意识,加紧练兵备战,不断提升打赢本领,如此才能身处硝烟却从容不迫,稳操打赢的胜券。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