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500字读书

《工作谈第一季高阶思维》读书笔记及感悟

2016-12-18  本文已影响44人  嗓子疼

元认知学习法

博观而约取

苏轼。广播读书深透理解之后,简约审慎地取用

得鱼而忘荃

庄子。道家。理解了道,就可以扔掉那些误导过程中的工具。

人类并不能很好的区分‘记住了’和‘学会了’。人们的大脑如此善于欺骗自己。你总是倾向将’记得‘的东西,当作’学会了‘。

感悟:随着年纪的增大,好像留给自己用来真正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更加习惯的,我们开始用读书来代替学习,每次买书的时候,都觉得充满希望;每次啃完一本书的时候,仿佛吸收了无尽能量;然而,读完也就读完了,一不小心再想起那本书的时候,能记起的内容,经常是寥寥无几。

我们用‘期望’给自己编织读书的动机,用‘记住’给自己画上读书的里程碑。但这并不是真的’学会‘了,记住的东西,很快会遗忘。自己很容易被自己哄骗。怎么才能真正的学会?希望能慢慢摸索出来一条自己试用的道路。

学生以为老师能够教会自己东西;老师也这么认为。
好学生是内在动机驱使的;好老师提供协助而已。

感悟:做了咨询行业之后,格外分清了甲方和乙方的职责区分。做多了乙方,才学会了应该怎么做甲方。偶尔,回望读书的岁月,突然有一种不一样的认识:在学校,我是甲方呀,我是付了学费去上学的,我的需求是让你(老师)教会我东西。

然后,呵呵。

高中以前,也许老师还能教会我们东西,但是,越到高等教育的阶段,越觉得老师真的有“教”会我们什么么?“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古老的谚语早已参透了这里面真正的利害关系。学校是重要的,它提供了“师傅”协助我们认识到方法或现象,提供了“环境”让我们可以更专心于学习本身,提供了“同学”迫使我们生活在同辈压力(peer preasure)中才能不断自我激励并见贤思齐。但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核心的还是自己。如何利用,或者说让这些外在优势和条件有机的被调动起来,只能靠这里所说的“内在动机”。

知晓感 FOK(Feeling of Knowing)

心理距离

一堆书大于一本书

寻找只是的源头,一手大于二手

第一类人是笛卡尔信徒:崇尚科学,擅长分析。

第二类人是讲故事的人:这一类人强调故事、暗喻与阐述意义,虽然经常以偏概全,但是也同样喜欢对人类状况刨根问底。

第三类人是适应这:这一类人强调历史的复杂,试图通过对人如何适应环境的具体过程、复杂生态圈的分析来加深对智慧的理解。

区分一手信息和二手信息可以沿着三个维度:最小模型、最小故事、最小行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