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中国传统文化随笔散文

浔阳江畔

2021-07-26  本文已影响0人  文心雕玉

  江西九江古称浔阳,江洲,在长江之边,七省通衢,天下之眉目之称,一次旅途中的短暂停留,让我对这个庐山脚下美丽的城市有了印象,在回家后又对该市内的名胜古迹补了补功课,才知道地灵必有人杰,天地悠悠,大江奔流,引无数文人骚客吟诗作赋。读一座城从它的山水人文历史了解,这样的旅行才有价值,一些历史人文也因身临其境有了不一样的感受,我想这才是旅行的最大收获。

  7月l日因为一次火车的晚点,我与江西九江这片土地有了短暂的十几个小时掠影般的旅行接触。

  到九江城己是早上六七点钟,我们只有把本是凌晨中转的火车改签到夜间8点多钟。

  九江火车站对面是几栋崭新的高楼,我和儿子走到公交站台,一个下夜班的麻木司机招呼我坐车,我按公交站上的一个站名:甘棠公园报给他,一翻讨价还价:"十元"。"五元。"我们上车走,司机给我们做了免费导游,我大概知道了该城的名胜古迹,下车时我还是给了他十元路费。

  走进甘棠公园,一群晨练的大妈齐声大叫"啊……",象一群引颈高歌的鹅,吓了我一跳,沿着路往前走,一个大湖出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甘棠湖,九江古城,秀在一湖。甘棠湖古称景星湖,由庐山泉水注入而成,和长江相连,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市中心,是江西省九江市市区最引人入胜的景点。后人为感念唐江洲刺史李渤德政,改名甘棠。湖周十余里,面积千余亩。 甘棠湖碧波荡漾,朝辉夕阴,匡庐倒影,景色怡人,留连忘返。

  我来到了甘棠湖景区。甘棠湖古称景星湖,位于九江市中心,湖周十余里,面积千余亩。甘棠湖由庐山泉水汇入而成,水质晶莹洁净,匡庐倒影,景色优美,是一天然湖泊。我边走边看,随手用手机拍下风景,由于事先未做功课,回家后附录上了我看到的景致的历史人文。

沿着公园的林荫道行走,正值盛夏,作为"吴头楚尾  "的九江稍显闷热,湖边的莲花盛开,宽阔的甘棠湖上吹来清晨的凉风,到处都是晨练的人们,人们的方言听上去比较软,南方南方,这是中国的南国风光。

路旁的山上,有一座北伐忠烈亭,见证了上上个世纪那场从南打到北的北伐战争,为了争夺九江要地进行了血战。该建筑似西洋雅典建筑还留有中式的风格,虽风雨侵蚀,旧迹斑驳,是当时那个西风东渐的时代的遗存。

接着,在路旁耸立着蔡公时纪念碑及遗像。我瞻仰并留影。

蔡公时先生出生于九江,是民国以来第一位抗日烈士,90年前,日本帝国主义一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时任国民政府外交官的九江籍人士蔡公时在国家民族遭受凌辱的时刻,面对强敌,大义凛然,慷慨陈词,舍生取义。蔡公时那种坚强不屈、誓死捍卫民族气节的精神至今仍在他的家乡——九江的人民心中传扬。

   

    甘棠湖实由两湖组成,西边称甘棠湖,东边称南湖,中有长堤和弧桥将两湖联结。南湖环湖景点有翠竹院、民俗园、南湖公园等;甘棠湖环湖景点有甘棠湖公园、烟水亭、浸月亭、天花宫、思贤桥和点将台等名胜古迹。

 

    甘棠湖长堤又名“李公堤”,为唐代江州(九江)刺史李渤所建。李渤(772—831)博学多才,有“李万卷”之称。他在各地为官期间,勤于政务,兴利革弊,做了不少实事。

    当年江州城南横有一大湖泊,面积约一千二百亩,由于湖面宽阔,南北交通不便。李渤为了方便行人,遂纠工在湖中筑堤,堤长七百步(约二里),南连山川岭,北接南门口。堤上建桥安闸,控调水位,兼有灌溉之利。后人为感谢这位刺史,便将新建的堤命名“李公堤”,桥名“思贤桥”。

  李渤在担任江州刺史期间,还不畏权势,主为民请命。当时江州发生百年大旱,很多粮田颗粒无收,李立即上书陈奏,请求减免民众赋税,百姓感恩不尽,将大堤西边的湖称为“ 甘棠湖”, “甘棠”是对这位刺史行仁政的赞誉。

    相传周时召公南巡,所过之处不占民房,只在甘棠树下停车驻马、昕讼决狱。这种体恤百姓疾苦的事迹为后人颂扬,“甘棠”一词便成为民众对有功德贤能官员的美称。江州人为感谢李渤,将李比之召公,颂其为“甘棠”。

   

    甘棠湖景区内有一寺庙,称天花宫。

    天花宫取“庙貌如天赐花宫”之意。始建于清同治九年(一八七0),该庙立于大堤西侧,占地近三千平米,主要建筑有大殿、三圣殿、观音殿、娘娘亭、果公堂和寮房等。站在河堤远眺,绿荫掩映亭台楼阁,红墙黄瓦时隐时现,弱柳微风轻拂,宛若琼岛仙景。

    天花宫在民间很有影响,据说每逢佛诞节日,寺内熙熙攘攘,人涌如潮,香云缭绕,梵贝和鸣,佛号经声久久回荡。

    (下图:天花宫外景)

    天花宫过去称为“送子娘娘庙”。所供奉的送子娘娘是五代后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据载孟昶战败降宋后不久便死去,花蕊夫人虽被逼入宋宫却不忘故主,她私带孟昶画像在宫中奉祀,后为太祖发觉追问,花蕊夫人情急之中谎告“所挂张仙,送子之神,蜀人皆智”。幸太祖未为深究,但要她以蜀亡为题作诗一首。花蕊夫人无奈吟咏道:“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卸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宋太祖对此也无可如何。

  (下图:天花宫大雄宝殿)

  花蕊夫人所说的“送子之神张仙“后从宫中传到民间,立庙祭祀。晚清时,又把张仙男像改为花蕊女身塑像,天花宫遂供起女的送子娘娘来了。寺庙一度香火十分旺盛,古诗有云:“柳影湖波景色饶,天花宫耸更妖娆。三楼微妙凭窗望,泛雅风光不厌瞧”。

   

 

    观了锁江楼后,我来到了甘棠湖景区。甘棠湖古称景星湖,位于九江市中心,湖周十余里,面积千余亩。甘棠湖由庐山泉水汇入而成,水质晶莹洁净,匡庐倒影,景色优美,是一天然湖泊。

    (下图:甘棠湖外景)

    甘棠湖实由两湖组成,西边称甘棠湖,东边称南湖,中有长堤和弧桥将两湖联结。南湖环湖景点有翠竹院、民俗园、南湖公园等;甘棠湖环湖景点有甘棠湖公园、烟水亭、浸月亭、天花宫、思贤桥和点将台等名胜古迹。

    (下图:甘棠湖公园一角)

    甘棠湖长堤又名“李公堤”,为唐代江州(九江)刺史李渤所建。李渤(772—831)博学多才,有“李万卷”之称。他在各地为官期间,勤于政务,兴利革弊,做了不少实事。

    当年江州城南横有一大湖泊,面积约一千二百亩,由于湖面宽阔,南北交通不便。李渤为了方便行人,遂纠工在湖中筑堤,堤长七百步(约二里),南连山川岭,北接南门口。堤上建桥安闸,控调水位,兼有灌溉之利。后人为感谢这位刺史,便将新建的堤命名“李公堤”,桥名“思贤桥”。

    (下图:甘棠湖公园一角)

  李渤在担任江州刺史期间,还不畏权势,主为民请命。当时江州发生百年大旱,很多粮田颗粒无收,李立即上书陈奏,请求减免民众赋税,百姓感恩不尽,将大堤西边的湖称为“ 甘棠湖”, “甘棠”是对这位刺史行仁政的赞誉。乙

    相传周时召公南巡,所过之处不占民房,只在甘棠树下停车驻马、昕讼决狱。这种体恤百姓疾苦的事迹为后人颂扬,“甘棠”一词便成为民众对有功德贤能官员的美称。江州人为感谢李渤,将李比之召公,颂其为“甘棠”。

    (下图:甘棠湖烟水亭)

    甘棠湖景区内有一寺庙,称天花宫。

    天花宫取“庙貌如天赐花宫”之意。始建于清同治九年(一八七0),该庙立于大堤西侧,占地近三千平米,主要建筑有大殿、三圣殿、观音殿、娘娘亭、果公堂和寮房等。站在河堤远眺,绿荫掩映亭台楼阁,红墙黄瓦时隐时现,弱柳微风轻拂,宛若琼岛仙景。

    天花宫在民间很有影响,据说每逢佛诞节日,寺内熙熙攘攘,人涌如潮,香云缭绕,梵贝和鸣,佛号经声久久回荡。

    (下图:天花宫外景)

    天花宫过去称为“送子娘娘庙”。所供奉的送子娘娘是五代后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据载孟昶战败降宋后不久便死去,花蕊夫人虽被逼入宋宫却不忘故主,她私带孟昶画像在宫中奉祀,后为太祖发觉追问,花蕊夫人情急之中谎告“所挂张仙,送子之神,蜀人皆智”。幸太祖未为深究,但要她以蜀亡为题作诗一首。花蕊夫人无奈吟咏道:“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卸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宋太祖对此也无可如何。

  (下图:天花宫大雄宝殿)

  花蕊夫人所说的“送子之神张仙“后从宫中传到民间,立庙祭祀。晚清时,又把张仙男像改为花蕊女身塑像,天花宫遂供起女的送子娘娘来了。寺庙一度香火十分旺盛,古诗有云:“柳影湖波景色饶,天花宫耸更妖娆。三楼微妙凭窗望,泛雅风光不厌瞧”。

 

   

 

    烟水亭是一组传统园林建筑,位于甘棠湖北面的浸月岛上,此岛相传为三国时名将周瑜的点将台故址。

   

  烟水亭历史悠久,为九江名胜之一。据载唐代时,江州司马白居易曾荡舟浔阳,写下名篇《琵琶行》,有“别时茫茫江浸月”诗句。北宋时,理学家周敦颐见小岛形状如月,遂名“浸月”,并在岛上建“浸月亭”。后来,因”山头水色薄笼烟“,又有人在湖堤处另建一亭,名为烟水亭。

    (下图:浸月岛外景)

    明嘉靖年间,两亭俱废。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九江关督黄腾春于浸月亭故址重建烟水亭,这就是现今烟水亭的由来。明清时期烟水亭建筑屡建屡废,清同治七年(1868)由僧人古怀募捐重建。至清光绪间,烟水亭建筑才形成现在规模。建国后屡有维修,并建九曲桥通向湖岸。

    (下图:浸月岛上观湖水)

    浸月岛建筑群分为左、中、右三部分。左为翠照轩、听雨轩、亦亭;右为浸月亭和船厅;中间依次是烟水亭、纯阳殿、五贤阁和观音阁。这三组建筑由院墙围成一体,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庭院、天井内花木扶疏、秀石玲珑,让人赏心悦目,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上园林。

    烟水亭内设有“周瑜战迹陈列馆”。

    东汉未,九江为东吴属地,吴主孙权的行宫就设于此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领80万人马浩荡南下,追赶刘备,虎视东吴。孙权封周瑜为大都督,命令他率水军在甘棠湖中日夜操练,迎击曹军。古时,甘棠湖与长江、鄱阳湖相通,水域宽阔,为东吴一水上要塞,当年,湖上战舰云集,雄师队列,周瑜在此挥师点将。后联合刘备,大败曹兵于赤壁,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范例。

    馆中用图文介绍了周瑜生平,正中有一座3米高的周瑜塑像,携书挎剑,威武刚毅,再现了这位儒将的飒爽英姿。

    (下图:烟水亭内园林建筑)

    旧时,烟水亭曾是民众祭祀先贤的香火之居。五贤阁内原供奉有田园诗人陶渊明、江州刺史李渤、江州司马白居易、宋明理学大师周敦颐和王阳明塑像。现烟水亭各厅室已改作九江文物陈列室,在这里可以看到具有地方特色的出土文物。

    (下图:浸月亭景色)

    据府志记载,“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当过浔阳县令,为九江人办过不少好事。岛上纯阳殿中的吕洞宾塑像早已毁于兵燹,殿后留下一块“寿”字碑,相传为吕道人亲书,字体苍古,初看是个“寿”字,细看则为“丹”字。据说这块似“寿”似“丹”的字碑,寄寓了吕洞宾对九江百姓人寿年丰的美好祝愿。

面的浸月岛上,此岛相传为三国时名将周瑜的点将台故址。

 

  烟水亭历史悠久,为九江名胜之一。据载唐代时,江州司马白居易曾荡舟浔阳,写下名篇《琵琶行》,有“别时茫茫江浸月”诗句。北宋时,理学家周敦颐见小岛形状如月,遂名“浸月”,并在岛上建“浸月亭”。后来,因”山头水色薄笼烟“,又有人在湖堤处另建一亭,名为烟水亭。

    (下图:浸月岛外景)

    明嘉靖年间,两亭俱废。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九江关督黄腾春于浸月亭故址重建烟水亭,这就是现今烟水亭的由来。明清时期烟水亭建筑屡建屡废,清同治七年(1868)由僧人古怀募捐重建。至清光绪间,烟水亭建筑才形成现在规模。建国后屡有维修,并建九曲桥通向湖岸。

    浸月岛建筑群分为左、中、右三部分。左为翠照轩、听雨轩、亦亭;右为浸月亭和船厅;中间依次是烟水亭、纯阳殿、五贤阁和观音阁。这三组建筑由院墙围成一体,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庭院、天井内花木扶疏、秀石玲珑,让人赏心悦目,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上园林。

    烟水亭内设有“周瑜战迹陈列馆”。

    东汉未,九江为东吴属地,吴主孙权的行宫就设于此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领80万人马浩荡南下,追赶刘备,虎视东吴。孙权封周瑜为大都督,命令他率水军在甘棠湖中日夜操练,迎击曹军。古时,甘棠湖与长江、鄱阳湖相通,水域宽阔,为东吴一水上要塞,当年,湖上战舰云集,雄师队列,周瑜在此挥师点将。后联合刘备,大败曹兵于赤壁,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范例。

    馆中用图文介绍了周瑜生平,正中有一座3米高的周瑜塑像,携书挎剑,威武刚毅,再现了这位儒将的飒爽英姿。

    (下图:烟水亭内园林建筑)

    旧时,烟水亭曾是民众祭祀先贤的香火之居。五贤阁内原供奉有田园诗人陶渊明、江州刺史李渤、江州司马白居易、宋明理学大师周敦颐和王阳明塑像。现烟水亭各厅室已改作九江文物陈列室,在这里可以看到具有地方特色的出土文物。

    (下图:浸月亭景色)

    据府志记载,“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当过浔阳县令,为九江人办过不少好事。岛上纯阳殿中的吕洞宾塑像早已毁于兵燹,殿后留下一块“寿”字碑,相传为吕道人亲书,字体苍古,初看是个“寿”字,细看则为“丹”字。据说这块似“寿”似“丹”的字碑,寄寓了吕洞宾对九江百姓人寿年丰的美好祝愿。

在甘棠湖畔,我向一位正在晨练的老人问路,老人十分热情介绍,并建议我庐山一游,无奈本次行程未有安排,且待下次。

坐上公交,来到大长江边,滚滚长江上,一辆又一辆货轮正穿行在航道上,蔚为壮观,浔阳楼下我驻足观望,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在这千帆竞渡的岸边的故事吗,再读一遍真是意尤未尽。且见下文,试想长江之边朗诵该诗,有一种忧愁穿越古今时空。

琵琶行并序 / 琵琶引

白居易 〔唐代〕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 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 一作: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服 一作:伏)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 一作:云篦)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浔阳楼位于九江市滨江东路,紧靠长江。因九江古称浔阳而得名。浔阳楼已有上千年历史,其名最早见于唐代江州刺史韦应物诗中,随后,白居易在《题浔阳楼》诗中又描写了其周边景色。而真正使浔阳楼出名的是古典名著《水浒传》,小说中有宋江浔阳楼题反诗、李逵劫法场等故事,为浔阳楼增加了传奇色彩,使此楼名噪天下,成为江南名楼。

   

  历史上的浔阳楼曾多次毁于战火,今天看到的浔阳楼是1987年重新修建的。楼高21米,共有四层,占地300平米,建筑面积为1000平米。其楼九脊层顶,龙檐飞翔,回廊四绕,古朴凝重,具有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

 

    今天的浔阳楼大体是按照《水浒传》所描写的景观而设计建造的。其楼外景“雕檐映日,画栋飞云,碧栏干低接轩窗,翠帘幕高悬户牖“,大门上方,”浔阳楼“匾额高悬,"世间无比酒,天下有名楼"楹联悬挂两边。

    进入楼内,大厅镶嵌有“宋公明发配江州城”、“浔阳楼宋江题反诗”、“黄文炳设计害宋江”和“梁山泊好友劫法场”等瓷板彩画,还陈列着《水浒》一百单八将的人物瓷像;二楼为当年宋江醉酒题反诗处,墙壁上有今人书写的宋江反诗:“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横幅。游人到此,能感受到《水浒传》所描写的历史场景氛围。

   

    从浔阳楼处继续往东走,有锁江楼屹立在长江边上。

    锁江楼是由楼、塔和阁轩庭院等组成的一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其塔因建在回龙矶上,俗称回龙塔或锁江塔。塔为石砖结构,六面锥状,上有精美浮雕。塔共七层,高三十五米,每层翘檐都悬吊风铃,檐口为石刻斗拱,有梯可上塔顶远眺。古人有诗赞此塔:"望中吴楚穷千里,楼下波涛聚九江"。相传大禹治水时,曾用铁牛镇水,故塔旁原铸有铁牛四只。锁江楼塔楼相映,蔚为壮观,古时为九江胜景。

 

    锁江塔有400多年历史,其间历经风雨,屡遭劫难,但仍岿然耸立,称得上是建筑奇迹!

    据载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八月,九江发生地震,江边岩基石崩溃,锁江楼及两条铁牛坠入江中,只有回龙塔和另两只铁牛幸存;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与清军在九江激战,重建楼与两铁牛遭炮火袭击再次被毁,唯宝塔却巍然屹立而不倒;1938年6月日军炮舰曾向锁江塔炮击。此塔伤痕累累却仍顽强地耸立在长江边上。该塔遂成为九江民众骄傲和城市的象征,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锁江楼北面为烟波浩渺之长江,登临塔顶极目环顾,可北瞰远山渺黛,南视古城幽雅,仰观天色空濛,俯看碧江波粼,景象格外壮观。

锁江楼是由楼、塔和阁轩庭院等组成的一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其塔因建在回龙矶上,俗称回龙塔或锁江塔。塔为石砖结构,六面锥状,上有精美浮雕。塔共七层,高三十五米,每层翘檐都悬吊风铃,檐口为石刻斗拱,有梯可上塔顶远眺。古人有诗赞此塔:"望中吴楚穷千里,楼下波涛聚九江"。相传大禹治水时,曾用铁牛镇水,故塔旁原铸有铁牛四只。锁江楼塔楼相映,蔚为壮观,古时为九江胜景。

    (下图:锁江楼远眺)

    锁江塔有400多年历史,其间历经风雨,屡遭劫难,但仍岿然耸立,称得上是建筑奇迹!

我站在长江边的九江城,看着滚滚长江东逝水,历史与现实,消失与呈现,我用笔草录下我的行程,用手机查阅九江城的故事,觉得游的太匆匆,下次再来心中就多了一座中国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