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苔不会消失,因为这是生命的力量与温度
袁凌:《青苔不会消失》,中信出版社,2017年
20181220草就
![](https://img.haomeiwen.com/i15228561/bfde27b4129e91b4.jpg)
青苔本应该是很常见的一种植物,但在我入城后,似乎大城市的光亮水泥地并不常见甚至是几乎不见。在我成长的记忆里,老屋墙角以及那些阳光较少找到的地方,都会有这些青苔的生命存在。我并不讨厌,还有一些喜欢,可能我喜欢这种植物绿色的生命力吧。
在阅读袁凌的这本《青苔不会消失》以及听完他在“一席”上的演讲,我现在提笔,随着笔尖跳动,我似乎对青苔这个意象有了新的认识。青苔生长在边缘处,他们可能没有阳光的关爱,自然不会奢求被人所关注、欣赏,但就是那样自然地生长着,在废弃的角落里,在人类生命无法生存或者放弃生存的空间里,自由地生长,这种生长不是为了炫耀,更不是为了彰显,仅仅就是为了生活,一种朴实到最正常的生活。青苔不需要阳光格外的照顾,自己会在阴暗的世界里找寻光明。可能是他们在修复人类破坏的生存空间。
在袁凌的笔下,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或者说社会边缘的人,便是青苔,他们默默无闻,却依然顽强地生活在这个与我们同一时空的大地上。似乎,他们的存在于这个世界而言,实在太过卑微,他们的消失也不会引起很多人的注意,甚至他们卑微到恰如青苔——世界早已忘记了他们。但袁凌认为,这些人包括他的外婆,“她们像是别人生活的背景,已经没有价值,随时可以拿掉。但实际上,她们却比那些在前台活动的家长和队长更可靠。像是砌筑田地的石坎,长了发黑的青苔,长年沉默,没有抽枝发芽的风光。但抽掉了它们,田地会即刻崩塌,收成化为乌有。也像是田地本身,孕育了这里的一切,却从不发出响动。只有俯伏触地,才能听见摩挲泥土的风声。”
沐浴在阳光雨露中成长的我们,似乎很难想像生活如青苔一样的活着是怎样的场景。《青苔不会消失》里发生的故事似乎并不属于我们这个时空,但却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同一个时空。我想如果没有作者的调查写作,可能这些人也很少会引起我们的关注,恰如我们去公园里观赏,很难会舍弃园中的花卉,而走到阴暗的墙角,去发现青苔的成长。其实,在我看每个故事之后,总是会有一种难言的紧张与揪心,我们似乎充满同情,却是真正的无能为力。我有时候在想,如此压抑的现实,让我们如何每天诗意地生活,似乎他们与我们毫无关系,但却是我们同一时空中的存在,我们会痛,我们会因为同情而刺痛自己并没有硬化的那颗心。但,作者并不是要告诉我们这些“青苔”的生活如何悲惨,至少不是全部,他是想告诉我们来自青苔的力量与温暖,这是重建人性和文明根基的力量。书中的很多卑微的生命,依然用自己的方式顽强地生活着,迎接着命运无情的一次次袭击。造物者既然把青苔播种在世界边缘,那么青苔自然会以自己的方式在自己的世界里发现生命的力量,这种力量可能是喧嚣时代所缺乏或者说缺乏思考的,这种力量也恰恰是我们时代最为称许的精神。
可能我们能做的很少,恰如作者所言,“我想完成这近乎不可能的任务,为卑微的力量,作无言的见证。”其实看过这些故事,对我最大的启发或者最开始的思考是,见苦惜福。与那些苦难的人们相比,我们是幸福的,要珍惜这份幸福,同时也在享受这份福气时,要能想到苦难的人们,如此才不敢肆意幸福或者肆意挥霍资源。
青苔不会消失,因为这是生命的温度与力量。
![](https://img.haomeiwen.com/i15228561/d3d6f591de8a29d0.jpg)
作者简介:袁凌,1973年生,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出版有《我的九十九次死亡》《从出生地开始》《我们的命是这么土》《在唐诗中穿行》等书。其作品《走出马三家》和《守夜人高华》获得2012、2013腾讯年度特稿和调查报道奖。《青苔不会消失》是其特稿作品的精选结集。
何平:不过,我看《青苔不会消失》,有一篇《海子:死于一场春天的雷暴》,写的并不是底层人性和物质经验。
袁凌:有两个原因。首先, 《青苔》这本书的气质太沉重、太压抑。我希望有一篇诗性主题的文章能够中和这样的气质。第二个原因在于,整部书的题材虽然沉重,但语言一直含有某种诗性,与此同时,海子也是来自土地、历史的诗人,二者有内在的契合。整部小说不仅传达着一定的生活重量、质地,而且力图体现出负重之下的人的生活气息,即某种诗性。换言之,是一种苦味之余的气息,并非轻飘的抒情、崇高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