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应用传播学:如何让你的内容直击用户痛点?
政治家运用影响力来赢得选举,商人运用影响力来兜售商品,营销者诱惑你分享他们的内容。为什么有的东西广为传播,有的却鲜为人知?
传播是一种信息之间的交换。信息传播的种类包括声音信息、文字信息、行为信息。比如,你送给朋友一束花,这属于传播过程中的行为信息;送完花后夸朋友今天好漂亮,这是语言信息;对方收到化后脸红,这也是行为信息。
传播的媒介形式从狭义的角度包括电脑、手机、电视等。从广义上来看,除了包括狭义媒介外,手、眼睛等都算是媒介。应用传播学讨论的是狭义的媒介。
传播学研究的3个视角
线性传播视角
线性传播站在信息发出者的角度,认为受众是被动的。信息传播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信息发出者在传播过程中一般都带有说服的目的。
非线性传播视角
非线性传播站在信息接收者的角度,认为受众是主动的。传播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是一个意义交换的过程。一个人是否能接受信息取决于他自己的生长环境、语言、社会、身份背景等。比如,观影时每一位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往往和创作者实际想表达的并不一致。
文化视角
认为传播不是线性,也不是非线性的,而是以沟通的方式构建文化认知,增强认同。比如,校友会上大家回忆往事,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的过程中,增强了增强了对这个群体的认知感,把自己归类为这个组织的人。
接下来我们要介绍从线性角度出发的「修辞学」、「影响力六大原则」和非线性角度的「详尽可能模型」,这些是应用传播学最实用的模型。
应用传播的线性视角:修辞学
修辞就是装饰自己的语言,修辞学的目的是说服。
修辞学三要素
1.理性诉求:晓之以理。
通过理性的推理来说服听众,使之与自己达成共鸣。
理性诉求的方法
- 数据法:图标数字。
比如,本课程目前有2万人报名,满意度为99%,课程的增长率保持在10%,目前是行业平均的3倍。即用图表数字来论证这个课程很好。 - 例证法:典型案例。
比如,一个培训机构,选择其中最好的学生,用来说服家长:XXX,上了我们的培训班,最后考上了清华。 - 三段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比如,人都会死(大前提),苏格拉底是人(小前提),所以苏格拉底也会死(结论)。在奇葩说中,我们就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结构。大前提:自责不是人类之光,小前提:懒惰会导致自责,结论:懒惰不是人类之光。
情感诉求:动之以情
即投听众之所好,然后动之以情。演讲者通常会使用带有倾向性或者暗示性的言语,对观众施加某种信仰或情感上的影响,从而促动他们产生某种行动。一个成熟的演讲者,通常会选取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去搅动这种情感,可能是喜怒哀乐、嫉妒、羞愧等。
情感诉求的方法
- 爱国
朋友圈的一些文章利用爱国情感抵制日货,实际最后是为了营销他们自己的产品。 - 愤怒
HR挖人时会说,你这么有才华,你的公司才给你开这么点钱。我们公司的小张,能力只有你的1/3,工作确是你的2倍,你值得去更好的公司。 - 痛苦
科技公司的产品发布会中,演讲者通常会讲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痛苦情绪,来尝试引发观众的共鸣,再介绍自己的产品的功能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从而说服观众认可自己的产品。
3. 人品诉求:以德服人
作者或者演说者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威信要能够让听众信服。
人品诉求是最有效的一种说服手段。因为我们在任何事情上一般都更愿意相信好人。一旦认为这个人是好人,可以信赖,便不会太纠结于他说的内容。
柴静在穹顶之下的演讲中,尝试让公众接受大气污染非常严重这个结论,但她一开始并没有抛出冷冰冰的数据,而是以一个母亲的角色出场。出于爱女儿的母亲立场,我们很容易相信她的调查是正确的。
一个成功的营销者,必须能够展示出能赢得观众尊重和信赖的能力、具有感召力的人格,并且利用这种人格所具备的威信,影响用户的感受或者决定。这就是最高段位的人品诉求。
应用传播的线性视角:影响力模型
影响力六个原则
互惠性
人们总是感觉到有责任回报他们曾经接受过的恩惠,即吃人嘴短。互惠性原则被大量应用在初创公司的推广案例上。比如Mixpanel,如果在自己的网站中放Mixpanel的广告,那么Mixpanel会开放一些功能给你。正如他们的广告语所说的「Become a Mixpanel partner by adding our badge」。超市试吃也利用了互惠性原则,你会觉得自己都吃了,不买不好意思。
稀缺性
物以稀为贵。稀缺性被大量地应用在互联网的饥饿营销上。一些品牌在新品上市时,人为地限制供应,造成供不应求的现象。
权威性
人们总会习惯于服从权威来寻求实现行动的捷径。无论是title、行业经验,还是外貌、穿着打扮,我们总是会通过外在的东西来判断这个人的身份,从而来指导我们在某一件事的判断是否应该相信他。例如,一些在线教育的产品会宣传导师牛X的教育背景、丰富的从教经验、获得过的奖励,并放上他们的职业照。
一致性
一旦我们做出了某个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就会面对来自个人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言行一致。在销售场景中,一开始销售不提价格,而是让你亲自感受一下产品如何,再要求你作出评价。也许你并不知道对方要向自己兜售产品,于是你可能会说这产品不错。接下来他就会问你这个产品多少价格你会买?由于你已经承认这个产品是好的,并抛出了一个价格,下次当对方真正向你卖产品时,你就会有一定的压力,更容易购买这个产品。不然,显得打脸。其实这是一个销售技巧。
偏好性
大多数人总是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所提出的要求。互联网产品的邀请码机制、分享机制就利用了偏好性原则,一些会员制app必须要通过邀请码、朋友推荐的方式才能使用。这种偏好性原理的转化率非常高,当你的朋友邀请你时,你接受他请求的可能性非常高,因为我们相信朋友做出的决定是对的。
共识性
人们会效仿与其相似的人的做法。很多时候我们会采取和自己相似、或境遇相同的人一样的做法,因为这是最保险的。电商的奶粉产品附上妈妈的评价,吸引同类买家就利用了共识性原则。
影响力模型的6大基本原则,是营销中使用最为广泛的理论。无论是在微信群里发送一则推送、让用户添加你的个人好友,还是在朋友圈分享一张海报,进而吸引用户加入微信群……只要你的目的是说服,这六大原则都是强有力的工具!
应用传播的非线性立场:详情尽可能性模型
「详尽可能性模型」是非线性传播模型(主动的受众角度)中应用最广的模型,分为中央路径和边缘路径。
中央路径
当人们拥有较高动机与能力时,会深思熟虑所有的信息,处于一种高思辨状态。一个对电子产品非常有研究的人,在购买电脑时,会关注很多硬件上的信息,而不是电脑颜色、产品由谁代言。信息接收者本身处于高思辨状态时,要说服这类人群,就必须采用中央路径,告诉他产品的性能、参数、有多完备。
边缘路径
当人们缺乏动机与能力时,会被主观印象、共识等边缘信息说服,属于低思辨。比如很多女性对手机参数、性能理解不全,当她要购买时,会选择和朋友一样的,或者偶像代言的。老罗锤子手机的广告片就用了边缘路径的技巧,在广告中强调一种天生骄傲的价值观。如果你认同这样的价值观,就会去购买这样的产品。
消费者会选择哪一种路径处理信息呢?在详尽可能性模型当中,影响受众分析的重要因素包括「动机和理解信息的能力」。
假设消费者看到广告,就会开始加工广告的信息。那么会出现两种情况。
- 具备动机和理解信息的能力,应采用中央路径来说服。比如小李要买车,他搜集了与车有关的各种信息,并且具备理解这些信息的能力。那么销售人员要说服小李买车,就应采用中央路径,而车展上的性感模特对他来说,说服能力不高。
- 不具备动机或者理解信息能力,应该采用边缘路径来说服。比如说幽默感、信息的可信度、恐惧等。例如车展上的模特,或者大家在哄抢的场景会更有说服力。
影响动机和能力的要素
- 广告媒体
用户越能控制广告展示步骤,就越可能遵循中央路径。比如纸媒的广告,消费者能控制什么时候看,因为翻阅起来很方便,有充分的时间去分析上面的文字;而电视广告相对于纸媒来说,速度很快,无法控制。一个音频或者视频广告,用户脑子一热,可能就把产品买了。因此,速度较快的媒体,更可能形成边缘路径的态度;而速度慢的媒体,就越可能形成中央路径的态度。 - 参与度或动机
对广告内容越有兴趣,越容易形成中央路径的态度。如果消费者根本不在意广告讲了什么,就很可能从边缘的路径来形成态度,容易受到一些非客观因素的影响来购买产品。看到别人哄抢,他就很可能也去买。 - 项目的知识水平
知识丰富的人比缺乏知识的人,更倾向从中央路径形成态度。因为知识丰富的人能掌握到更详尽的信息。相反如果消费者并不清楚广告在讲什么,他就很有可能从边缘路径形成态度。 - 理解
越能理解广告信息,就越容易形成中央路径态度。不管是知识水平比较低,还是时间不允许,只要消费者无法理解广告的信息,那么他们倾向于从产品的广告来源,或者其他边缘的暗示性的东西去理解广告。比如上面有美女或者明星,而不是从广告本身去理解信息。 - 注意力
观看广告时的注意力越分散,越难形成中央路径的态度。如果观看广告的环境或者广告本身分散了消费者的注意力,消费者就很难理解广告在讲什么,这就会降低从中央路径理解信息的可能性。 - 情绪
观看广告时情绪越积极,越难形成中央路径的态度。如果消费者观看广告时情绪高涨,一般不太愿意去思考广告内容,这样就很难对这件事有全面的评估,就会更趋向于遵从边缘路径来理解信息。 - 认识的需要
越愿意思考问题的人,越容易形成中央路径的态度。这些人本身就有仔细琢磨东西的习惯,认识问题的需求比较大,这样一来他们就更容易产生详尽的认识。
最后,送给大家一张思维导图,方便大家对「新媒体应用传播学」进行提纲挈领的学习。
新媒体应用传播学.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