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之性,茶之品
茶是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禅是以茶净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茶与禅二者,互为表里,互为因缘,互为体用,互为能所。可以茶喻禅,以茶参禅,以茶悟禅;也可以禅施茶,以禅品茶,以禅释茶。从这个意义上说,茶是佛的化身,佛是茶的升华。
佛与茶的共同诉求是心,是感悟,是观想,是自我修行,是生命协调。佛为众生,茶蕴万象;佛度俗人,茶净苍生,一佛一茶,如水光山影,自然相生。
一切事物都可以被视为佛的化身。茶自然也是佛的千百亿化身之一,为众生解毒、解渴、净心养性,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片树叶能承载起无穷的自然之道,人通过茶道也能感悟人生,一泡好茶要经过诸多加工程序,经开水冲泡,才酿成茶汤,沁出清香。人生也是如此,需经历磨难方可成长,历尽修行终可成佛。
赵州柏林寺明海大和尚曾将品茶与佛教六波罗蜜联系起来,写成《茶之六度》
“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茶心与佛心,不一不异。
曾有年轻人千里寻访普济寺释圆禅师,其心有苦闷,希望得禅师开示。禅师耐心听完他的烦恼之后,只命寺内僧人拿来了一壶温水泡茶。
年轻人不解,泡茶皆用滚水,这温水泡出来的茶,茶叶仅浮于表面,而且一点茶香都没有,寡淡无味,仿若白水。禅师却道,这茶乃是名贵的上品铁观音。闻罢,年轻人又勉强喝了一口,仍是喝不出任何味道。禅师遂命僧人再去烧一壶滚水送来。
少顷,滚水至,禅师将水壶提起,一线注入放好茶叶的新茶杯中,茶叶在杯中翻腾不止。如此反复五次,茶还未入口,茶香便已弥散满屋。
同样的茶叶,只因水温不同便有如此大的差别,更何况是变数丛生的人生呢?浮沉起落,才会谓之人生百味。
释圆禅师想要告诉年轻人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换个思路想一想,煮茶的沸水温度倒是易于控制,但人生多数时候并没有这么大的确切性。一百摄氏度的水,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正如文中的年轻人,他也是喝了温水茶,才知道茶不香,喝了沸水茶,才知道茶有味。
许多时候,我们走入困境,甚至自以为走入了绝境,一遍遍地顾自叩问,自己还能不能走出去?要怎样走出如此境地?其实,思考那些虚无缥缈的问题,并不能带来任何改变,想要走出去,唯有走下去。只要坚持走,有朝一日必定会走出逆境。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只有领悟到这个义理,才能不执著不眷恋,唯有不住相而生心,才能断灭烦恼,泯除分别,才能悟得真正的佛法。
然而不住于相,而生其心,与心如死灰是完全不同的境界。禅家讲究心不妄动,而非心死不动,这两者之间是有莫大差别的。前者是修行得道之法,而后者容易误入歧途。
曾有人写过《禅茶十八拍》,略改之如下:
一礼佛。焚香合掌,净室清心。
二调息。达摩面壁,返照自心。
三煮水。火相犹如人苦短,生命辉煌纵即逝。
四候汤。法海听潮,随机普应。
五洗杯。法轮常转,洁净无尘。
六熁壶。香汤浴佛,即心即佛。
七赏茶。佛祖拈花示众,迦叶破颜微笑。
八投茶。投茶入壶如入狱,赴汤蹈火救万民。
九注水。漫天法雨普降,醍醐灌顶达悟。
十开香。一尘不染仍要洗,万流归宗般若门。
十一泡茶。真如佛性,涵盖乾坤;小小茶壶,无异大千。
十二分茶。壶中尽是功德水,分茶细听偃溪声。
十三敬茶。主客同乘归元舟,普渡众生觉有情。
十四闻香。心缘一境,借假修真。
十五观色。随缘接物悟百味,心性闲适任旷达。
十六品茶。逆境行世,方便作用;若舍娑婆,未可正觉。
十七回味。圆通妙觉,返照娑婆。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圆通妙觉,万里云托万里天。
十八谢茶。饮罢谢茶茶未了,相约再品殷意长。
其实,人生也如同品茶一样,需要用心去仔细品味。事实上,只有清净简单,才是真正的生活。所谓“清福清福”,清之不存,福将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