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81:最后的话
《道德经》81:最后的话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中肯的言辞不华丽,华丽的言辞不中肯;良善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良善;深入了解的人不广博,广博的人不能做到深入了解。循道而行的圣人不私自集藏,他无私地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富有;他尽量地给予他人,自己反而更丰饶有余。天地的规律,普施万物而不相加害;圣人循道而行,为无为而不与人相争。
《道德经》共计八十一章,这段“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是最后一个章节。就像一个说故事的人,到最后,故事也说累了,该做个简短的概括了。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于《道德经》而言,是天道规律使然,是天道规律在人群中的正常体现。孔子讲过类似的话——“巧言令色,鲜矣仁”。夫子是从为说话双方的角度考量,说漂亮话显然是别有用心的。真正中肯的话听起来不会很漂亮,听起来很漂亮的话一定不够中肯。
五千言的《道德经》听起来不那么漂亮,但实在、中肯。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良善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良善。孔子也讲过类似的话——“刚毅木讷近仁”,孔子讲的“仁”,是两个人,是要人在为人处世时,既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考虑问题,也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来来回回都想通、想明白了,事情也就好办了。“刚毅木讷”的人,更容易这样做。小聪明的人会自觉不自觉地为自己打小算盘,很难做到持中、公允。要争口舌上风的人,用孔子的话讲叫“远仁”,用《道德经》的话术讲叫“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深入了解的人不广博,广博的人不能做到深入了解。《论语》中,孔子同子路讨论过类似的话题。孔子告诉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真正的知者清楚自己的认知边界,清楚有自己并不真正深入了解的领域存在。反过来讲,认为自己无所不知的人,其实对具体的领域并不真正深入了解。
圣人作为“三才者”之一,与天地并立,帮助天地化育万物。圣人循道而行醉心于道,醉心于道的人是看不见自己的。就像战场上的战士会忘记害怕,冲锋攻坚者会忘记对死亡的恐惧一样,循道而行的圣人在主观上没有“积”的愿望。从客观角度讲,圣人了解“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道理,客观上也不愿意做最终“失之”的“执者”。“不积”的圣人,自然而然地“替天行道”——无私地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富有;尽量地给予他人,自己反而更丰饶有余。
循道而行,放空私心,反而在帮助天地化育万物的同时,自己也受益无穷。违道而行,放大私心,纵然依仗位势之利有所收获,也会很快失去,最终害了他人也害了自己。
最后,《道德经》以八字箴言为结尾。“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前者讲天道,后者讲循道而行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