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化生存的反思
2018-07-21 本文已影响0人
爱写报告的小蜜蜂
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起床的第一件事情,是量血压,为了保证时刻控制,每天要测量8次;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是打开微信运动,比较自己在运动步数的排名情况;每一周甚至每一天站上体重秤,手机同步自己的体重数据。不难发现,随着可穿戴计量设备的普及,有越来越多的人每天活在指标中!
古代就有指标化生存的例子,郑人买履,随着科技的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可穿戴设备变得愈发普及,血糖仪、体脂仪等家用测量设备,把体检从一年做一次变成每天、每周做一次,进而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社交网络系统分享并进行定制化分析,量化并勾勒出人们想要的生理指标图谱。我们越来越习惯于指标化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在网络虚拟社交深化的时代,人与人生活联络性越强,互相受指标化绑架的程度就越深。
打开手机,我们每天都可以收到“恰巧”我们所需要的产品信息的营销推送时,我们不免开始思考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我们的智能硬件还有隐私吗?尤其是基于可穿戴设备,当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数据化之后,我们是否就成为了这个时代的透明人。想到这个问题是否很恐怖?
进入可穿戴设备时代,不仅仅是我们生理、心理的体态特殊数据化,作为连接人与物的智能钥匙,将会让一切的人与物的特征都数据化。
我们似乎将生活在一个透明的时代,一个无时无刻不被监控的时代。在法律法规与道德都缺失的年代,我们如何让自己活得有一丝隐私的空间?
2013年的棱镜门事件让人们深刻意识到互联网巨头们对网络用户隐私权的严重侵害,对于置身其中的用户而言,一方面渴望大数据时代,给自己带来更为贴心便捷的服务;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忧着自己的隐私安全遭受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