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岳解读老子4(独家据音频整理)
如意(微信号:pingsos123)
2017-10-30整理完成,历时一个月
总字数:39898字
请大家注意你读老子书,只读出辩证法,我可以断定你没读懂老子,大家一定要明白,辩证法也叫辩证逻辑是人类理性思维的最低级阶段,我们国内把马哲当七哲来讲,导致国人都认为辩证法是人类思维最高级阶段,这是严重的失误,我们来这里来不及给大家讲哲学,我只给大家讲事实,人类最原始的思想家全都是辩证法家,中国最原始的思想是在甲骨文都没出现的数千几,中国人就已经出现《易经》的两爻,《易经》中阳爻和阴爻是文字都没发明以前,是非文字的符号系统,他刚一出现就是辩证法,阳爻代表男人,代表天,代表太阳;阴爻代表女人,代表月亮,代表地,也就是人类在数千年前连文字都没有发生的时候,他刚刚用最原始的符号解读来这个世界,基本思绪就是辩证法。我们再看中国古代最早期的思想家全都是辩证法家,老子不用说,孔子全都讲中庸,也是辩证思想。古希腊照样,大家读一下古希腊哲学史,它早期的哲学家全都是辩证法家,比如巴尔尼德,比如讨论存在与非存在,比如荷拉克利特,比如柏拉图,直到古希腊行将结束,古希腊最后一位集古希腊思想大成者的亚里士多德,他提出辩证逻辑表达者思想混乱,于是他开始专门研究人类的思维模式,发现人类思维只有三个格,把这三个格可以分解为四十八种状态,其中,三十四种状态是无效格,十四种状态是有效格,由此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门逻辑学,这就是著名的形式逻辑。
我在讲什么,我在告诉大家,请大家牢牢记住辩证法绝不是人类思维的最高阶段,恰恰相反,它是人类理性思维的最低级阶段,这是为什么作为现代高端逻辑创始人之一的罗素会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一书中会对黑格尔如此之底的评价,他在《西方哲学史》中原话讲,说黑格尔的书几乎全部是错误的,我们且不说罗素的评价是否精到,但至少说明罗素非常理解辩证逻辑是人类的低端思想方法。这点大家注意理解,而且请大家还要理解,老子他只所以使用辩证法,是因为当年高端逻辑还没有出现,人类还没有面临过度复杂的问题,所以他只能使用辩证法,请大家注意,辩证法只是老子的思想工具,这好比人类过河,他必须架桥一样,他之所以架桥,就是为了过河,表明他的目的地未到,如果河这个地方就是他的目的地,他绝不再架桥,说明辩法法绝不是目的,只不过是低端的思想方法,所以大家注意,反者道之动,是辩证思想,但绝不是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而且大家还要注意,这句话引申出中国一个著名的词汇叫“反动”,“反动”这个概念从老子这里发起的,所以老子的思想格外反动,那么最能代表老子道论的是第四十章第二段话,叫弱者道之用,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大多数学者解读为柔弱胜刚强,这么解读对不对?表面上对,因为中国古代关于老子,有一个典故记载,老子拜长枞的人为老师,长枞年迈将死之时,老子去看望长枞,长枞张开嘴说说你看我的牙还在不在,老子说不在,长枞说那你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还在,长枞问老子什么意思?老子答,坚强者,恒也,而柔弱者长存。这就是后来我们解读柔弱胜刚强和以柔克刚这个概念的来源,那么很多学者弱者胜刚强这么解读对不对?表面上对,实际上不对,老子这句话的意思远比这个典故深刻的多,他的意思是说弱化现象是道的实现方式,我再说一遍,弱化现象是道的实现方式,这句话究竟什么意思,我们放在后面专门注解。大家只要记住,老子道德经,道论主要是谈宇宙观和自然观,它最重要的章节建于第四十章,最重要的一句话是:弱者道之用。意思是弱化现象是道的实现方式,总结下来两个字“柔弱”,柔弱这两个字在老子道德经五千言的文本中,也就是总共只有五千多个字的道德经中前后出现三十一次之多,老子讲:天下之至柔,和莫之坚,驰骋天下之至坚,攻坚强者,等等等等 ,我们不再一一注解。
好,下面我们讨论老子德论,我们前面讲老子的道论主要是宇宙观和自然观,老子的德论是社会观和人生观,我在前面也讲中国先秦时代所有思想家最关注的是社会观和人伦观,也就是人伦社会问题,老子也不例外,所以请大家注意老子文本的重点,不在道论,而在德论,这就是为什么老子帛书德论摆在前面道论摆在后面的原因,那么“德”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照样得先看甲骨文,“德”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就出现,可见“德”这个字很古老,比“道”这个字来源更早,在甲骨文中先画一条带有叉道的大路,然后在旁边再画一个十分具象的眼睛,在这个眼睛上面画一个直出符号,这个字就是甲骨文中的德,到今文,后人在下面添了一个心脏,这个字就是我们今天所写的“德”这个字,“德”是什么意思,大家先把这个符号的图画解读懂。“德”是指走在康庄大道上,眼睛直盯着前方,一心一意往前走,叫做“德”。换句话说,顺道而行谓之德,顺什么道而行?顺天道而行就叫德。所以大家注意,道和德是两个概念,各是各的含义,而且大家还要知道,“德”这个字,在中国谛造假经文的黄河流域,这个字的发音不发德,发“得”,陕西说人缺德,不说缺德,说缺得。大家注意,赶牛车马车发得这个口音,叫得,大家知道,第一叫驾让牛马启动,第二叫得让牛马直行,第三叫啊,让牛马拐弯,第四叫吁,让牛马停住,驾驭,”得”就是让牛马直行的含义,也就是说中国农夫赶牛车马车要用甲骨文原义的意思,要用这个字,老子用得,用德这个字就是所谓顺道而行,顺天道而直行叫德。
那么,老子还有一句很重要的话需要大家理解,老子讲万物尊道而贵德,这就是著名的物德观念,这句话很清楚,万物都有德,换句话说,唯有人没有德。所以老子在“德论”里开篇就提出人类没有德,这才提出物德观念。我们知道今天的清华大学的校训有八个字,其中四个字叫“厚德载物”,这四个字来源于易经的《石传》,而易经分两部分,前部分是经,也就是商末周初王始的传记,后半部分是传,有十篇文章,我们今天知道研究很清楚,传的部分是汉人杜撰,也就西汉以后的人做的东西,里面提出“厚德载物”这个概念,这个“物德”概念就是从老子那里来的。可见老子说这句话,万物尊道而贵德,提出物德概念,其用意非常明确,就是批评人类丢失了物德,唯独人没有德。因此老子下面说了一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道法自然。这里的法是效法的意思,意思是人要效法地,地要效法天,天要效法道,而道要效法自然。请大家注意,这里的自然不是自然界的意思,自然界这个概念是近代从西方引入中国的,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意思。所以老子下面说一句话,说如果人要有德,他的表现是什么状态呢?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就是顺着万物自然而然的状态去辅助它,绝不敢有多余的动作,才是本所具备的德,显然这句话是说文明人动作太多了,说的太多,以致于丢失了相互的物德。
好,老子又讲一段话叫:失道而后德,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大家要理解这句话,首先要明白一点,人这种东西,一定是缺什么而喊什么,就像我们今天讲八荣八耻,一定是因为你把八荣八耻丢了个精光,否则你喊他干什么。再比如鲁迅这个人曾经写一篇文章,专门证明孔子一定有严重的胃病,他说孔子周游列国,像个丧家狗,他凭什么讲,“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因为他当年总是吃不饱饭,偶然有一顿饭吃饱了,他就会吃得超饱,把胃囊撑得太大,然后因为当时的马车都是木轮,没有胶皮轮,也没有柏油马路,木轮、土路坎坷颠簸,所以结果把他颠簸得胃下垂了,因此他才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我们姑且不说鲁迅的这个论证能是否成立,至少说明鲁迅很懂一个道理,人这个东西一定是缺什么才喊什么。
那么我们下面看这段话,老子讲,失道而后德,说人一定是把道丢了他才喊德;他接着讲,失德而后仁,你又把德丢了,你才只好讲仁;失仁而后义,你又把仁丢了你才只好讲义;失义而后礼,你又连义都丢了你才只好讲礼。请大家注意理解“礼”这个字,“礼”这个字在古代的含义,不是指礼貌、礼节的意思,而是指国家政治法统到民间礼仪、礼节的总和叫礼,所以大家记住周公旦治礼作乐,周公旦是西周早年第一任宰相,他为周朝建立国家法统,叫治礼作乐,所以,“礼”首先是国家政治道统,同时包含礼仪、礼节,“乐”不仅仅指音乐,而是指国家大型祭祀活动及其乐章叫治理作乐,所以它都是国家法统的建设,那么老子的意思很清楚,人把道丢了才讲德,德又丢了才讲仁,仁又丢了才讲义,道德仁义全都丢了才只好用国家政治法统来管控人类失范的行为。
如果我这样讲,你认为我把老子解读错了,那么我们看看老子说了更明确的话,他讲:尚德不德,是以有德。什么意思?尚德是最高级有德的状态,他说尚德不德,说真正最有德的状态,恰恰是不德,就是看不出的他有德,是以有德,实际才有德;下德不失德,表面看失德,实际是无德,就是那个低级的,人类整天嘴里喊着怀里抱着的那个德,叫下德,表面上不是失的,实际上是浮德,叫失于浮德,如果我这样讲,你还认为我把老子解读错了,那么我们看,老子唯恐后人不理解他,专门讨论德之容,他竟然用了这样八个字叫:孔德之容,唯道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