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坚持不下去?没关系,我来帮你!
什么叫“参与式”读书?
关于“参与式”的概念,在我学习的时候被经常提及。老师希望我们可以“参与”地去学习,而不只是做一个学习的旁观者。较之读书,这一点似乎不是必须的,只会一个锦上添花的内容。就我个人而言,我从中收获很多。我们尝试从各种角度来解释主人公的心理和人物关系,然后以自己的理解和大家交流,坦白讲,这是一个很私密的话题。从别人的谈吐中,你似乎可以看到一个“更丰盛的生命”,因为凡是肯开口交流的那些人,他们中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积极、乐观、上进。
而且令我惊讶的是,当我想要和别人分享的时候,我似乎更容易调动我目前的一切见闻,然后发现他们之中相通的一两点,这似乎上升到了一种哲学的范畴。毕竟哲学想要了解的就是一个普遍的、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
因此,我迫切希望有更多人可以加入,让我们在同一本书籍的土壤下彼此影响。说不定某一个人的某一句话,可以解决你当下遇到的问题,让我们用书籍彼此相遇,抛开外貌、学历、工资等一切市侩的因素,以“价值观”和“思考”当我们用以交友的容颜,在这里成就每一次遇见。
在这一期的浮生读书会中,我能有什么收获呢?
1、 长达21天以上的读书分享和交流;
2、 基于这次交流所有成员发言的PDF文件,这是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阅读的痕迹;
3、 一段难忘的与他人共读一本书的经历;
4、 认识一群有好看的皮囊以及有趣的灵魂的朋友;
5、 浮生读书会专属阅读档案,由此分析你的参与度,并提高优先级;
6、 ……
浮生读书会的共读方式:
1、 报名社群时间:2018年4月12日起,截止时间为2018年4月23日。
2、 进群后成员商量每日分享以及集体分享的时间。按照商量的时间顺序,每天一位成员进行每日分享,其他成员可就此话题展开讨论!每周固定时间进行为期半小时左右的集体分享,尽量保证全员参与!
3、 负责人会根据书目推荐每周阅读进度,供成员参考,鼓励超前阅读,但尽量不要落后太多,不然分享时的参与感就会不强!
4、 成员每天分享书摘打卡(非强制,但是有奖惩措施);
关于书摘打卡:
①每天不间断的书友:提供一周的灵气疗愈或者愿望加持(这是什么?小编先卖个关子!);
②分享最多的书友:可以决定下一次读书会的其中一本共读书籍(无需经过票选程序);
③分享最少的书友:必须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阅读书籍的书评,否则降低下一次读书会的优先级。
5、 在读书会结束后,选择时间成员共同分享心得,并对于读书会提出改进意见;
6、写一份100-300字的读后感,如果写到了1000字以上,则以后读书会都不限制书籍本书并且在人数太多的时候有优先权。
那么,怎么加入本期的浮生图书会呢?
1、 扫秒书目下方的二维码,添加共读负责人,并备注“浮生共读+想要共读的书目”;
2、 关注公众号浮生有惑(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微信搜索:浮生有惑)并将本文(微信公众号里的同名文章)转到朋友圈,写上推荐语,不设置分组,保留2个小时以上,截图发给负责人;
3、 每个读书会将在5-7个人不等,人数一到即就建群;
4、 为了保证大家的阅读质量,一人在一期读书会中只能选择共读一本书目,所以慎重选择哦!
说了这么多,来看看本期浮生读书会的共读书目以及书目简介吧!
选择读《乌合之众》的书友,请添加此微信号!《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古斯塔夫.勒庞
编辑推荐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揭示心理操纵的真相,开启民智的经典之作。群体心理学大师古斯塔夫•勒庞最经典的作品,最流畅、最通俗的译本。《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名著,虽然是一部学术性著作,但语言生动流畅,分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因此,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便广受欢迎,现已被译成十几种语言,成为了不朽的经典。
媒体推荐
勒庞的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大众心理研究)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
——弗洛伊德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
——社会心理学家 奥尔波特
作者简介
作者:(法国)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 译者:戴光年
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in,1841-1931),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有着“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利”之称。他自1894年始,著有《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法国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学》、《战争心理学》等多部著作,其中以《乌合之众》最为著名,影响最为广泛,被翻译成近二十种语言,在国际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 (摘自亚马逊)
《看见》 柴静
编辑推荐:
《看见》是央视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首度出书讲述十年央视生涯。个人成长的告白书,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看见》记录了她从对新闻一无所知的新人,尝遍失败、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为央视最受欢迎的女记者和主持人,柴静从未停止反思和追问,《看见》告诉你柴静何以成为柴静,她经历过什么,思考着什么,又记下了什么。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华南虎照事件、药家鑫事件……在新世纪头十年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中,都能看到柴静的身影,通过她在新闻热点第一线的真实记录,我们可以更真切、更深刻地读懂中国,了解我们身边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的与我们的命运休戚相关的大事,知道它们如何发生,我们又该怎样面对。
我们自己的故事——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在柴静的节目和文字中,无论是汶川地震、征地拆迁、家庭暴力,还是卢安克、药家鑫,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在他们身上,也可以看到我们自己,他们的故事,某种意义上也是你和我的故事。
作者简介:
柴静,山西临汾人,1976年出生。
曾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夜色温柔”,在湖南卫视主持“新青年”。2001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先后在“时空连线”、“新闻调查”、“24小时”、“面对面”等栏目担任主持人与记者。
现为央视一套专题节目《看见》主持人。
媒体推荐:
十年之间,“非典”、“两会”、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华南虎照片事件、药家鑫事件……在新世纪头十年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中,都能看到柴静的身影。而这十年,也是柴静从湖南来到北京,从默默无闻到广为人知的十年。柴静2003年开始担任《新闻调查》出镜记者,2006年开博客“柴静观察”,2012年底出版新作《看见》,从“调查”到“观察”再到“看见”,柴静说这是一步步地“后退”,一点点把视线放平,回归到事物本身,“你让别人看见,你才能看见别人,大家都同处于一样的生活,爱恨欲望都无不同”。——长江日报 (摘自亚马逊)
选择读《失乐园》的书友,请添加此微信号!《失乐园》 渡边淳一
作者简介
作者:(日本)渡边淳一
译者:林少华
渡边淳一,日本文学大师、国民作家,日本政府“紫绶褒章奖”获得者。1933年生于日本北海道。1958年自札幌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在母校授课行医之余开始文学创作。初期作品以医情题材为主,逐渐扩展到历史、传记小说。其以医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深入探究两性根本的情爱小说,尤受读者喜爱,仅《失乐园》一部在日本即热销600万册,《无影灯》一书销量也突破500万册。他获得多种文学奖项,作品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于各国出版,在全球拥有亿万读者。迄今出版三百余部作品,其中六十多部被改编成影视剧。2014年4月在东京逝世。(摘自亚马逊)
选择读《菊与刀》的书友,请添加此微信号!《菊与刀》 鲁斯·本尼迪克特
编辑推荐
2016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文化人类学博士倾情翻译
影响全球70年的现代日本学鼻祖
二战后美日国际关系史的关键文献
1944年,二战快要结束,日本败局已定。为了制定战后美国对日本的大政方针,华盛顿委托本尼迪克特对日本进行研究。这本研究报告经过增添以后,于1946年公开出版,引起日本各界强烈震动和关注。
1951年《菊与刀》被列入日本《现代教养文库》,至1963年已重印36次。
1982年出版的一本介绍“日本学”名著的书中称赞《菊与刀》是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是文化人类学者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
1995年,《菊与刀》在日本加印101次。
1999年,日本一国销量已超过230万册。
至今,《菊与刀》已被翻译成30种语言,销售逾3000万册。
名人推荐
日本是个极其矛盾的民族,柔美的花与刚烈的刀可以同时被人尊为至美而刚柔相济。……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本尼迪克特所著的《菊与刀》,在对日本文化深感好奇的西方人中影响力最为深厚。她着力阐述日本传统文化之二元性,她也领悟到了这种矛盾性。
--三岛由纪夫
读过《菊与刀》的许多日本学者,至少我所知道的,无不交口称赞它的资料丰富。《菊与刀》具有至今那么多(外国人写的有关日本的)书都没有的新鲜感受和深刻尖锐的分析。我希望所有的日本人都要读这本书。
--日本著名学者川岛武宜
日本不是一个普通正常的国家,它是一个隐藏在“暖昧”表象之下,无与伦比的单一民族集团性和不择手段的进取性的国家。不管“菊”也好,“刀”也好,都是维护大和民族共同体,进取扩张的手段--不同的手段而已。在日本人的世界里,两种截然相反的东西,构成了奇特的“互补”。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
日本人以赤条条一无所有的民族,从中国、印度输入各种物质的、精神的文明,且能够通通消化起来,适应于自己的生活。更把这个力量来做基础,迎着欧力东侵的时代趋向,接受由西方传来的科学文明造成现代的势力。民族的数量,现在居然足以和德法相比。……我们在客观的地位,细细研究他,实在日本这一个民族,他的自信心和向上心,都算是十分可敬。
--戴季陶
作者简介
鲁思·本尼迪克特 (RuthBenedict),1887.6.5-1948.9.17,出生于美国纽约,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曾任美国人类学学会主席,代表作《菊与刀》被誉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曾被三岛由纪夫盛赞为“着力阐述日本传统文化之二元性,在对日本文化深感好奇的西方人中影响力最为深厚”。
(摘自亚马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