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愿面对的真相,又被韩国拍出来了
前几天刷微博的时候,有一个热搜引起了我的注意。
点开一看,原来是广东出台了治理校园霸凌的方案。
「校园霸凌」这个快要淡出公众视野的名词,又再一次出现在了大家的面前。
其实,校园霸凌,每时每刻都在我们身边发生着,只是,很多时候我们都选择性地忽视了它。
它经常被冠以「同学间的玩笑」的名义,被无数人「没有恶意」地实施着。
但,校园霸凌真的只是玩笑吗?
我相信答案在你们的心中——
蚯蚓
大雨夜,一个身着红衣的女孩颤巍巍地爬上楼梯。
她头发凌乱,满脸的疲惫。
走到房间里,她对着镜子点上了一支烟,深吸一口后,轻轻地掐灭。
镜头切换到街角,一辆白色的轿车停靠在路边。
司机刚准备下车,一声巨响,红衣女子坠落在轿车顶部。
咽气前,她说出了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话:一死百了。
这个女孩是谁?她为什么要寻死?
这一切都要从半年前的一次转校经历说起。
红衣女孩叫子若,她出身在一个小县城,从小家境贫寒。
她有一个脑瘫父亲,说话行动都非常不便,靠摆地摊卖内衣和丝袜谋生。
虽然生活不容易,但父女俩都过得很开心。
成年以后,子若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当地有名的艺术高中。
虽然学费昂贵,父亲还是坚持让她求学。他知道,只有上了这样的学校,女儿才有办法摆脱贫穷,拥有和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
可没想到,父女俩梦寐以求的高中生活,却成了子若噩梦的开始。
因为家境贫寒,子若在满是贵族的学校里备受歧视。
越自卑,就越想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
在一次音乐课考试上,她凭着超高音域拿到了全班第一,让一直以来「从未输过」的女班长怀恨在心。
班长暗地里调查了子若的身世,在了解到她的「特殊情况」后,当众辱骂了女主的父亲。
不甘示弱的子若骂了回去,两人因此扭打了起来。
结果可想而知,有钱有势的班长家里向学校举报,子若被勒令退学。
为了能回到学校,她给上级写了一封请愿书,告诉了对方的事实经过,希望能得到平反。
这件事很快传到了班长的耳中。
为了不把事情闹大,她叫上几个男生上门侵犯了女主,并把过程录了下来。
她威胁女主,如果把事情传开,这段视频就会在网上公开。
女主识趣地撤回了请愿书,但事情却远没有结束......
侵犯女主的几个男生似乎因此尝到了甜头,开始频繁找上门。
女主威胁要报警,男孩傲慢地回应道:
你报警啊
父母各个是财团理事长或国会议员
能放过你爸吗?
甚至,女班长还用录制的视频威胁,逼迫女主援交。
女主不甘心地问道:我不是撤回了请愿书吗?为什么还不放过我?
女班长打开手机里的视频,嘲讽般地笑道:看来你记性不好啊,现在能做决定的是我,不是你。
在一次又一次的摧残凌辱下,女主终于彻底崩溃。
于是,在一个寂静的黑夜,她一个人悄悄地爬上了天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部《蚯蚓》 2017 年在韩国上映,豆瓣评分 6.9,女主吴艺雪凭借这部片拿到了韩国电影大钟奖最佳新人演员的提名。
有网友评价道:其实,这部电影改名叫《蝼蚁》更为确切,小人物被欺凌只能委曲求全?亦或是以暴止暴?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影片中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
子若因为和班长打架的事被学校做了退学处分。
父亲为了让子若继续读书,急得直接跪了下来,向董事们频频求饶。
理事长看着下跪的父亲露出一脸轻蔑:像你们这种穷人到底是怎么进来的?以后学校入学前真应该检查学生的家庭环境。
离开学校以后,看着没有尊严的父亲,子若感到无比气愤:
没有钱可以,但我们能不能挺起胸膛?
混在这些了不起的人中间,难道连最后一丝自尊心也要抛下吗?
你愿意这样活着吗,像个虫子一样!
像个虫子一样,戳中了多少贫困家庭的痛处。
因为贫穷,面对飞扬跋扈的权贵,他们只能选择低头;
因为贫穷,对别人是底线的尊严,却成了他们的奢求。
有骨气的子若和没尊严的父亲,到底谁对谁错,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做出判断。
毕竟,他们都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个因为「硬」失去了性命,一个因为「软」失去了至亲。
对于子若的自杀,很多人表示不理解。
既然她遇到了那么多不公,为什么一直都不寻求帮助?而是选择了最解决不了问题的轻生?
其实,她不是没有求救过,只是每一次的呼救,得到的都只是最冰冷的回应。
当她第一次遭受侵犯的时候,在房间里一次又一次地呼救,屋外最好的朋友敏京却因为害怕始终保持沉默。
当她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伤害后,向父亲提议回老家生活,父亲却因为生意有了起色,对女儿胸前的伤口视若无睹。
甚至,在惨剧发生以后,看过女主的日记的警察却决定不做立案,原因竟然是:她临死前做了 2 个月的援助交际。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正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冷漠和熟视无睹,才造就了这无可挽回的悲剧。
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哪怕对女主提供过一丁点的帮助,也许这场悲剧就不会发生。
影片取名叫「蚯蚓」,在我看来其实有两层含义:
即是指像子若和父亲这样的贫困家庭,像蚯蚓一般没有脊梁,在权贵面前永远卑躬屈膝、委曲求全。
也是指代校园霸凌这类不公正的现象,就像隐匿在肥沃泥土里的丑陋蚯蚓,一直被人们无视、放纵,甚至庇护着。
其实,校园暴力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发生着。
随便上网一搜,就发现了这么多触目惊心的事件。
其实,这些被我们看到的,也只是很少一部分的霸凌事件。它们「很幸运」地被发现、曝光、流传了出来。
而更多的霸凌事件,只是藏匿在各个校园阴暗的角落里,偷偷摸摸地发生着。
在美国,根据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数据,有 20.8% 的学生报告自己受到过霸凌,这个数据只是保守统计,因为只有 36% 的学生会报告自己的霸凌遭遇。
在日本,光 2015 年统计的校园霸凌事件就多达 22 万多件。
在中国,不同地区的校园霸凌比例差距较大,最低的有 2%,最高的可达 66%。
66% 意味着什么?在那样的地区,每三个孩子,就有两个曾经遭遇过校园霸凌的惨剧。
所有这些数据表明,不管我们看不看得到,校园霸凌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
或许,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或者我们孩子的身边。
关于校园霸凌,我们听得最多也是最荒谬的一句辩护就是:「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校园霸凌真的只是玩笑吗?
我想只要每个接受过霸凌的人,都不会这样认为。
柴静在《看见》里有一段关于校园霸凌的描述:「长大成人以后,我还会梦到这个人,跟他周旋......他马上就要看到我了,我甚至能看到,他嘴角浮现的那一抹笑。我浑身一颤,醒了过来,原来只是一场噩梦而已。」
校园霸凌,对孩子的伤害是长久甚至是终身的。
有时候,霸凌者一个自以为是的「玩笑」,会成为施害者恐惧一生的「阴影」。
就像《狩猎》里的小女孩,一句「卢卡斯的丁丁很硬」让男主成为全镇恨之入骨的「娈童犯」。
就像《蚯蚓》里的霸凌男孩,一句「我们是未成年人,转校就好」让女主彻底放弃了最后的抵抗。
永远不要低估小孩的恶意。
很多时候,最有杀伤力的伤害,往往就来自于对方的残忍而不自知。
不过,比起孩子的无知和自以为是,家长和学校的庇护更是霸凌的罪魁祸首。
每当霸凌事件发生时,我们很少见到家长和学校把问题归咎于孩子。
比起花时间教育孩子,改掉他们的恶习,一句「玩笑而已」显得轻松很多。
但是,每个孩子都是一张未经雕琢的璞玉,大人们的一言一行都像刻刀一般,会对孩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如果每个家长面对霸凌,摆出的态度都是「孩子淘气而已」;
如果每个学校面对霸凌,摆出的态度都是「不要把玩笑闹大」;
如果所有旁观者面对霸凌,摆出的态度都是「哈哈哈哈一阵嘲笑」。
那么,孩子们将永远不会意识到霸凌的严重性。
而校园霸凌这个恶行,也将永远没有尽头。
《胜利即是正义》里,古美门曾经说过:欺凌的本质,是气氛。
那气氛的本质是什么?
它是霸凌者的傲慢,是旁观者的冷漠,是监管者的庇护,甚至是受害者的怯懦。
它是霸凌环境中每一个人的每一次默许,一点一滴堆积起来的。
如果每次面对霸凌,我们的选择永远都是沉默、隐忍、退让。
那迟早,霸凌的这把大火,会烧到我们身上来。