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投资中的决策遗憾

2017-02-15  本文已影响16人  cae6f12ddc62

在投资中,绝大多数人追求“百分之百的安全感”,其实总体上是正确的,可是,追求“安全感”,即“安全的感觉”——常常是错的。因为感觉通常是“原始的”,“末经斟酌的”,“末经教育的”....教育是什么?教育的核心本质就是在于“纠正我们原本并不正确的感觉”是,也在于“科学地使用知识打造升级过后更为靠谱的感觉而后不断校正”。

追求100%的安全感,那就只能是错上加错了。核心的理由在于:

未来的最重要属性之一就是“部分不可知”

于是,当我们考虑未来的时候,事实上就不存在100%的正确——于是,“不确定性”,事实上就是在我们针对未来做出任何决策之时必须在最基础,最核心的层面上要考虑的因素。

“安全”和“安全感”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不能理解他们的本质差异,将给你的生活带来很多困扰。

追求安全感的人,经常把目光放在表层,不会深入挖掘。只要表面看起来安全,就能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至于表层下是否存在危险,其实他们并不知道,也没那么关心。

真正追求安全的人,则会理性分析局势,仔细计算概率,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等到他们把这一轮的研究做完之后,才会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安全,自已能否承受对应的后果。

只有这样花过心思,下苦功夫的认知过程,才会让你区分出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安全感”

所以说,开清楚每个概念,虽然并不容易,但绝对值得。

投资,是“面向未来的判断与决策”,于是,“万一错了”的情况是永远不可能避免的,于是,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

尽量去做胜算超过50%的事情——胜算当然越高越好,虽然无法完全达到100%......

“放弃一点点安全感”,或者说,“不去追求100%的安全感”,本质上来看只不过是“平静地接受现实”而已——虽然,一如既往,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一生最难接受的莫过于现实。

与对待其它领域不同,在投资领域里,我们格外强调“避险”,尽量不去“冒险”——你看别人投资是冒险,其实别人是尽大可能的已经避险了,只是我们面临机会的时候,还不知道我们的抗险能力是到什么程度时,还去进入,跟掷骰子一般,这才是最大的冒险。

我们要躲避的最大风险是什么呢?排名第一的风险,莫过于:

从此再无机会

套用赌徒们常说的一句话——“要想尽一切办法留在赌桌上!”因为一旦被清退,一旦离开了赌桌,就再无任何机会。中国的古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其实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筹码越少的人,越容易拼命——早晚有那么一刻,他们会突然大脑充血,而后决定押上全部身家....,而此时的“决定”并非经过冷静思考,并非经过合理判断,只是那一瞬间倒向了那个选择,完全是鬼使神差的被动行为。

每个都有过这样的妄想,希望少干活多挣钱,甚至不干活光挣钱。有这样想法的人当中,有少数人会去做两件事:

买彩票,赌身家

而且越是窘迫的时候,他们越容易采取这种极端方式,希望自已成为那极少数的幸运儿。但结果往往是连最后翻身的资本都没有了。

如果你稍有一些概率知识,就会知道这样的举动有多么“侮辱智商”

而且关键的问题在于,没有一个想要“押上全部”的人,会在得手之后果断停下来。因为他们的认知上的一些缺陷,导致他们一定会不停地“押上全部”,直到现实给他们惨痛教训之后才会收手。

所以对于那些没有概率常识的人来说,“输掉全部”基本上个必然事件。

“把一切都押上去”之后所发生的事情,在这世界的各个角落里,历史上重演了无数遍。结果出现的那一瞬间之前还以为是“勇气”的东西,在结果出现的那一瞬间突然显得是“那么明显地,那么无以复地愚蠢”...

一句才话,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说这话的时候,通常是指坏事儿万一出现了就很可怕。

这是对“小概率事件发生”的最朴素的感知——虽然某个事件的概率小到万分之一的地步,但这并不意味着说,一定要做到第一万次才出现,事实上,可能第一百次就出现了,又,事实上,第一次就出现的概率,与第十次出现,或者第一万次出现的概率,其实是一样的——虽然都是万分之一。

国外也有相近的说法;只不过,老外比较好玩,不管啥事儿都着造个“理论”,“定律”出来,比如,墨菲定律是这么说的。

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

另外一个玩笑版,是这么演绎的:

放在桌上的蛋糕落在地毯上的时候有奶油的那一面冲着地毯的可能性与地毯的价格成正比(也就是说,你越心疼那块地毯,那“无生命力”的蛋糕就越倾向于把你那块地毯搞得更脏,更不容易复原...)

可是,当某个决策涉及到很大金额的时候,那“玩笑”就很可能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了。若是那个决策涉及到“全部身家”,好结局则注定是无法挽回的结局——接下来,背负着那个结果继续活下去,光靠勇气常常并不够.....

所以,为了回避那个最大的风险(从此再无机会),你作为投资者,必须牢记且绝对不能触犯的铁律是:

永远不要押上全部!

可惜,这么简单的道理,很少被重视——以后你会见到的,有多大比例的人,大脑一充血,什么都听不进去,甚至连打骂都不管用,非要以身试法不可。

顺带说,开车不小心的人,事实上都是根本不懂这个道理的人...因为那风险所涉及的可是整个生命,押上去的比“全部资产”还要大不知道多少倍,你说是不是应该极度小心?可事实上,很少有人这么想,绝大多数人根本就无所谓!

什么是“全部”?不同的人对此有着不同的认识。

在那些没有概率常识的人眼里,所谓的全部就是倾家荡产,毫无保留。因为在相应的回报率面前,他们认为这些都不足挂齿。即便在概率上,他们几乎没有胜算,但依然还会押上所有的筹码。

更有甚者,会押上比“全部资产”还要多的东西,比如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

如果你足够理性,就会知道在何等概率下,押上多少已经是“全部”了。

所以说,单单一个“全部”的概念就足以区分出各种人群。对于不同的操作系统,同样一个“全部的概念,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接下来,我们再认真考虑一道“应用题”:

假设某人在参与一个公平的抛硬币的赌博游戏(胜负概率恒定为50%);假设他总计有100元赌本;请问,此人合理的单次最大的赌注是多少元?

我们已知道,单次下注100元肯定是违背铁律的了,那应该是多少才合理呢?

每次输赢的概率都是50%,而连续2次都输的概率是25%(0.5*0.5),连续3次输的概率是12.5%...

这里是特别容易混淆的地方,也是“赌徒谬误”的根源:

每一次抛硬币都是“独立事件”,即,这一次的结果并不受之前结果的影响——每一次都一样,正面的概率是1/2,背面的概率同样是1/2;

而“连续出现某一特定结果”也是一个“独立事件”。比如,HHHHHH(HEAD正面,TAIL背面),它出现的概率是1.56%(1/64);而出现HHHHHH的概率同样是1.56%(1/64);也就是说,虽然HHHHHH已经现了,但下一次结果加上之前的结果之后究竟是怎么样的,相对来看是1.56%;1.56%=1:1,还是相当于1/2。

当然了,投资者是不是抛硬币的——严肃的投资者怎么可能去玩胜率小于或等于50%的赌博游戏呢?合格的投资者无论有多少钱一样,一分钱都不肯在这种游戏上下注。

有个著名的公式,“凯利判据”,对于“赢了有收益,输了的话,下的注就一点都拿不回来”的赌局,有个可以计算最优单次下注占比(相对于总赌本)的公式)

f=[p(b+a)-a]/b

注意,

f是合理下注占比(相对于总赌本);

A是单次下注金额

B是每次下注A之后若是赢了的话能拿回的净利

P是赢的概率

很多人实际上完全不知道自已在赌什么,再加上人们常常高估的胜算,越是没有知识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已和自已的判断(无知无畏),于是,本来20%都已经相当于“押上全部”了,可偏偏不仅要押上更多,甚至干脆还要押上所有……更有甚者,还有很多人,押上所有都嫌不够 ,还要借钱炒股——显然就是专业自我悲剧制造者。

另外,关于“杠杆”(另外一个需要很多基础知识的很大的话题)我们的建议不是“绝对不能使用杠杆”,而是,“等你有本事算清楚之后再用不迟”……这就好像对普通人来说,“飞机那东西倒不是不能开,就是得先用心学花时间练水平够了才能飞”一样。另外一个朴素的建议是:投资起步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事实上完全用不着杠杆。

克制自已的冲动,越是早期,资本金额越少,克制的难度越高,克制不了的代价越大——虽然这事儿证明起来很困难,你想想是不是如此;

到了某一时刻,我们很容易衡量我们得到的有多少,但我们几乎毫无办法去衡量我们“没得到的究竟有多少”因为“根本就没得到么”

事实上,上面这一小段话,是世界上所有的安全专家(无论是适用于哪个领域的安全策略普及与教育,不管是医疗,健康,还是消防,交通,教育,无一不是如此)长期全部不可避免地面临的难题。

在危险发生之前,如何向被教育者证明“那尚未发生的危险”有多可怕?在避险策略生效之时,又如何向那些已经躲避了危险的人证明那“并未实际发生的危险”(因为已避开)究竟实际上有多可怕?

尤其是当那危险大到可以被称之为“灭顶之灾”的时候...

在永远不要押上全部的基础上,或者反过来说,为了用不着押上全部,实际上要做的最重要的功课是:

我如何尽量提高我的胜算?

最简洁的答案是“提高自已的思考质量”,最实际 的答案是:就是比之前的我思考质量更高一点,耐心点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