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散文婚姻育儿

记忆中的对联

2018-05-27  本文已影响215人  素衣烟霞

试卷的第一题,一幅繁体行书对联,题目的要求是,将其下联工整的书写在田字格内。看了一眼确定了答案,就去看别的题了。

可是,随后,学生的答案交上来,居然只有一个同学答对。太震惊了!在我看来,这是一道送分题,将给出的原句写下来,简直再简单没有了。

结果却差强人意!

四分之三的同学,错在分不清上下联。题目是按照我们平时贴对联的样子印刷的,只要平时稍微注意询问一下,就不会出错啊。

可能,现在的孩子,或者现在的家庭,越来越不在意,对联是个什么东东了吧!

我想,自己为什么一眼就知道答案?是因为我是老师吗?因为我年龄大吗?

不是,因为,在认识字之后,我就帮着爸爸写对联了。

爸爸只是个普通农民,可却是村子里比较有文化的农民。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写信记账,都有人来找爸爸帮忙。如果需要去别人家,爸爸就从那个伏着灰尘的罐头瓶子里,从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毛笔中,选出适合当天需要的那只,夹一瓶墨水。我觉得那刻的爸爸,自信满满,连指尖的烟雾,都缭绕着不同的飞扬。

我自然是不用跟着去的。我有自己最骄傲的时刻,就是腊月二十八九直至除夕。村里的人们,送来各式各样的红纸,有的人根据家里的需要裁剪好,大门的,寻常屋子的,井台上,房梁上,供门神的,供灶神的,供财神的等等。也有人只是拿了几张完整的红纸,只说自己需要几幅,就走了。

这个时候,爸爸就要在忙碌的年前,放下手头的活。拿出钥匙,打开他一直锁着的抽屉,里面放着一本《古联大全》,还有一本《民间交际大全》,后面这本里有各种应用文写作指导,也包括对联。

记忆中的对联

这个时候我就莫名的兴奋,在爸爸洗笔寻墨之际,先跑去翻翻书,平时除了课本,也没别的书可看。一开始喜欢看名人书信啊,叶圣陶的,陶行知的,鲁迅的都有,就是觉得书信里记载的各种事件,读来津津有味。

但是很快,爸爸就喊我,因为家里桌子小,必须要有人帮他托住纸端向前拉动,才能继续往下写。这个工作非我莫属?为啥?弟妹小,早跑出去玩了,妈妈忙着收拾家准备东西过年,对爸爸这种既要费时间出力气,还得浪费自家笔墨,还耽误干活的行为极度不满,根本不靠近那一堆红纸。

所以我就陪着爸爸,看他在书里挑选对联,毕竟都是一个村,总不能都写成一样的吧?一家里各个房屋的也不能相同。还要看看各家有什么不同之处,比如我家开了小卖铺,门口的对联就与别处不同。

挑好后下笔,一般是我看不懂的行草,但写得却不是很快,写得最多的是“春”字,看得多了,后来我在写这个字的时候,也习惯将那一撇拉长。

写完上联,爸爸就让我端好去摆在地上晾干,下联重复。等到整个屋子都摆不下了,这才放笔休息。待第二天墨迹干了,他就指挥我一幅一幅卷好,再一家一家送去。清空以后,再继续,直到送到家里的那些红纸都写完。

长此以往,很多对联我也能记下来,尤其是横批,大多是紫气东来,吉星高照什么的。当时我最爱的一幅是书里的: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好像是那个名人的书房联。

待我中学,遇到爸爸不在家,又很着急的邻居,我也捉笔,帮他们写几个字,大家也都很给面子的言谢,心里很是开心骄傲。爸爸也是开心骄傲的吧!

后来,大家渐渐都去买对联了,连我们家,也是置办年货时,一起买回来贴。仿佛突然之间,几乎家家户户都是印刷出来的对联,内容也几乎一样,也没有谁去在意了。

所以,现在的孩子,不认得上下联,不认得对联的内容,也是难免的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