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教重于言教

2023-08-11  本文已影响0人  陈奕和

今天我们一起来共读一书,《杨绛传》本书通过细腻的文笔叙写了杨绛的百年人生,包括童年成长、家庭变迁、求学历程,以及同钱锺书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的爱情,尽显其博学、睿智、宽容、韧性的纯德名媛风范。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杨绛先生童年成长过程中的故事,父母的言传身教。

杨绛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用杨绛的话说,就是“寒素人家”,她的曾祖父、祖父的身份,无外乎书生、穷官,但都秉性正直、酷爱读书。

杨绛的父亲是一位律师,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为了中国的富强和近代化孜孜不倦的努力。他那种司法独立、不畏强权的包公形象,令人过目不忘。

杨绛的母亲唐须荌是一位贤惠文静的知识女性,身上凝聚了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唐须荌从来不愿抛头露面,与杨荫杭结婚后,甘做贤妻良母,相夫教子,料理家务。这种良好的家风也奠定了以后杨绛与钱钟书的爱情故事,相濡以沫。

杨绛出生于北京,五岁开蒙,上小学三年级时因父亲的工作变迁,回到无锡老家,开始新的生活。后随父母迁居上海,那时杨绛和大姐一起在启明女校上学时,每月第一周都可以回家,住本市的学生都由家人接回家去。留校的杨绛她们真是说不出的难受。但在这些离开家的日子,锻炼了杨绛独立而又坚强的品行。

定居苏州的时候,杨绛开始念中学,进的苏州振华女校,那时北伐战争正在进行,学生运动很多,常常需要游行、开群众大会等。杨绛也被推选去搞宣传,可她不想参加。原因很简单,不是杨绛落后,而在于“当时苏州风气闭塞,街上的轻薄人很会欺负女孩子”。学校有规定,只要说是“家里不赞成”,把责任推给家里,就能豁免一切开会、游行、当代表等。

杨绛周末回家向父亲求救,问能不能也说“家里不赞成”。

杨荫杭一口拒绝,他还说:‘‘你不肯,就别去,不用借爸爸来挡。

杨荫杭对杨绛说:“你知道林肯说的一句话吗? Dare to say no! 你敢吗?”

“敢!”杨绛苦着脸说。

第二天,杨绛到学校也不说是什么,只坚持“我不赞成,我不去”。这当然成了“岂有此理”。事实证明,杨绛的“岂有此理”变成了“很有道理”。因为女同学上街演讲,确有心怀鬼胎的军人对她们非礼。

由此可见,杨绛对政治的不感兴趣,由来已久。坚持主见,独当一面的品行也初见雏形。

杨绛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和睦自由民主开明的家庭当中,可想而知,是相当幸运。

良好的家世家风,深厚的文化积蕴,为杨绛后来的文学领域传奇人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杨绛良好的家风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父母亲的言传身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她美好的品行与人格。

我相信每个人的家庭中都有着属于自己的那一套家风,它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你的为人处世,你愿意和我们一起分享父母对你的影响以及自己家的家风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