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论理想的工作
身边都是打工者,那么认知是上班打工,老板剥削,双休单休,几险几金。
身边都是生意人,那么认知是要做什么买卖,实体还是电商,现在什么挣钱。
身边都是学者,那么认知是要进一步深造,考研考博,进修考证。
身边都是公职人员,那么认知是,体面无压力,但上升无望,也有加班,也挺闹腾,可以躺平,一眼看到退休。
稳定有稳定的掣肘,动荡有动荡的突破。
环境总会给人一些错觉,距离自己最近的生活方式、与被追捧最多的生活方式最容易被接纳,也最能有安全感。
但是没有人能告诉你什么一定是对的,只要经验主义是对的,似乎就是真理了
最近,周边很多人都在考公务员,可能是大环境让大家很焦灼,不管是年龄小的妹妹,还是一些与自己差不多大的人,都想抓住仅剩的机会,尽快吃上皇粮,自此衣食不愁,躺平无忧。
事实真如此吗。体制内确实不能给你开除,不能倒闭破产失业,但真能舒舒服服自此躺在里面吃喝不愁吗,我一直觉得,似乎未来这种感觉,越来越成为一种错觉。也许是片面理解,也许是酸葡萄心理。
近一年来,接触了很多人,见到一些事情。
黄金体制内人员吐槽着闹心与无奈,毕业两年的学生奋力学习再次考研究生,多年企业员工转岗、跳槽或直接辞职孤注一掷考编,个体工商户艰难维持主业、兼职做其他项目的销售代理,小企业主砸钱力争五年要做到头部,从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到广纳贤士、外包合作等。任何岗位,都各有各的闹心和局限。
体制内,目前很多的岗位越来越公仆化,通道的狭窄,上升的无望,求而不得变成无欲无求,位置不动的同时人性却在浮动,环境的不可逆让人无奈又无力,无理想无抱负的人终日心不在此,有想法有能力的总是这儿不舒服那儿不适应。时间长了,优势变成了鸡肋。毕竟不能犯原则错误,除了稳定的穷,没啥好出路,慢慢认为多挣钱才是王道,要是不坐班不上班,去干点什么,哪怕多出卖点时间、体力、精力去充实充实自己的口袋,因为生活毕竟是要钱来支撑的。
企业内,这里说的是相对忙碌的那部分人,工资可能会高一丢丢,有奖金有福利,有假期有加班,有竞争有指标,同时还有着剥削,如同陀螺和仓鼠一般,似乎有时候是在拿命换钱,有一天,身体状况或者心理状况不太如意,还被剥削主义嫌弃的时候,那么危机来了,想跳槽、想考编,想自己做点什么。似乎站在一个必须要选择的分叉路口,不是向往稳定的钱少,就是向往更多的金钱。
自由职业,这时候会让前俩部分人羡慕不已,似乎挣的不少,不用被管制,想怎么支配时间都可以,肯定还有那么一技之长,并且随时可以撂挑子。但是呢,自由的时间多了,极容易活得更不自由,懒散一段时间,高强高压一段时间,这种模式对身体和心理的考验都是极强的,而且更难再去适应一个固定上班的时间管理轨道,似乎未来的路不是宽了,而是宅了。所以,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种工作模式的,虽然它听起来特别有吸引力。
再就得说说创业了,创业自己当老板,这感觉真爽,全都自己说了算,不用听任何人叨逼叨了,但是从此以后,也就没有了彻底放松的节假日,有的只剩下成本、利润、机会、方向。极少部分幸运儿做大做强了,融到资了,哇塞看着简直不要太羡慕。但是呢,又来了新困难,融不到资金,就会时时犯愁钱的问题,融到资金,就会时时犯愁话语权的问题。还有那些有钱又知名的企业,已不仅仅是企业运营的问题了,更加承担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不想发展都得继续发展,钱已经成为了数字,到这里人的需求理论已经走到的最高一层了,到达这个境界的大佬更加向往回归青葱,实现最初的理想抱负,渴望花钱买自己的时间,老婆孩子热炕头,买菜做饭,上个小班,过个周末,那都是奢求。
你觉得我好,我觉得你好,真是个相互奔赴的过程,这像极了爱情!
爱情的本质,其实就是多巴胺的刺激,激素的刺激更多集中在开始的那个阶段,往后的日子里,刺激逐渐走弱,就成为惯性在持续推动了。
人摆脱激素控制很容易,但是摆脱惯性加持是最难的。在有能力改变的时候,多尝试多学习多努力,往往是个好事儿,如果真等惯性推动久了,再想改变,就像是在高速公路上来了个急刹车,肯定比刚起步时候的刹车危险百倍千倍。如同爱情,在起初不合适的及时止损,总好过多年家庭解体的伤人伤己。
所以,哪里能有最理想的工作呢,都不过是多巴胺峰值的感受,爱情和工作终归要回到柴米油盐。没有完美的爱情和完美的职业,在磨合的岁月中,看到生活的本质,依然有继续好好生活的勇气和能力,那么任何一种职业体验,都不会成为你生活的舵手,因为你知道通向远方的路,可以开车,也可以步行,只要心境不走偏,沿途皆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