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里不做张幼仪,婚姻里要学习杨绛
张幼仪,徐志摩的前妻,一个温柔贤惠,持家育子的传统女子。她人如其名——单纯、温仪!
老年张幼仪她一生只爱过一名男子,那就是徐志摩。她为他生儿育女,孝顺双亲,操办家事无怨无悔;她爱他、敬他,想要为他除去路上的一切障碍;为了他,她带着孩子来到那举目无亲的地方陪他,照顾他,她将所有的深情都给了这个男子,可最后的结局是——被抛弃。
那个号称浪漫至上的男子,可以对林徽因深情,可以对陆小曼痴情但却对自己的结发妻子,对自己孩子的母亲冷眼相待、不闻不问。他总是可以正气凛然地宣言:我对她没有感情,我不爱她,所以我没必要对她好。这是怎样的诛心言论?
张幼仪却从不怪他,怨他,只是默默地祝愿他可以快乐,可以幸福。张幼仪的爱让人心酸,当她被徐志摩抛弃,她做的不是怨与恨,而只是希望他能够真正地幸福。这是怎样的一个爱的告白,又是怎样的隐忍与执着,幼子接二连三夭折,徐志摩冷漠得好像与自己无关,张幼仪不得不一个人在国外强打起精神。在家人的帮助下开始从商,压下所有的感情与疼痛,渐渐的在商场崭露头角。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啊,哪怕事业再如何成功,心中对徐志摩的感情依旧难以割舍。
雁去秋来,人走灯灭,她为了这个她所爱的人坚守了一生,哪怕最后的最后,徐志摩遭遇事故离世,还替徐志摩照顾着两位老人。不得不说,张幼仪是有能力的,但是这份能力却对爱情无能为力。我在阅读与她有关的传记及文章时,不止一次为她感到不值和愤懑,认为徐志摩根本不值得她的如此深情。
杨绛,钱钟书的妻,一个出生书香世家,乐观坚强的大家闺秀。在她的童年,父亲与母亲相亲和睦,原生家庭的友爱与温情滋养着杨绛的胸怀。钱钟书是这样形容自己的妻子的:他的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杨绛先生的才情是有目共睹的,她的才学甚至不在钱钟书之下,而且成名也早,翻译的《堂吉诃德》是公认的最好译本。而当钱钟书需要她的支持时,她也是义无反顾的支持着,甚至为了节约开支,辞退家里的女佣,包揽了全部的家务。当然她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因为作息时间不一致的原因,钱钟书喜欢早起,所以他承包了杨绛一生的早餐。
现下想来,那个打翻了墨水将桌布染色都不会清洗而担心的男子,是怎么在一生这么长的时间,为杨绛做出各色的早餐。
我一直很喜欢杨绛先生写的那本《我们仨》,里面的文字质朴又温情,大篇幅叙述了他们夫妻两人从三十年代相遇到九十年代相失的很多细节(若是对这本书感兴趣,可以翻阅我之前发的一篇文,里面专门对这本书做了详细的解读),在书中记录的家庭生活中,我看到了那让人羡慕的婚姻生活。
老年的钱钟书因为膀胱癌住院,杨绛寸步不离得照顾悉心照顾着,可祸不单行,他们唯一的女儿也在这一时期得癌症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看爱女离去,杨绛只觉得心头血被一点点抽空,可是她不能倒下,因为还有她的丈夫在等着她照顾。她将眼泪擦拭干净,在钱钟书的耳边缓缓地诉说,“阿瑗现在没病了,她不咳嗽了,没痰了,不疼了,安稳睡觉了,她,去了。”
最后的最后,钱钟书也走了,三个人的家只剩下杨绛一人,空荡荡的屋子好似那吞人的兽,但是杨绛先生依旧在坚守,因为在她觉得,她不能走,这世间上还有属于我们仨的回忆,如果我走了,从此这个世界就再也没有我们了。
她打起精神整理的钱钟书的书稿与文集,用文字记录着三人生活的点滴。作为妻子,杨绛与钱钟书一起生活的婚姻的城堡里,只是这个城堡没有被禁锢着,她用爱和温情呵护着,钱钟书也是自愿留下,一起共享落日下的余晖……
爱情与婚姻都应该是两个人的事,我记得钱钟书曾经写过一句话,“没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见你,结婚这事我没想过和别人。”也许就是这么一个两情相悦的开始,才让两个人伉俪深情地走到最后,这样的婚姻不是围城,是爱的小窝。
而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婚姻一开始便是不相喜的,张幼仪是徐父与徐母相中的,没有任何的不好,家第门楣哪怕是容貌与智慧,也并没有什么地方是匹配不了徐志摩的,但就因为不是徐志摩自己想看好的,所以张幼仪在徐志摩眼中只是一个粗鄙的村妇。这样的婚姻也不是围城,是画地为牢的枷锁。本来离婚后,张幼仪完全可以有更好的生活,但是她放不下自己的“爱情”,她近乎执念般守着对徐志摩的感情,自己制作枷锁将自己牢牢困住。她在这牢笼里苦苦挣扎,直到49岁才与苏纪再婚。
甚至连张幼仪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那么坚持,张幼仪曾说说,“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吧。”
(我是热爱文字和做梦的染青纱,喜欢我的文字请关注我哦,期待我们的下一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